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有1—2天时间,“海归”黄剑桥都会在奇槎佛山LEH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里工作。完成佛山的工作后,她会从学校打车到广州南站,再搭乘高铁到香港西九龙,全程仅需50分钟左右。
近年来禅城利用交通“伸长”发展的手臂,提升区位优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显示,除去地铁建设,过去几年,禅城区在新建扩建道路方面的投资额就超过了100亿元。越来越多优质人才资源通过各种交通线路,汇集到禅城,撑起禅城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在此背景下,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配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禅城致力建设“卫生强区”“教育强区”,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通过生态环境、美丽乡村、产业载体等的焕新,锻造一个个区域新品牌。
空间优势晋级,城市“承托力”不断增强,使禅城形成“强中心”的品牌引流效应。
交通“伸长手臂”联通湾区
近年来,禅城区在新建扩建道路方面的投资额超过100亿元,而这一数量的投资额,还没有把地铁建设计算进来。禅城在地铁上的投入平均每年超过20亿元。目前禅城辖区内有地铁广佛线,同时,2号线、3号线、广佛环线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通车。全市规划14条地铁线路,8条途径禅城,总长度225公里,共计站点66个。
禅城有93条公交线路、1481辆公交车,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9%,日均服务客流超51万人次。城际班车覆盖全市五区,平均10分钟一班。
禅城向“流量城市”迈进,交通的引流功不可没。
近年来,禅城完善了骨干路网——魁奇路西延线、石南二桥、季华二桥等建设,新增打通同济东路等一批连通佛山五区的道路,以佛山建设大湾区西部枢纽城市为引领,构筑串联“一环创新圈”、密切广佛同城化、联通大湾区的快捷交通体系,进一步压减对接湾区市场的时间成本。同时,积极参与建设佛山连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莲花山过江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的快速交通路网,打通禅城与深圳、香港的快速联系通道。
数据显示,过去几年,禅城区在新建扩建道路方面的投资额超过100亿元,而这一数量的投资额,还没有把地铁建设计算进来。事实上,禅城在地铁上的投入平均每年超过20亿元。
交通的高额投入带来了丰厚回报,禅城区位优势得以不断提升,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
时间回到2016年底,魁奇路东延线正式通车。这佛山中心城区与广州南站的车程缩短到20分钟以内。这让禅城东部奇槎,从原来的“西伯利亚”偏远地区,一跃成为禅城最接近广州南站的广佛“新贵”。2018年5月,“佛山市三龙湾高端创新资源聚集区”规划发布,奇槎正在其中。
因交通带动的奇槎片区地理位置优势,让奇槎一步步向都市高端资源聚集区迈进。如今奇槎区域内聚集了不少优质创新人才,支撑奇槎更好地肩负起禅城“尖兵”的突围重任。
利用交通的外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一直是禅城交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除了对接广州南站的魁奇路东延线,对接佛山西站的季华北路北延线工程也将于今年底主体完工。该项目完工后,将大幅度缩短禅城与佛山西站的往来时间,使禅城进入高铁经济核心圈。
交通的内联也在不断打通禅城内部血管,使优质资源能迅速通达全身,满足交通高流量运转的需求。
一个例子是,1991年建成的石南大桥作为连接石湾和南庄的主要通道,尽管在2005年进行了扩建,仍无法完全满足交通高流量的运转。最新消息是,“石南二桥”即将开建,它将横跨东平河,建成“佛山独塔斜拉第一桥”,连接南庄和石湾。这条横跨东平河的搭桥完成后,将进一步完善禅城区域交通格局,有利于促进禅城区内部区域间经济的协同发展。
如今从禅城出发20分钟可直达广州南站,通过广州南站转乘高铁,一个小时可以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大城市。
地铁线路发展也一直被禅城寄予厚望。目前禅城辖区内有地铁广佛线,2号线、3号线、广佛环线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通车。全市规划14条地铁线路,8条途径禅城,总长度225公里,共计站点66个。
禅城地铁线网快速通达的交通优势,使日常来往广佛的人流量数量可观。广佛线客流量较大的几个站点都集中在禅城境内,以祖庙商圈内的祖庙地铁A出站口为例,周一至周五的日平均客流量有5万人次,周末可以达到7万人次。
禅城有93条公交线路、1481辆公交车,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9%,日均服务客流超51万人次。
稳步提升的交通动脉加速了资源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成为禅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教育医疗为城市配齐“暖意”
2016年以来,禅城新增中小学学位超1.7万个,新审批设立幼儿园19所,新增幼儿园学位7240个。全区学前到高中阶段学位总量约18万个(不含市直学校)。
2019年6月与2014年末对比,禅城区医疗机构数(不含市直医院)从224家增加至301家,增幅为34.38%;床位数从2876张增加到4544张,增幅为58%。
各种“流量”要素来到禅城,更重要的是要让“流量”要素留在禅城。教育、医疗配套成为“流量城市”必不可少的有力支撑。
前来禅城旅游、工作、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对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城市如何“接得住”?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禅城不断在教育、医疗上为市民释放“暖意”,吸引更多人“留下来”,成为新市民。
2016年以来,禅城新增中小学学位超1.7万个,新审批设立幼儿园19所,新增幼儿园学位7240个。全区学前到高中阶段学位总量约18万个(不含市直学校)。
禅城还把佛山LEH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品牌明显引入,为在禅城居住和发展的港澳籍和外籍适龄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和对接欧美的升学出口。禅城通过此类项目,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大湾区教育配套,提高禅城对港澳籍和外籍高层次人才、企业的吸引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与辐射影响力,为禅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医疗领域,禅城是佛山全市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截至目前,辖区内共有三级医院7间,二级医院12家,一级医院16家,护理院2家,每年吸引不少其他区、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患者前来求诊。
一组数据可以显示禅城在医疗领域的流量担当。2019年6月与2014年末对比,禅城区医疗机构数(不含市直医院)从224家增加至301家,增幅为34.38%;床位数从2876张增加到4544张,增幅为58%。
医疗、教育既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城市的硬支撑。它们一方面撑起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依恋,另一方面也是外部世界对城市吸引力的深刻印记。
禅城近年来在医疗、教育、文化上下的“功底”和实力,让其愈发具备流量城市的气质和底气。
美丽环境成为发展“助推器”
禅城全区共有197条大小河涌河流,这些河涌加起来长达250公里,构成了一幅岭南水乡的美丽画卷。禅城有约100个大小公园。
自2017年启动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以来,两年来,区、镇(街)、村三级投入近1.5亿元,建设179个项目,其中156个项目已经完工,23个项目正在施工中。两年来,20个示范村共开展各类文明文化主题活动约300场,覆盖村民群众超过1.5万人次。
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禅城近年来通过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以及两年延伸行动,实现了城市形态和城市形象的“大变”。近两年,禅城城市形态的优化和建设工程仍然在不断加大投入,向着品质城市和精品城市的方向稳步迈进。
城市形态的更大变化,均基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这一基础。
近年来禅城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规范产业有序发展与环境监管,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逐步与市民感官相符。
今年下半年开工的19个重大项目中,民生项目和城市环境项目成为重头戏,旨在进一步超前配齐配强中心城区功能。
目前,禅城区已完成110多条河涌水环境整治;在2014—2018年间,铺设截污管网2300多公里,建设大雾岗公园、王借岗公园等多个公园;5年间,新增绿地面积2865亩。一组组数据均指向一个现实,禅城发展向着绿色靠拢,支撑流量的变现。
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则加速流量实力的变现。
两年来,区、镇(街)、村三级投入近1.5亿元,建设179个项目,其中156个项目已经完工,23个项目正在施工中。辖区内20个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示范点在今年10月初全部通过市的考核验收。两年来,20个示范村共开展各类文明文化主题活动约300场,覆盖村民群众超过1.5万人次。20个美丽文明村居建设成效,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培育乡风文明提供了“禅城样本”。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提升和美丽乡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禅城的引流实力不断增强。今年初,南庄举办了一场十公里徒步活动,徒步地点串联起罗南村、紫南村、龙津村、南庄村几个村,吸引了超过万名群众参与。
近年来,“三旧”改造也使城市的形态不断得以提升,其中旧厂房的改造更是改变了以前“村村点火、呼呼冒烟”的产业发展格局和脏乱差的城市形态,同时为新产业腾出空间,为禅城找到新的“引流点”。
刚刚落下帷幕的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其举办的地点为中国陶谷。自2016年禅城在石湾西片区划出2.6平方公里建设中国陶谷以来,这片原来拥有百万平方米旧厂房的区域,便在3年内摇身变成了各种产业平台发展的聚集地。
一组数据显示,中国陶谷的民间投资占比达到85%,民资对该区域展现出极大的发展热情。目前中国陶谷“一谷十园”内已汇聚了各种创新创业平台,建成超过30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引入40多个行业协会,聚集创新创业企业1000多家。
而整个禅城也在不断推进各类孵化器、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建设。2018年,全区拥有众创空间19家、各级科技孵化器21家,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7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33家。
禅城不断下功夫构筑美丽的城市形态,让美丽城市形态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流量。
【撰文】阎锋 孙景锋 李晓莉 李晓玲
【摄影】戴嘉信
【策划/统筹】段思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