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方水土,文脉流传!古祠活化续写水藤文化新篇

顺德文艺
+ 订阅

水藤村,因鸡头渡口至迳口水闸水底有一条像山藤的泥基,退潮时可看见,定名为“水藤”。乡内居民,起源于南宋,姓氏复杂,其中以邓、吴、何、梁四姓人口最多,各姓氏居民自建祠堂,聚族而居。

数百年间,岭南水乡的宗族文化以祠堂为中心,紧紧地联系着水藤各个氏族的血脉。

水藤村村貌

恢弘古建,细说点滴记忆

水藤幼儿园曾是邓太傅祠的所在地,年逾花甲的村民伍安成每每看见幼儿园大门两侧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总能想起自己的孩童时光。

“我7岁上小学时,祠堂的大门、中堂还保持原貌,后堂就已经改建为教室。”伍安成回忆,年少时同学们都很调皮,一到下课时间就争相跑到大门口,爬上石狮身上玩。有一次,为了抢占先机,伍安成从窗户上跳下来,一不小心,摔掉了几颗门牙。

邓太傅祠旧照 摄影/邓立群

邓太傅祠,又名占麟堂,是邓氏合族大宗祠,供奉东汉汉光武帝时太傅邓禹,取名“太傅祠”。邓太傅祠于1919年建成,工程浩大,建筑宏伟,面阔三间,进深四座,左右东西两厢对称,为全乡之冠。门前置石狮、石鼓,旁砌石平台,檐下雕刻各款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邓太傅祠曾经作为水藤小学所在地,后水藤小学易地重建,原址改建为水藤幼儿园。这里,收藏了数辈水藤少年欢声笑语。

祠堂活化,续写文化新篇

如今,不少老祠堂在村民的悉心“守护”下,经过保护、修葺、活化,如邓太傅祠石狮子一样镇守一方土地,守护一族后代,更化身为社区群众运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水藤隔塘大街的邓氏大宗祠,就走出了不少乒乓球运动猛将,祠堂大堂墙上挂满了隔塘乒乓球俱乐部参加乒乓球比赛的获奖锦旗。

邓氏大宗祠

邓氏大宗祠,名为“孔皆堂”,初次修缮于清朝道光三年(1824年),1999年,在不少宗亲和热心人士的资助下再次重修,2009年7月被评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古色古香的宗祠内,常年摆放着现代乒乓球球桌,这就是被村民亲切称为“业余体校校长”的邓立群的“讲台”。

邓立群在祠堂内义务教授乒乓球

年过七旬的党员志愿者邓立群退休前在水藤村委会做过20年的会计和文书,担任过乐从镇乒乓球队的教练。2000年,邓立群倡议成立乐从镇乒乓球协会和藤溪乒乓球联合会,而隔塘俱乐部便是藤溪乒联7个组成成员队之一。

自此,乒乓球落在青色石阶时发出的有力而清脆的声响,为规整的宗祠增添了不一样的生气和灵动。孔皆堂成为俱乐部会员切磋技术,义务向中小学生传授球艺的重要场所。

“我只是让孩子们喜爱有益的活动。”邓立群说,充分利用祠堂的场地,给球友健身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

保育后的黄氏宗祠

目前,水藤村正持续对古建筑进行保育、活化,为此还制订了保护文物的实施方案,专门划拨文物保护保育专项资金,用于每年文物的巡查、修补、清洁、翻新等项目。

东皋书塾修复前后对比图

北池何公祠内灰塑

祠堂,描绘了水藤村的发展轨迹,记载了水藤的历史变迁。修复完整的四角飘蓬、再现斑斓的绘画、干净整洁的走廊……一座座祠堂在民房的簇拥之下,再次成为展示水藤村历史文化、村民精彩生活的新名片。

素材来源:珠江商报、水藤村、佛山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