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由罗姓人开村,沙滘原名叫沙溪村,至明朝时期,逸士岑文亮、岑文凯两兄弟得中功名,他们认为“溪”字意境小,故改为“滘”字,沙滘这个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沙滘开村时期手绘地图
据《顺德县志》记载:沙滘在 1958-1976 年曾是沙滘公社的驻地,聚落沿河成块状分布,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主产甘蔗,塘鱼,蚕茧,设有丝织、五金、服装、橡胶等工厂。
沙滘现状手绘地图
现在的沙滘社区位于乐从镇城区南面中部,325 国道贯穿南北,交通便捷,辖区总面积 5.31 平方公里。
祠堂装饰独具韵味,陈氏敢为人先
鼎盛时期,沙滘有大大小小祠堂有几十间,后来有的成为了蚕房,有的做了仓库。现在只剩下十来间,最有名就是陈氏大宗祠。
沙滘陈氏大宗祠正门
陈氏大宗祠是在光绪21年(即1895年)甲午战争那一年开始建立,历时5年时间。陈家祠门口有副对联,上面写着:“贻谋光颍水 燕翼遇沙溪”。这副对联告诉我们陈氏是从颍川河来到了沙溪这个地方。
陈氏族谱
沙滘陈氏大宗祠里面还有很多小细节,这些小细节体现了一百多年前陈氏人的思想开放包容、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陈家祠瓦顶的石狮子
在陈氏大宗祠的正门口两边各有一个小阳台,这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步入祠堂里面,可以看到两边的走廊上的满洲窗上的图案,其构图很有印度的韵味,这个也是沙滘陈氏大宗祠的特色之处。
在一百多年前在中国传统祠堂上用一个洋人作为祠堂众多配图之一,是需要很大勇气和决心的。
女子事蚕桑、富家宅,遂梳起不嫁
根据《顺德县志》记载: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自梳女是女性不靠男人,独立自力更生的标志性人物。
为什么沙滘也会出现自梳女呢?明叔告诉我们:在日本侵华之前沙滘相当富裕的。罗巷以前是我们沙滘的市中心,这条巷全部都是商铺,金铺,药材铺,赌档,鸦片烟档,茶楼应有尽有。
沙滘南村姑婆旧屋灶头
现在的沙滘居委会门口到顺客隆的地方,叫做桑市,在天蒙蒙光的时候,养蚕的人就在这里摆桑,养了些蚕,附上点丝就织布。
旧时沙滘主要是靠种桑和养鱼为生,有桑就会有蚕丝,我国的丝织品卖到外国是非常的畅销的,沙滘女工就靠抚丝、织布挣钱。由于赚的钱多了,她们觉得自己不用靠男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于是很多人就梳起不嫁,就算嫁人都是不落家的。
端午游龙祈求风调雨顺
在沙滘比较热闹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就数端午节了。沙滘端午节的游龙活动有 300 多年历史,是沙滘人最喜欢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通过一年一度游龙活动,在承继和发扬这项传统的同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无论是游龙还是赛龙舟,南村人是最活跃的。最近几年南村还筹钱新造了一条龙舟,据《南村公园新老龙诞生碑记》记载,旧的龙船已经经历 400年的洗礼。
沙滘南村公园新老龙诞生碑记
当地居民有这样的习俗,当龙船来的时候,家长就带他们的孩子去摸下龙须,沾染福气,小孩子就会聪明伶俐,身体健康。
南村居民梁海胜回忆龙舟趣事说:“以前龙舟入水的时候,人们说用了龙舟水来洗脸,或者喝龙舟水,就会长命百岁,身体健康,在我看来那些水很脏的,反正我没做过,我弟弟就喝过龙舟水。现在的人就没那么笨啦,只是摸摸龙须而已。”
兴建书塾,学子孜孜不倦
沙滘人是非常喜好读书的,有诗为证:“两岸一河绕胜境,衣冠文物有书香”。旧时沙滘大大小小的书社家塾也很多,西村有兰乡家塾,北村有祺祥书社等等。
沙滘西村兰乡家塾二层外观
沙滘现有沙滘小学,历史悠久,三迁校舍。陈家祠能保存得这么好,也有赖于在 1947 年 8 月开办了沙滘小学。陈家祠从 1947 年开始就作为小学,一直到 1997年学校才交还给政府保护。
旧沙滘小学教学楼
50 年春秋,学校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据明叔介绍,包括有蔡歇尔岛国(译音)的总统陈文锦,是牧伯里南村人;陈祖建,南村人,是危地马拉的商务侨领;陈礼信是澳门同乡会会长。
活化工程亟待增添古村特色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沙滘存在严重的文化断层。这里曾经富甲一方,因为富裕,宗族拜祭、传统节日庆祝通常非常盛大,单单一个祭祖便可以大摆宴席。
沙滘古建筑主要分布点手绘地图
但在经过抗日战争日军的疯狂掠夺、大跃进的全民活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沙滘的宗族文化活动逐式微。现在村中的年轻一辈每天为生计忙碌,对沙滘历史一知半解,这些都给活化古村落带来了阻碍。
沙滘大致规划图
沙滘属于第一批佛山市古村落试点之一,沙滘政府也在逐渐部署以陈家祠规划为核心的古村活化工程。
陈氏大宗祠内的即席挥毫作品
若政府想把陈家的祠内部空间活用起来,可以通过增加明清家具摆设装饰来提高宗祠的观赏性。
沙滘南村牧伯里民居的镬耳
同时,有计划地利用牧伯里民居群。例如,引入家具设计师工作室、家具赏游空间、设计工坊等,增添其活力。另外,沙滘的不少的田地也可以改造成农业观光区。
将沙滘建设得更加古色古香,才能使得整体看起来更有韵味,村中不断增添的文化特色也会成为村民们的骄傲,人心留下了,文化就会被代代相传。
来源:我地
编辑: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