60年代:他是燎原之火
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测绘的最前线。
那时候国家刚恢复高考,学校毕业后,响应政府招聘,自愿服从统一分配,他就这样走进了测绘生涯。他说,我们都是做一行爱一行,匆匆地来了,从此敬岗爱业。
“我们当时的学习,说出来可能让你们发笑,就拿着军用1:1万的地图,在室内细细研究查看,甚至拿来描图,然后组织出去地形判读。这样练多了,有时出去外业工作,一看地形如何,回来就知道怎么画了。同时还要练习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书法、描等高线等等,都是为了在外业使用。那会测图用大平板,要翻书一点点描,不像现在都用红外线了。
考试通过后,就自行组队,出去外业测量,大家虽然辛苦,但志同道合。一出去就是一个多月,当时做控制测量,不允许任何错误,不能做更改,现场读数,现场计算,尽力提高效率,避免返工。”这是他说起刚到测绘院时的所做的工作,目光悠远而深沉,嘴角微翘,一切宛若历历在目。
“1980年的时候,测绘院来了第二批测绘工人,其中有军人、知青。后来测绘院乔迁,同一部门的同事因为家庭等各种原因,调任地方,大家各奔西东后也没有多少联系了,时间一久也就淡了。”在谈到以前的老同事时,他神色略微暗淡,感慨万千。
做测绘就要有不怕困难的觉悟。以前测绘工作出外业时,都是靠两条腿,一双解放鞋,缓慢步行。特别是上山描等高线的时候,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山上到处是蛇虫鼠蚁,条件甚是艰苦。在几百米高的山里,找不到路,晚上在山地上露宿,天亮了,就跟当地民众一起砍树、开路。
“80年代前,工作不被理解,特别是那些繁华地区的人都看不起测绘人,认为这活又苦又累又脏。到了90年代,每位外业职工能用上自行车代步测量了,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后来2000年,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进一步完善,人员结构也有所调整,以往的测量行业都是汉子集中地,现在有女同志加入了,看得出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但贯穿始终,同事间关系特别好,坚持着老测绘的传帮带精神,大家始终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絮絮叨叨道,有些感慨也有些满足。
他是欧榕强。他说,那么艰难的困难时期都过来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好。年轻人要沉得住气,多学多问多做,不能怕苦怕累怕脏,热爱祖国,敬岗爱业,做好新时代测绘人!
70年代:他是前人之树
他,生于1974年的湖北黄冈武穴,职高毕业后曾在深圳方大集团装饰工程公司工作,不断学习电工,焊工,打胶工……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测绘院结缘,一转眼便是十几年过去了。他说,干工程的都是全国各地跑,这种工作性质特别漂泊。
记得刚到测绘院时,他觉得跟以前做过的工地的差不多,办公室、宿舍、厕所、仓库相互夹杂,混乱不堪,唯一不一样的是这里人才辈出,大学生居多。
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和单位一起成长,与这个新时代一样不断进步,从他刚来时的队里员工只有30多人、每年产值300多万、外业车辆不足、没社保、没医保和公积金等福利发展到现在一应俱全……现在在测绘院工作,生活保障越来越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作起来也更安心了。同时,多年的测绘工作,让他清楚,测绘不光要会测量技术,还得学会各方面技能,泥工活、做标石、刻石、扎模板、扎钢筋、印字模、模面……多不胜数,看似跟测绘不沾边际,但却关系到测绘成果好坏。
他扛着测量仪器走过了许多地方,也见过了很多风景,有着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优于0.2米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的外业像控测量工作中,他和同事走进深山进行像控点测量。临近傍晚7时,观测结束,为了能尽快把数据带回驻地整理,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透,他便拜托电站的值班人员开着摩托车送一程。
走了几公里山路,便见山洪把道路淹了近一米深,挡住了下山的路。“山外就在不远了,不能耽误数据整理”,这么想着,他便硬着头皮背着仪器,拿脚架做支撑小心翼翼的趟过水。
天越来越黑了,他已经趟了三次水路,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多,可距离镇上还很远。黑夜中,他用手机照着路,缓缓前行,又渴又累。远远的,他看到了灯光,看到了希望,于是精神焕发的往灯光方向走去。走到近前发现是个水电站,有个师傅准备回镇上,把他顺到仁化县丹霞镇的时候己是晚上十点多……
他说起这段事时还心有余悸,一次次与艰险和意外就这么擦身而过,但对长期野外测量的他们来说,这样的事只是其中的一件。
他,叫胡建胜,一个对测绘院有着深沉感情的测绘人。他说,测绘院就像一个大家庭,共食一锅饭,同商一件事,领导同事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院里时常能看到。作为测绘院的一份子,衷心的希望测绘院发展越来越好,让员工越来越有归宿感。
80年代:他是后来之柱
他, 201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同年来到了测绘院,现在是工程测量队的一名测绘工程师。在近7年的工作里,他从一名作业员、作业组长,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项目负责和检查员,获得了同事及领导的一致认可。
他想“我虽然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但对工作充满期待与热情,现在参加工作,可以一展拳脚了。”于是,入职第二天,他服从安排,从广州到了河源测区,加入到东源县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的项目工作中。一去就是几年,在测区由基层作业员做起,一点一滴开始学习,跟着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影像的判读、学习怎样和相关部门沟通,到各村进行界限划定,还利用晚上时间,学习CAD成图、内业建库等。很快他便独立起来了,开始承担东源县黄田镇和半江镇的确权工作,这时他真正地迈入了测绘大门。
2014年,广东省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如期而至,迅速成长为项目负责的他,接下了这块硬骨头,担任工测队国情项目的内业技术负责人,负责梅州市的内业采集工作。
国情项目刚开始,整个院都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涉及作业人员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于是,他逐项分解,深入分析,针对影像判读方面经验不够的同事,他带领他们到野外去实地判读,针对梅州地区制作专门的遥感解译样本,迅速提高整体内业作业水平;例如针对标准时点核准时院提供的影像部分区域不清楚、影像调色不利于部分地物判读的问题,他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案,通过有效途径辅助标准时点核准时的判图。
他总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凭借着这股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他顺利完成了国情这项艰巨的任务,获得的地理国情普查先进个人称号。
而在源市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项目中,他依旧一往如前,项目中涉及大量大地测量的内容,他其实所知有限,但面对全新的知识领域,他争分夺秒抓学习,迅速了解及掌握了GPS测量计算、水准观测及计算及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等相关内容。
一年后,项目圆满完成,并获得了2019年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奖。
他是邱清清。现正投入粤港澳大湾区测绘基准建设项目,助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测绘基准建设一张网,致力于丰富充实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为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提供基础支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属于测绘人的一份力量。
90年代:她是未来之星
她,是一个积极开朗、好学向上的90后少女,一个故乡远在安徽却在毕业后毅然留在南粤这片土地上为测绘事业添砖加瓦的新青年,一个在岗位上奋战到大年三十才回家的测绘人。
她说,作为一个测绘人就要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干实事、做好事。2015年,她加入了地理国情普查项目中,担心着因个人能力和失误而拖累整个团队,内心挣扎万分,可当时的项目负责坚定地告诉她说,“天塌了有比你高的人,地陷了还有比你矮的人,你就踏踏实实的好好工作,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就这样,她豁然开朗,从此坚定了测绘之心。
2017年.她得到了一个践行机会,成为了工测队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项目负责。
这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基础性项目,全院都在摸石头过河,她带着项目组精心研究,全力以赴,但第一次提交验收时却仍差强人意。在被通知要求第二次验收全部样本必须通过验收时,她立即组织会议,分析第一次提交验收时出现的问题,积极讨论应对之策,以极高的热情与战斗意志带领着项目组开展着生产工作。
在她的领导下,项目组成员纷纷出谋划策,主动请缨,保质保量,抓紧时间做生产,确保了整个项目的顺利验收。她在这次项目中迅速成长了起来,开始日益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工作任务,坚信着 “对于每一个参与过的项目都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尽可能地做好它,努力优化工作流程和思路,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标准。”
她是孙文婷。她说,测绘院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家庭里面的成员都特别低调、敬业,我愿我的家人们平安喜乐,万事顺心,更希望我的家未来更好!
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年代的测绘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是他们的操守,一项又一项成功落地的项目是他们的见证,他们平凡而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挥着光与热,他们,更是新时代测绘人!
【通讯员: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 刘练】
粤自然小编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