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禅城在“流量”叠加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南方日报

驾车沿着佛山大道从江湾立交向南行驶,在与季华路交界处,宏宇国金几幢现代化写字楼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在落成短短两年时间,聚集了一大批金融项目,这里成为横琴人寿佛山分公司(下称“横琴人寿”)总经理徐凌玮最熟悉的风景。自去年初把佛山分公司落户禅城以来,横琴人寿在禅城实现快速发展,今年前9个月保费收入超11亿元。

如果把观察维度拉长,以保险业为代表的金融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心带来更强劲的资金流,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市场主体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专利申请数的快速增长,都从不同的角度讲述着一座制造业大市中心城区的转型故事。

截至2018年末,共有保险公司主体机构43家落户禅城,占全市保险主体机构数量的60%以上;拥有银行机构市级分支机构19家,占全市比重近半,囊括了所有主流银行;禅城区内拥有证券机构共有30家,期货营业部4家,占全市的比重约为24.46%,去年禅城以占全市1/4的证券期货网点创造了1/3的交易额。

金融流量

保险主体机构数占全市六成

从代表禅城“新高度”的绿地中心,到坐拥季华路和岭南大道两大主干道交通优势的万科金融中心,这些近几年新落成的甲级写字楼里汇聚了各类金融业态,成为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注脚。从去年开始,这条佛山最著名的“金融一条街”有了一个新名称:广东省首个保险创新发展示范区。

佛山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保险业务的五个城市之一。作为中心城区,禅城是各保险主体机构进驻的主要区域。截至2018年12月,有43家保险公司主体机构落户禅城,占全市保险主体机构数量的60%以上,其中财险机构14家,寿险机构29家,还拥有各类保险网点合计88个。

为了进一步推动保险产业做大做强,去年7月份,禅城区挂牌成立保险创新发展示范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重点打造一批保险创新载体,推动民生综合保险、科技保险平台等一批保险创新项目落地,加快形成“1+2+N”一核两翼多点布局的保险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智慧新城先后吸引了太平洋保险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戴嘉信 摄

自保险创新发展示范区挂牌以来,禅城区保险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共引进平安普惠华南后援基地、横琴人寿等重点保险项目38个。万科金融中心、绿地金融中心、碧桂园滨江世纪等一批金融载体拔地而起,保险产业加快集聚发展,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保险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跃上新台阶。2019年在监管整顿因素逐步消化的情况下,1至8月禅城区保费收入合计178.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1%,增速再创历史纪录。

中介机构是推动保险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根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度,佛山共有保险中介主体机构99家,其中在禅城区注册经营的中介主体机构有37家,占比37%;从法人机构数量看,佛山全市专业中介机构法人机构有25家,其中禅城区有10家,占比40%。

保险从业人员数量侧面反映出当地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佛山保险从业人员数量常年位居全省前三位,截至2018年12月,佛山产寿险从业人员共79175人,同比增长8.96%,其中禅城区保险从业人数为22978人,占比近三成。

保险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禅城金融产业的一个缩影。作为千年商贸重镇,从古代的“四大聚”到今天的佛山中心城区,禅城历来是工商业、金融、文化、交通和信息高度集聚的地方。其中,金融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是经济活力的源泉,过去几十年,伴随着佛山经济的腾飞,禅城的金融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金融首位度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禅城区内还拥有证券机构共30家,期货营业部4家,占全市的比重约为24.46%。去年禅城证券交易总成交金额10223亿元,期货成交金额2107亿元,这意味着禅城以占全市1/4的证券期货网点创造了1/3的交易额。

截至目前,禅城共有银行市级分支机构19家,保险公司主体机构46家、保险中介机构总部18家,证券期货公司营业机构34家,融资租赁公司总部11家,担保小贷公司总部23家,以及基金、保理、典当、金融服务外包等各类创新型金融机构总部近100家,金融机构集聚程度、金融机构数量雄冠各区之首。

在政策的鼓励下,禅城金融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成长。这体现对地方经济贡献上。

去年,禅城区金融行业纳税额27.47亿元,同比增长7.9%;截至今年9月,禅城区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分别跨上4000亿元和3000亿元的历史新台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伴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壮大,一批金融载体拔地而起。万科金融中心已投入使用的A座共有200多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达到92%,金融企业占比将近一半,正在建设的B座和C座办公楼将于年内交付使用,已确定落户意向的企业35家;智慧新城先后吸引了太平保险佛山中心支公司、太平洋财险佛山市禅城支公司、广州农商银行佛山分行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世博中心今年引进了平安普惠全国首家旗舰客服中心等一批金融项目。此外,包括绿地中心、宏宇国金、碧桂园世纪滨江等一批新兴载体的快速崛起,共同撑起禅城金融产业发展新格局。

市场流量

每平方公里拥有近千市场主体

截至今年7月底,禅城区共有市场主体15.19万户。按2018年底118万常住人口计算,平均不到8个人就对应一户市场主体;按面积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近1000户市场主体,这些指标甚至高于部分一线城市。

金融产业蓬勃发展是禅城持续推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

近年来,禅城区以城市和产业双转型作为主线,通过持续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场主体数量和密度是衡量经济活力和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禅城区市场主体人均数量和密度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分析禅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除了数量快速增长,禅城市场主体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三产比重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禅城区新增登记成立市场主体共1.39万户,其中企业6579户、个体户7331户。截至7月底,禅城区共有市场主体15.19万户,首次突破15万户大关。

如果把观察时间向前延伸,可以发现,自2015年以来禅城区市场主体增长数量和速度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

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禅城区登记成立市场主体共10235家,当年底全区拥有各类市场主体9.66万户,同比增长11.6%;2016—2018年三年,全区登记成立市场主体数分别为1.26万户、2万户、2.45万户,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

受此带动,过去几年禅城区市场主体累计数量几乎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从2015年底不到10万户,到2016的10.79万户,再到2017、2018年分别突破12万户和14万户,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按2018年底118万常住人口计算,截至今年7月底,禅城区平均每7.77个人就对应一户市场主体,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986.36户市场主体。

季华路沿线汇集了众多的金融机构。戴嘉信 摄

那么,禅城市场主体数量和密度放在全国处于一个什么位置?通过与一线城市比较可以发现,禅城市场主体密度接近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如果把市场主体比作燃料,那么经济发展就是被点燃的那一把火。禅城近几年市场主体数量的增长,支撑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近5年来,禅城地区生产总值以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的速度增长,从2014年的1368.67亿元,到2015—2018年,分别突破1400亿元、1600亿元、1700亿元和1800亿元大关。截至2018年末,人均GDP达到15.82万元,居于全国前列。

创新流量

去年专利申请总量是2015年近3倍

2018年,禅城区共有各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2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01家,当年新增137家;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48万件,是2015年的近3倍。

经济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一批重点项目加速落地禅城。

8月29日,禅城区在南庄举行了2019下半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活动,包括佛山汽车动力电池及芯材项目、禅医健康城综合体等1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涵盖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医疗大健康、商业综合体、基础设施、城市品质提升、民生工程等多个领域。

此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活动,是禅城区今年第二次举行此类活动。今年上半年禅城区1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目前已开工10个,开工率90.9%,完成投资1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60%,顺利完成上半年投资建设任务。

为了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过去几年,禅城先后引进科力远CHS、华南高能激光产业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它们落户禅城后迅速茁壮成长,撬动上下游产业链在禅城形成集聚效应,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了新动能,未来有望成长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了中心城区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15年,禅城区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1个;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0个。累计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0家;全区具有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3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8家。全年获国家专利奖4项,省专利奖2项,市专利奖11项。

而到了2018年,禅城区共有各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2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8个,较2015年(下同)增长62%;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12个,增长38%;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2个。初步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01家,当年新增137家,大增346%;全区具有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4家,增加11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2家,增加4家。此外,全区还建立了公共创新平台4个、电子商务示范园区3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16个、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

华南高能激光产业园等一批战略性产业项目落户禅城,进一步拉动经济新动能。图为宝光新宇演示激光清洗技术。戴嘉信 摄

专业申请和授权量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5年,禅城区全年专利申请总量5206件,其中发明专利2280件。专利授权量301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77件,有效发明拥有量1397件。2018年,禅城区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48万件,是2015年的近3倍;全年专利授权量4500件,增长约50%。

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和产业双转换的持续推进,未来禅城产业结构仍将不断优化,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撰文】阎锋 孙景锋 李晓莉 李晓玲

【摄影】戴嘉信

【策划/统筹】段思午

编辑 田人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