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追梦人系列报道之十六——粤海水务水技术研发团队:以一流技术为“生命水”保驾护航 ​

广东国资
+ 订阅

生命之水,源远流长。一杯清澈卫生的饮用水,蕴含着许多水务人的心血。

经过近20年的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粤海水务的业务范围已由南粤腹地拓展到大江南北,身份也从区域性水务企业成长为全国性水务集团。目前粤海水务在全国各地投资运营水务项目60余个,覆盖12个省、自治区和香港,水处理总规模逾3000万吨/日,服务约6200万人口,规模、收入和利润均位居国内同行前列,被誉为“中国水安全专家”。

▲粤海水务水技术研发团队

粤海水务如此强悍的综合实力,离不开一支年轻且才能出众的队伍——粤海水务水技术研发团队(下称团队)。团队成立于2010年,目前拥有36名成员,35岁以下青年员工占比83%,86%的成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7人。水技术研发部曾获广东省青年安全示范岗、省直(属)企业“十大工匠”提名奖,团队技术成果两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逐梦领先水质监测能力

打造智慧水务品牌

团队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水质监测能力,提升供水安全保障。目前,团队的水质监测能力已达555项,覆盖地表水、饮用水等领域,其中WHO国际标准及标准外项目水质检测能力达133项,国家实验室认可的达381项。

针对当前水环境标准外的重点关注污染物,团队凝聚核心技术力量聚焦开发热点物质的检测方法,目前已开发的多种检测方法中,“水中6种环境雌激素的测定”获批为广东省地方标准,“11种易致嗅物质的测定”获评A类待定标准,“水中3种氯乙酸的测定”获批深圳市团体标准立项。

▲实验室人员在检测水质

团队钻研技术、攻坚克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自主研发智慧生产、智慧管网和智慧营销产品,构建智慧水务,促进水务管理全面升级。目前,团队已开发出多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形成客服系统等软件著作权8项,并实现示范应用,使粤海水务智慧水务建设走在行业前列。

创建一流研发平台

强化技术孵化能力

成立9年来,团队在全国水务领域中崭露头角,强化科研力量,创建了一流研发平台。团队先后申获建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级科研平台,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及设计院等在项目实践中组成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大提升了企业技术孵化能力。

团队先后拓展科技特派员队伍、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和一批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创新研发队伍,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团队还与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研究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与院士团队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支撑技术创新和开发;并与多家设计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自来水厂和污水厂的改、扩、建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团队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

▲研发人员在讨论课题项目

坚持市场导向

创新成果转化见效

随着粤海水务不断发展,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潜心钻研,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产出水平,陆续开展完成21项国家、省、市级“产学研”项目,授权29项专利,软件著作权8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85篇,主编地标5项、团标1项。

其中,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成果在肇高水厂示范应用,建成广东首家万吨级膜工艺示范水厂,累计形成经济效益1179.2万元;管网漏失控制技术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国内首家完成全管网三级分区及实现管网精细化管理的示范项目,累计形成经济效益3095.8万元,并出版国内首部系列介绍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的专著——《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牵头负责的广州市东山湖水质提升项目花费仅3个月时间,将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IV类标准,透明度超过1.5m,水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获得政府和市民的一致好评。

秉承粤海水务“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使命和经营理念,粤海水务水技术研发团队将一如既往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巩固粤海水务核心竞争力,为全国各地用户的安全优质用水提供有力保障。

在粤海水务,像水技术研发团队这样的追梦人何止千百。他们人在哪里,粤海水务的理念就传播到哪里;他们奋战在哪里,粤海水务的品牌就扎根在哪里;他们专注了多久,粤海水务的梦想就有多厚重。正是千百个水务追梦人,铸就了粤海水务的跨越发展,也托起了粤海水务打造国际一流水务企业的愿景。逐梦大湾区、争做新时代广东国企追梦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