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创意”将植物染玩出新花样,广州成立这个研究会

南方+ 记者

探讨传统工艺运用与当代艺术语言的表达是传统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共同的课题。10月26日,广州本地的植物染艺术家、手艺人及爱好者在自觉艺术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植物染作品展。作品注重环保,富有新时代精神和使用价值,有旗袍、手包、围巾、艺术画等。

植物染是一种取材于植物色素古老又环保的染色技术,我国是最早使用植物染色工艺(简称植物染)的国家之一, 植物染中取材于蓝草(板蓝根等)的蓝染技术及蜡染工艺等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环保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法,还原植物中的靛蓝色素再进行(氧化)染色,其染整工艺涉及生物、化学、染整工程等原理与技术。广东省的非遗项目——香云纱就是典型的植物染工艺。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

植物染技术既是传统工艺也是综合的理化反应过程,其耗时长、工序复杂、干扰因素多,成品率不高,因此难以推广。这也是香云纱价钱贵的原因之一。然而植物染的染料、染液、废弃物等均可降解,对环境零污染,是一项传统的绿色工程,完全符合当今的环保理念。

为了加强对此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更好传承植物染的古老工艺,必须有相关组织去开展工作。经过自发多次交流,广州市植物染技术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在自觉艺术馆召开。众多植物染相关的技术人员、学者、正在从事植物染创作的艺术家聚在一起,探讨如何推动植物染技术的发展。“这批作品都是本地艺术家创作,对比云贵艺人的传统风格,可以说是出新出彩。” 策展人黄丹现场介绍,她们以精致的手法和创意艺术表现,将广州的现代化、时尚感、自然环保观念呈现出来。

 “我和我的学生已进行多年植物染的项目研究,”当选副会长的叶小云老师是研究会的技术骨干,她希望通过探索“非遗+创意”“环保+艺术”的无界融合,以“跨界课堂”的方式复活非遗文化,传承我国瑰丽的民族艺术文化。

会长黄惠雄充满信心地表示,研究会必将以推动传统工艺与创新绿色科技,传承匠心与尊重原创技艺,倡导可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加强协调和促进本地区的植物染技术传承和发展;加强技术转化,推进植物染的技术创新及课题研究;不定期举办相关研讨会、学术交流、环保科普知识讲座等服务形式,为创建美好生活多做贡献。

记者了解到,本次植物染作品展将在11月16日结束,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自觉艺术馆,感受植物染的魅力。

【记者】冯艳丹


编辑 邓红英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