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创新的机构 | 对话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王芳

南方+文创频道

【编者按】

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原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在广州市文明路正式对外开放,经历三次馆舍建设,一次馆址变迁。如今坐落于花城广场的广东省博物馆,展示着广东的历史、自然、文化瑰宝,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南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并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荣誉。

值粤博开馆60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教育推广部主任王芳,希望从博物馆管理者、策划者、教育推广者的角度,向读者答疑解惑,传递专业声音。

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289艺术:广东省博物馆的讲解员一般需要什么训练?讲解员讲述的内容与展览中的文字介绍有什么不同?

王芳:首先,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我们会考察讲解员的沟通、表达、反应能力和知识储备。录取之后,会对语音、形体、讲解仪态等方面进行培训。对博物馆、展览和文物的阐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我们很看重讲解员的素养。目前粤博的26名讲解员,学历起点是本科,一半以上是硕士,还有好多海归。专业方面,有博物馆学、文史、设计、产业管理,还有植物学的。

展览当中的文字是非常受限的,字不能太多,都是文字的话,会看得很累。一般来说,前言不超过五百字,各篇章的介绍文字在两三百字以内。所以,需要讲解员发挥的地方就会很多。做好一次讲解,给人家一杯水,自己首先要一桶水,要特别注意知识的积累。 

289艺术:请介绍一下广东省博志愿者招募的情况,以及志愿者发挥的作用。

王芳:粤博的志愿者素质很高,大家非常有认同感,流失率很低。去年我们面向社会招募80名志愿者,结果有1200多人报名。今年招募100人,有2000多人报名。所以,对没选上的应征者,我们也感到很抱歉。

志愿者的要求是,年龄在18岁以上,65岁以下,一年的服务时间不少于80小时。我们看重志愿者的爱心和服务社会的热心。志愿者不仅有年轻人,不仅是大学生,可以说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是最重要的,比如,许多志愿者会在活动现场协助秩序维持。

289艺术:展览中取阅的活页读物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此外,教育推广部还会制作什么样的出版物?

王芳:对小学年龄段甚至更小的孩子,我们会制作图文并茂的“学习纸”,生动有趣,适合涂涂画画。对于初中以上包括成人在内的参观者,我们制作的“爱粤读”小报,对展览和文物做系统的阐释。

我们服务的对象“从0岁到99岁”,当然,中小学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和学生对博物馆资源的使用率其实并不高,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馆校合作,改变这一状况。今年的世界博物馆日,我们就和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合作,推出了一个“传家宝”活动。教研室年初出了一个寒假作业,叫“我的传家宝”。然后根据交上来的情况,我们进行评奖,邀请了十六位中学生在博物馆现场讲“传家宝”背后的故事,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除了展览相关的读物,我们也编写了一些书籍。比如有一本书,从青少年角度解读岭南文化、岭南历史,马上就要出版了。

另外,仅有纸质出版物也是不够的。我们很重视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也是重要的内容传播渠道。用青少年熟悉的方式去解读,才会受到欢迎。

289艺术:您怎么理解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

王芳:在我们看来,博物馆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教育机构。这个教育机构不能只是放在那里,它需要博物馆的从业者、服务者去解读,去和观众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沟通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讲解、新媒体。我们也会走出博物馆,让更多人去了解你,包括在白云机场办展览、开体验店。这其实是博物馆文化和博物馆概念的一种变化。过去,是强调抢救和保护文物,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要用这些文物去创造符合现在生活理念的一种意义,用传统的文物构建新的意义,和个人建立起一个沟通对话的平台。 

产于清道光年间的广彩瓷盘,上面既有汉字,也有拉丁文,广东省博物馆藏。黎衡 摄

只有这样,文物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孕育新思想的地方,是一个创新的机构,虽然它里面都是古董,是过去的东西,却可以酝酿出对未来生活更有意义的一种传承。我们可以从过去看到未来。博物馆也将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现在的博物馆越来越火。过去是门可罗雀,现在观众天天排长队。过去的话,市民觉得博物馆没啥事可干。现在,除了有展览、讲座、互动,我们在中秋节或者其他假日还会举办音乐会、时装秀等表演。大家就会觉得博物馆是非常有活力的,是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不仅是一个收藏文物的仓库,而是能够创造出新的意义,来构建未来的生活。美国纽约最自豪的是说它有大都会博物馆,而不是证券交易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289艺术:请介绍一下广东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王芳:我们的研学线路有十几条,广州市内有沙面、荔湾、东山、黄埔古港等行走线路。市外的有梅关古道、海上丝绸之路海道、韶关乐昌(广州高校在抗战期间迁至粤北的临时校舍所在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珠海、澳门、香港路线。

孩子们上了港珠澳大桥,都很兴奋,这时候讲述林则徐、容闳、郑观应、孙中山等人的历史故事,效果很好。我们去中山,就会讲民国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的来龙去脉,这在中国的商贸历史上非常重要。故事有很多,特别值得好好挖掘。

博物馆教育其实和学校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更多的是从实物开始,就真实的物件去讲故事。包括在研学过程中,也是这种思路,我们沿着南粤古驿道走到各个村落,沿着广州由北至南到出海口,我们来到公车上书之路,来到饶平茂芝会议的旧址。历史书上的知识,可能考试过后就忘了,但是在现场,那种感受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孩子,欠缺的可能就是这种从实物出发、从历史现场和现实空间出发的教育。

你来到现场的时候,会把所有的历史信息碎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重新组合。所以,研学其实是把广东的自然、山川、历史、艺术,把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大的博物馆。 

此外,研学过程中,孩子们也能培养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去访问村民。还可以结交新朋友,去乐昌坪石的研学团,我们在广州招募了二十个小朋友,在坪石当地也招募了十个小朋友。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舍不得分开,都要哭了。

除了中小学生的研学团,我们还有亲子团、成人团。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大海道的展览,关于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讲南海一号沉船。然后我们组织了成年研学团去阳江实地考察,他们的感受也非常好。通常我们都是和当地的博物馆、文物部门联络,由他们做向导。所以,会有文物考察和专业讲解。

289艺术:对于学生、带小朋友的家长、社会人士等不同的参观群体,怎样才能逛好一场展览、获得最大的收获,您有什么专业建议?

王芳:家长带小朋友来博物馆,最好事先做点功课,不然的话,其实家长有时候也觉得看不懂,就匆匆地带着孩子走过去了。如果能提前去看一下博物馆的网站,或者官方的微信、微博,关注一下正在举办什么样的展览,然后做一些准备,参观效果会好很多,也可以给小朋友留点问题,让他有重点地去看,收获会更大。

当然,不建议说都是给孩子布置作业,写观后感,这样太没趣了。可以在参观过程中发现孩子经常问的问题,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帮助孩子就着兴趣点去深入探究。

其次,广东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它很大,建议不用一次走马观花地逛完。这样只是腿走完了,但参观博物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应该是心灵和文物、文化的一次交流。所以,我们不建议逛得太快。

现在我们的文创产品很多,其实并不是鼓励你一定要买一个很贵的东西,哪怕只是在文创店买跟展览有关的一张明信片、一个钥匙扣,也会非常有助于孩子今后去回忆当时看了什么。文创品承载着美好的记忆。 

有些老人在收藏方面容易受骗。其实我们更愿意让老人也好,孩子也好,来博物馆看一下真东西,这其实是对鉴赏力、辨识能力的很好的锻炼。博物馆是一个凝聚了民族集体记忆的场所,它会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根本。 

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自信,博物馆就是一个长期的综合学习的平台,它会培养人的眼光,激发学习的动力。经常逛博物馆,对自己的审美、知识储备、好奇心的培养,都会有非常大的正向作用。人本来就是好奇的。

【记者】黎衡

编辑 郑炤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