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则干部调任公告引起我们关注!盘点广深近三年输出的干部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几天前,广东省委组织部发布通告,深圳市福田区委书记吕玉印拟任地级市市长。

这一则干部调任公告,为近三年来深圳干部不断调任省内地级市一二把手再增添新案例。

据南都记者统计,现任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东莞市长肖亚非、湛江市长姜建军、汕尾市长杨绪松等人,都是从深圳异地交流出去的干部。

不独深圳,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近年来也屡屡有干部调任至省内其他城市。最近的例子是,广州市原副市长马文田今年5月调任汕头市委书记。再早之前的揭阳市委书记叶牛平、汕尾市委书记石奇珠、河源市委书记丁红都、中山市市长危伟汉等,他们都在广州担任过区委书记或者区长,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近年来广深输出的干部名单。

广深干部到任

会给当地发展带来什么?

1/

输出新风气

革新当地思想观念

也许是习惯了广深工作的快节奏和紧迫感,广深干部到省内其他城市到任后,更多是从改变当地的精神面貌和办事风气做起。比如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

郭永航2018年3月份调任珠海,到任两个月不到,珠海市委就发布了7000余字的珠海“二次创业”的动员令——《中共珠海市委关于推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的决定》,提出高举改革开放旗帜,重铸特区精神,再燃改革激情。

这份动员令直接鞭挞了珠海政坛上存在的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思想僵化、干事创业的激情弱化,陶醉于以往成绩,满足于维持现状;有些党员干部作风漂浮、不在状态;有些党员干部凡事都等上级拍板,看到纪要才去办,不愿负责,不敢担当,宁愿不做事,只求不出事。

文章甚至表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珠海的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

在这份堪称檄文的背后,是近年来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碰到瓶颈:经济规模小,GDP总量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八位,投资“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工业投资低而房地产业投资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滞后,人口和人才吸附能力较弱,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功能没有很好实现,区域辐射力带动力没有形成。

在动员令公布5个月之后,珠海市委紧接着又出台了1+7改革系列文件,围绕珠海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明确将着力在十五个方面改革发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新动能新活力。

从广州调任汕头的马文田也是如此。

他履新汕头没几天,《汕头日报》于今年5月15日、16日、17日连续在头版刊发《说说工作作风》系列评论,从作风角度谈汕头当地干部队伍建设。

文章直接批评一些干部存在观望情绪,工作放慢节奏,不琢磨事、老琢磨人,遇事不敢担责、推诿扯皮。

此后两个月,汕头即召开全市作风建设大会,通报市委巡察发现有关问题,会上被点名批评的两个单位党委负责人,当场做出深刻检讨。

2/

输出施政经验

广深发展的好经验被复制到当地

虽然市情各异,但发展中的不少问题都具有共性,因此一些被广深试点的好做法,同样可以被复制到省内其他城市。

马文田任广州副市长时,一直分管城建,在任期间他在城建领域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治水,二是工程审批改革。

马文田到汕头上任后,考察的第一站就是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一周后,汕头市长郑剑戈就带队到穗调研学习广州市黑臭水体治理先进工作经验。

广州方面也隆重介绍了自己的治水组合拳:网格化治水、推出“广州河长APP”、开展“四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在治水组合拳下,2018年底广州市有35条黑臭河涌整治实现“长治久清”,102条黑臭河涌90%以上完成整治。

此后两个月内,汕头和广州两市在治水领域频繁互动。

马文田到任三个月后,汕头又推出《汕头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始压缩审批时间、优化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方案提出的改革目标明显高于省政府的方案,跟一年前广州出台的方案完全一致。

和马文田一样,肖亚非也把深圳的工作经验带到东莞。

在2018年2月就任东莞市长之前,肖亚非分管深圳CBD所在的福田区,任福田区委书记。更早前他还担任过去深圳市金融办主任。这两个岗位带来的工作经验,或多或少体现在东莞当下想做的两件事上:打造CBD、让“世界工厂”补金融产业短板。

南都记者观察到,肖亚非到任后半年,新出台的《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新增加金融理论研究型人才项目,并且把金融类高管纳入人才奖励范围。

今年3月份,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发布东莞市南城国际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调整申请的批前公示》,拟将南城国际商务区更名为东莞国际商务区。规划调整后的东莞CBD和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的产业功能错开,主打高端商务,首先突出的就是中央金融区。

为此,肖亚非曾多次向到访的香港政商界人士表示,两地除了制造业要合作之外,现代服务业也要合作,东莞希望引入一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和配套中介机构,它们可以入驻东莞CBD。

3/

输出发展资源

带动广深企业前往当地投资

在广深经济强区或者企业聚集区担任过一把手的干部,完全有机会积累下丰富的企业和产业资源。当他们调任省内其他城市时,这些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自然有所帮助。

像湛江市长姜建军、中山市长危伟汉,就是这类型的代表。

在2017年3月调任湛江之前,姜建军是深圳经济第一大区南山区的区委书记。

次年8月底,2018湛江(深圳)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深圳举行,举办地就放在南山区。会上透露,将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在湛江建设深圳南山(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该产业园将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推动,并将引进南山区一批具有高新技术、规模品牌、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

同样在到任两个月后就有动作的,还有从荔湾区委书记调任中山市长的危伟汉。2018年10月赴任中山,12月就代表中山和广州签署了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首次提出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到中山的设想,提出重点推进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项目。

2019年4月,一直以荔湾为基地的广船集团也走进中山。中山市市长危伟汉会见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广德,后者表示广船国际中山基地项目将对接翠亨新区规划,积极参与到翠亨新区建设之中。

广深两大核心引擎

对兄弟城市的另一种幅射作用

从上述观察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省内异地交流的广深干部,他们到任后的新动作,明显带有个人从政经历的积极影响。或者换句话说,从这些出自广深干部的新动作里,可以很清晰地找到“广州因素”或者“深圳因素”。

可以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两大核心引擎,广深两大一线城市为省内兄弟城市不断输送干部人才的同时,也把先进的思想观念、积极向上的精神风气、行之有效的施政经验及所积累的发展资源贡献了出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崭新的能量。

这种来自广深的积极因素,未尝不是这两个核心引擎对全省兄弟城市的另一种辐射作用:通过干部人事交流带去的广深新能量,给困扰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问题带去新思路。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音频主播:黄海珊 魏凯

音频编辑:见习编辑 冯沁玲

文字编辑:黄海珊

编辑:黄海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