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虎威 | 提升战略格局,重现时尚之都风采

南方日报

观察

据沙溪镇统计,今年上半年,全镇纺织服装产值同比下降5.5%。从产量来看,虽然服装产业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行业整体下滑幅度正在收窄。此外,数据显示线上零售规模正逐年增长,成为行业在逆势中的一个增长极。从综合数据和行业一线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服装行业内部正经历着调整阵痛期。

回首来时路。过往,在事权下放较多的“市—镇”扁平管理体制下,沙溪服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加上旺盛的市场需求催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张、柏仙多格、霞湖世家等品牌先后涌现,张肇达、武学伟、房莹、王玉涛、马达礼等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都曾出任沙溪服装企业的设计总监。龙瑞国际服装城、云汉布匹市场、云汉服装商贸批发市场、富元国际服装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在镇村力量的推动下崛起。

从2000年起至2009年,沙溪还连续举办十届服博会,沙溪服装一时风光无限。十年过去,服博会停办,专业市场人气消减。在如今沙溪约4000家服装企业中,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不足2%,代工制造领域企业成为产业队伍中的主流。

无论专业批发市场还是展会,镇域力量都难以支撑其发展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产业标杆。随着时代和产业的发展,矛盾不断显现,产品研发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道路交通、物流网络建设、产业人才培养等短板逐渐呈现。而在战略层面,由于缺少市级层面的统筹,产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镇域间产业同构等问题让沙溪服装产业陷入“红海”陷阱。

作为沙溪镇的经济支柱以及中山产业品牌之一,沙溪服装产业发展已不仅是行业或沙溪的命题,其对中山产业结构和发展均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在行业和区域竞争层级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应将沙溪服装发展课题提升至中山市级层面,升级产业战略格局,从全市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和产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角度服务产业突围,摆脱传统专业镇模式困局,进一步理顺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沙溪服装国际化步伐,汇聚产业高端发展资源,擦亮品牌,让沙溪重现时尚之都风采。

专家声音:沙溪服装需破解三个“不平衡”、“不充分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曾多次带队调研沙溪服装产业。他认为,实现符合沙溪特色、充分发挥沙溪优势资源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三个“不平衡”与三个“不充分”。

三个“不平衡”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与企业需求的不平衡,不论是高层次人才,还是产业工人都与企业需求都存在巨大差异;二是劳动要素、土地资源与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发展与人才结构无法满足产业升级需要,亦无法形成循环互促;三是产业特色和产业地位的不平衡,沙溪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基础,休闲服装制造在整个行业内具有一定地位,但产业识别度和产业特色与其产业地位不相匹配。

三个“不充分”表现在:一是企业实力的不充分,目前沙溪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不少,但能在行业中顶天立地、成为细分领域“巨人”的还不足;二是资本投入的不充分,企业自身进行的再投入、外部跨界资本的投入,都不充分;三是区域品牌建设的不充分,下一步需加大力气将区域品牌的形象发扬光大,提升关注度、信任度,才能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孙瑞哲说。

孙瑞哲认为,围绕不平衡、不充分,要做好三个融合:“一是科技与时尚的融合;二是两化融合,把新的互联网经济、新的现代化手段与生产经营方式进行融合;三是产城融合,对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做统筹打算,对当地经济和产业转型作出贡献的企业提供人才安居、人才创业的优惠政策。”

相关阅读

重振虎威|沙溪:服装之都试“新衣”,市场变局考验产业转型

【统筹】罗丽娟

【记者】廖瀚 雷海泉

【图片】王云


编辑 卢子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