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江门武林高手⑦|蔡李佛拳陈忠杰:隐身警察队伍的名拳传承人

五邑故事
+ 订阅

下午3点阳光正好,在郎朗读书声和教练的口哨声中,黄冲小学武术队的队员们开始了这天的训练任务。陈忠杰站在一旁,时不时扫一眼正在训练的学生与教练们。

陈忠杰在展示蔡李佛的招式。受访者供图

陈忠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蔡李佛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自改革开放前后,村里老师傅的锣鼓声传进祖屋起,陈忠杰便一发不可收拾,习武至今已有40多年,从不荒废练习。多年来,他兼顾蔡李佛拳传承与警察工作,练武亦练心,在大力推广和传播蔡李佛拳术的同时,力图保持蔡李佛的纯洁性和传统生态。

习招式

耳濡目染,以拳为乐

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背靠古兜山,面向银洲湖,想去市区,得开上40分钟的车程。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却因一套拳而闻名。

于整个江门武术界而言,蔡李佛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史料记载,蔡李佛拳是由广东新会京梅村人陈享集百家之长,于1836年所首创,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1842年,陈享派出一百多名男女弟子分赴两广各地开设医馆和武馆,蔡李佛拳由此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岭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流派之一。

蔡李佛始祖陈享的画像被放置在祠堂最显眼的位置。周柳妤 摄

改革开放之初,蔡李佛人担负起省内武术竞技运动的骨干力量,师傅们常常在村里舞狮、表演,村中及邻乡的青少年也纷纷习武学艺,气氛一时热闹非凡。陈忠杰就成长在这样一片“人人皆学蔡李佛”的氛围中。由于敲锣打鼓的地方就在祖屋附近,陈忠杰8岁开始就跟随着村里的老人、叔伯学习拳法,至今已有48年,从不曾荒废练习。

初中以后,陈忠杰开始系统学习蔡李佛拳。蔡李佛拳的拳理以《孙子兵法》为基,拳路气势磅礴,动作疾速迅猛。实战运用主张“以攻为守,攻即是化、化即是攻”;招式组合“静如泰山、动若脱兔,臂如纤绳、槌如飞铊”,风格舒展连贯而稳准狠。“想要掌握好拳法,爱好和天分一样都不能少。”陈忠杰说,那时娱乐活动很少,他一门心思习拳,还曾因练习摔崩了牙,“但因为喜欢,所以不觉得辛苦。”

蔡李佛特有的秤桩。

改革开放时期的习武热潮褪去后,青壮年多出外打工,只剩老人家,狮队组不成,村里的武馆也被用作拉二胡、演粤剧。1998年,由于应承下师傅的遗愿,已入职公安系统的陈忠杰接下传承蔡李佛拳的“接力棒”,并在体育场租下场地给在新会会城工作的蔡李佛人练拳、义务授徒。2000年,陈忠杰说服村委将武馆回归练武之用,让学习蔡李佛的村民们于此授徒,京梅村的习拳风气才逐渐再次发展起来。

悟拳理

练武更练心

学习拳法的同时,陈忠杰也注意收集蔡李佛拳的资料。从1981年开始,他陆续从老前辈的口述、报纸或手抄本中获取资料,收集整理成册,“国内还没有人像我这么早、这么系统地考证蔡李佛的拳理。”陈忠杰说。

“蔡李佛拳的主张与其他门派大有不同,打破了以往武术一些狭窄的东西。”陈忠杰介绍道,1842年,蔡李佛拳开始提倡“以武强族,以医济世”,主张“平民化”,义务授徒,并运用开放包容的传播模式,摒弃门派之见和辈份束缚。“认为谁的技能好就可以跟谁学。”陈忠杰说,他习武时,不称师傅为师傅,而称“阿伯”“阿叔”。

陈忠杰在展示蔡李佛拳的招式。受访者供图

如今陈忠杰已年过五十,练拳越久,练硬功夫打架或上擂台比武对他来说反而是“不能练”。“蔡李佛一直以来提倡的就是科学练拳,强身健魄,提高意志力。”陈忠杰说,越练拳越体会到人是血肉之躯,如果致残了多高的武功都没有用,就像一把剑的两面。现在他主要练习的是柔韧度和运气,“上了30岁后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练拳要适应身体的变化,不能练硬功夫。”他感慨道,“学功夫其实也是在学中国古代的哲学。”

“功夫哲学”练武更练心,要求练武者自身修身养性,保持武术的纯洁性。“我们拳会内部规矩很多,比如蔡李佛的场所不能有麻将和扑克牌。我自己不打牌、不打麻将,我也不准他们在公共场所打,不好意思。”陈忠杰笑着说。

陈忠杰在展示蔡李佛的招式。受访者供图

“练心”不仅是修身养性,思维方式的改变让陈忠杰受益最大。“蔡李佛中有条拳理是‘施加压力越大,反击就越大’,这条拳理对我影响更多,在工作中,我遇到的事情越重大,头脑反而会更冷静思考对策。”

谈传承

保持非遗传统生态

走进黄冲小学,蔡李佛的壁画十分醒目,学生们身穿黄色校服在操场上练习蔡李佛拳,招式动作整齐划一。黄冲小学为每一个班级都安排了固定的武术课,并选择优秀学生组成校武术队,由教练直接指导。

黄冲小学的操场上,蔡李佛的旗帜高高飘扬。

据陈忠杰介绍,拳会目前在黄冲小学、城南小学、冈州职中、华侨中学等中小学校分别设立传承基地,由十多名专职教练到学校里教,习拳学生大约一千名。为保持蔡李佛“平民化”的主张,拳会的学费一个月不超过300元,“提高学费的话也是有人愿意来学的,但考虑到打工家庭承担不起,我不希望别人认为我们在用蔡李佛赚钱。”陈忠杰说,“教练的收入不是很高,主要是来自学员的学费和演出费,但是他们能定下心来专事传承,十分难得。”

黄冲小学武术队的队员在练习蔡李佛拳。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陈忠杰不公开收徒,而是编教材或指导教练如何授徒。对于如何教导学生,陈忠杰颇有一番心得:“教拳不能按照老方法来教,既要适合现在的青少年,也要保持传统的特色。青少年习拳,最重要的是长大之后懂得用科学来追溯来源、解释拳理,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

黄冲小学武术队的队员在练习蔡李佛拳。

然而,现在有些机构或企业打着传承的名号,却破坏了蔡李佛的传统。陈忠杰谈到,传承不能改变非遗的传统生态,若商业氛围浓厚,非遗就不再是非遗了。“生态就是传统文化内涵,无视生态而衍生一些无关的东西,如蔡李佛小姐评选、蔡李佛财务公司,这跟蔡李佛武术文化是相抵触的。改变了传统生态,我们这一代可能会赚取利益,但是下一代就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传统。”

对于蔡李佛传承工作的重心,陈忠杰认为应“打海外牌”,“利用海外丰富资源,建立国际武术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培训基地,这是蔡李佛要走的道路。”陈忠杰认为,“蔡李佛文化‘走出去’,蔡李佛弟子‘走进来’”的方式既能传播和发扬蔡李佛传统文化,也能以此为契机带动区域其他行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

在警察工作中,陈忠杰已退居二线,过几年退休,他打算收一些徒弟。陈忠杰称,能将传承蔡李佛作为终身事业是他收徒的唯一标准。

【撰文】周柳妤 戴惠甜

【视频】周柳妤

【图片】周柳妤 实习生 陈国文(除署名外)

编辑 黄绍侦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