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中国卒中学会、广东省卒中学会联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了“世界卒中日健康教育义诊活动”。
记者获悉,曾经有过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肢体缺血病史的患者,发生或再次发生中风的机会非常高,更加要注意中风的预防。
卒中防治3D动画视频发布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第4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发生卒中时,及时识别和治疗非常重要。
活动现场举行了卒中防治3D动画科普视频首发仪式,该视频由广东省卒中学会与“有来医生”耗时半年制作,采用3D动画手段,将日常难以看到且难以拍摄到的宏观或微观的动态状况模拟出来,如血栓的形成过程、取栓演示等。
整套视频分为13集,囊括了什么是中风,如何早期识别脑梗死,如何急救,如何溶栓、取栓治疗等,既有专业讲解,又有案例分析,是普通大众及基层医务人员均可学习的素材。
广东卒中学会会长、暨大附一院院长徐安定教授表示,3D动画视频制作可以通过相关的技术,将医学的内容进行可视化。这次最新发布的卒中科普视频就采用3D动画视频制作宣传卒中防治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和家属轻松了解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方便人们科学地理解卒中知识。
该系列科普视频在广东省卒中学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来医生官网发布,可免费下载及观看。
高管出差赶飞机 突发中风险送命
很多人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事实上,四五十岁甚至二三十岁就突发脑卒中的人并不少见。
徐安定曾经遇到过一个赶飞机时突发中风的患者。这位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性高管,事业心强,平时身体较健康。在中风前,他曾出现数次心慌、心悸,休息一下就过去了,他以为劳累、熬夜所致,未引起重视。
然而,他在一次去外地出差时,正准备出门赶飞机,突然在酒店房间发病,想拨急救电话却无法动弹及言语。幸好酒店清洁人员及时发现,送医院急救,诊断为阵发性房颤引起的中风(心源性脑栓塞)。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终于转危为安,恢复良好。
徐安定提醒,中风危害性较大,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高。当出现心悸等问题时,一定要重视并及时就医,这有可能是中风的“逃生信号”。有的患者起病不重,症状较轻,往往忽略治疗。这类患者再次发生中风的风险很高,而且再次发生时往往症状非常严重。
“中风需要预防,更需要发病时及时识别和治疗,时间非常重要,越早越好。发病后,时间就是大脑。”徐安定说。
链接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的年增长率超过10%
据近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新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的总体患病率为1596/10万人,按此推算,14亿中国人中“中风”患者数高达2200万。
此外,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的年增长率超过10%,增长最显著的为55-64岁人群;且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发病年龄比美国提前10余年。
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以及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生活饮食习惯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的人发生中风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曾经有过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肢体缺血病史的患者,发生或再次发生中风的几率非常高。
不过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记者】朱晓枫
【通讯员】张灿城 黎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