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村,位于浮洋镇东南方向方向,距离镇政府约3.9千米。村落东界龙湖镇银湖村,南与龙湖镇鹳巢村接壤,西望金石镇古楼村,西北为颜厝村。村落呈长方形状形,总面积1.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07平方千米。
村始建于元朝,宋末金兵入侵,中原战乱,始祖吴定公由福建漳浦携3子南迁潮州,后长子居凤书陇创业而形成。是时有莫、林、姚诸姓混居,公元1360—1400年,诸姓外迁,唯吴氏一姓,因创居时属长子而取名大吴。曾用名凤书陇。
明清时期,属海阳县登云都。民国时期,属潮安县登云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潮安县第六区。1958年,属潮安县浮洋人民公社。1992年,属潮安县浮洋镇。2013年,属潮安区浮洋镇大吴行政村至今。
世居村民为汉族,属潮汕民系,通用闽南语系潮汕方言。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吴。2015年末,户籍人口2943人。其中:男性1420人,女性1523人;80岁以上34人,最年长者年龄98岁(男);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4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50人;海外留学人员5人;实际在村人口2893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2300人,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等国家。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过去不少村民以大吴泥塑作为手工艺营生。现时部分村民务农,主要种植水稻、季节性蔬菜。工业主要为陶瓷生产。大吴综合市场2006年之前是一片荒地,为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村委会在此地修建综合市场。村民个体工商户居多,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收入来源还包括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等。
省道 S233线经过该村。200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1984年通自来水, 20世纪80年代初通电,20世纪80年代初通电话,21世纪初通网络。
村域内有潮州市潮安区松昌实验学校,1911年称凤书小学,后称大吴小学。1995年称为松昌小学。2003年9月后称潮安县松昌实验学校。2014年9月后称潮州市潮安区松昌实验学校,占地面积13320平方米,建筑面积9170平方米。2015年,年级6个,班级32个,在校学生1488人,教职工90人。
松昌中学,创办于1991年,是新加坡爱国华侨吴清亮先生斥巨资捐建的一所公办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区教育局直属管理学校。2005年学校实现高初中分离,成为一所农村普通高级中学。学校于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评估。2008年成为潮安区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大吴村有健身广场,设有篮球场及各种体育设施;,秀英公园、大吴农家书屋(藏书10000册)等,为村民提供健身、休闲、娱乐、读书的场所。凤书敬老院修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 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村现存宗祠3座。宏壁公祠,始建于2009年。坐北朝南,面阔14米,纵深38.5米,占地面积539平方米。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为瓦木结构。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于2003年重修。建筑物为砖瓦结构房,坐北朝南,面阔29米,纵深29米,占地面积841平方米。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为瓦木结构,硬山顶。
以厚公祠,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于2003年重修。因为供奉祭祀以厚而修建的公祠,故称“以厚公祠”,建筑物为砖瓦结构房,坐北朝南,面阔16.5米,纵深24米,占地面积396平方米。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为瓦木结构,硬山顶。
其他传统建筑大吴修德善堂养心社,始建于1902年,重修于2009年,新落成的堂宇,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有八角楼、净光轩、静远轩3个私塾,始建于清咸丰年间。
代表性碑刻有《重修吴氏宗祠绥成堂溯源碑记》,立于2003年,现存于吴氏宗祠。吴邦恭于1994年纂修《大吴族谱》。
神农庙,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2002年,供奉炎帝神农氏,每逢农历闰四月廿六,村集中庆祝神农圣帝诞日;三山国王庙,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2012年,供奉三山国王,每年正月十五,集中祭拜。
主要宗族活动:每年冬至日,村60岁以上男性村民集中到吴氏宗祠祭祖。
该村特色技艺“大吴泥塑”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南宋,盛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制作采用雕、塑、捏、贴、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戏剧故事人物组合、人物头像为主,形象生动逼真,“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我国三大泥塑。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传承人为吴光让。
耀玉楼,修建于2012年,占地面积 600平方米,建筑面积0.02平方千米,高68米,地上共12层,是一座集商业、住店、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主要人物:
吴潘强(1837—1902),清代著名泥塑大师。
吴俊森(1900—1964),新加坡南安及同敬善堂名誉主席、中华善堂救济总会部部长。热心慈善事业和社会教育,历任新加坡广东会馆、潮州八邑会馆、义安公司、同德书报社、端蒙学校、义安女校董事。
吴清亮,1926年生于新加坡,出身贫苦,少年丧父,寄居马来西亚做割胶工,当学徒,经营小生意。1945年以后,他立志创业,致力商务,历尽艰辛,成为了一位知名的企业家。他担任新加坡吴德南控股、怡隆、立时贸易、日本油漆和亮阁等集团董事主席,立时集团创办人和立邦品牌草创者,属下公司跨越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帮助家乡亲人脱贫致富,捐资修筑环乡村道,主干线长3200多米,直通潮州公路。同时建桥梁4座,建发电厂、水厂各一座,为家乡亲人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捐资整治家乡村容村貌,把落后的村庄变成文明之乡。首先,把全村原有老式粪池填平,根据村民居住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在全村不同位置建无害卫生水厕12个,使该村卫生环境大为改观。同时清理修补臭水沟6000多米,再修建地下排污水沟8条2600多米,并雇专人打扫全乡村道,净化环境。捐资把大吴村南北两溪河堤及所有池塘砌成石篱,并在村中栽花种树,美化村容。为纪念慈母,先后在大吴村口潮州公路旁投资建“秀英亭”和“秀英园”,亭台楼阁,古色古香,供村民及过往行人休憩、观赏。吴清亮还是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1979年,首次回乡探亲,便到小学看望学校师生,并向校长表示愿意捐建小学校舍。第二年他便捐款12万元扩建大吴小学。1989年2月,赠建一所完全中学,该学校1990年动工,1991年交付使用,共捐款1300万港币。为纪念其父亲松昌先生,该校命名为松昌中学。为了教育配套,1993年10月,捐资兴建一所小学,把原大吴小学改为幼儿园。10多年来,先后投资于家乡教育事业达人民币2000多万元。松昌中学是潮安区直属中学,潮州市一级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吴光让,生于1948年,号光合,大吴泥塑第23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潮州市裕合大吴泥塑研究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民协会员。
吴维清,1956年生,大吴泥塑第25代传承人。潮州市潮安县大吴泥塑维清工艺美术研 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潮安县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吴闻鑫,大吴泥塑第24代传人,师从其父吴光让,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大吴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潮州市第六届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广东省潮文化研究基地潮州大吴泥塑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潮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潮安县民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