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
你知道惠州有多少个自然保护区吗?
28个自然保护区
涵盖森林、湿地、海洋和野生动植物类型
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
市级7个、县级14个,
居全省第六位!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正是这些自然保护区
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
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为惠州生态文明建设
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系我国重要候鸟栖息地。惠州日报记者 杨建业 周楠摄
这些自然保护区
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1984~1985年,为了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我市在生态系统脆弱、珍稀濒危物种需要保护的地区先后建立了南昆山、古田、罗浮山等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惠州建立的第一批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此后,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数量逐年稳步增加,建立了粤东地区第一个陆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多个各级别自然保护区。
我市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探索到逐渐成熟的阶段。目前,林业部门主管的森林、湿地、海洋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共有2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7个、县级14个,居全省第六位,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惠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惠州市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8-2022年)》,到2022年,我市将构建类型具有地方特色、分布较合理、功能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90%以上的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受到保护;同时进一步推进自然保护区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由自然资源看护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转变,实现自然保护区健康稳定发展,有效保障惠州市国土生态安全。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
惠州良好生态环境的改变功不可没
远眺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见证者说讲述人:张应扬(市绿化委员会副调研员)
从砍树卖钱到养林护绿
“惠州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建设功不可没。”
1981~1988年,张应扬在市林业局营林科工作,见证了第一批森林与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南昆山、古田、罗浮山三个保护区前身是林场,与全国各地不少国有林场一样,经历了砍树卖木发工资的年代。如今的护林员,不少还是当年的伐木工人。”张应扬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林场主要是砍伐经济效益较好的阔叶树和松树,套种上杉木、毛竹等。
“随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资源被重视,在省里的统一部署下,第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得到建立。随后快速发展,大家的观念也从砍树卖钱转变为养林护绿。”虽然当年保护区设施简陋、条件艰苦,但干部职工都甘于吃苦、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及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中。
“在珠三角城市中,惠州市林业用地面积最大。近年来我市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资逐年增加,数量逐年增多,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体系。”张应扬说,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对保护区的建设和管护力度,不仅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水库水源日渐清澈,各类动植物自然资源日渐增多。
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绿荫葱葱。惠州日报 记者 杨熠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如今,人们不会再去干扰破坏自然保护区,动植物也能回归自然。”张应扬告诉记者,自然保护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繁衍的家园;随着我市森林城市品质的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与森林融合在了一起,人与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
来源:惠州日报
采写:杨熠
编辑:刘建平
审核:许丹红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