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4个月前上海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时,这句刷爆朋友圈的 “灵魂拷问”,或许很快会成为东莞人交流的日常。
有了上海这座“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生活垃圾如何分类似乎不再是一个难题,百度知道、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等平台都有“垃圾分类指南”的小程序,“哪个不懂问哪个,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垃圾。”
然而,成为“拎得清”——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东莞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看似平常的生活用品,“摇身一变”成了垃圾的时候,或许就是个小陷阱。如何做到分垃圾“稳、准、狠”?戳下面的视频一起了解一下吧!
据了解,东莞每天产生易腐垃圾约6540吨,其中大部分来自厨余垃圾,每天约4800吨,约占73%。按照东莞现有常住人口830万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超过1斤。
也许有人觉得1斤生活垃圾不算多,但也有人算了一笔账:
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全市每天可以节纸830万张,节约的纸量可以少砍伐2766棵20年大树;
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市每天可以节约粮食0.17吨,节约的粮食是1700人一餐的主食用量;
每人每天减少一根菜心的厨余垃圾,全市每天可减少厨余垃圾415吨。
近两年国家和省对垃圾分类工作尤为重视,东莞也已迈开步伐。在东莞一些试点小区和社区,可以看到四色垃圾收集容器——蓝色桶放置“可回收物”,绿色桶放置“易腐垃圾”,红色桶放置“有害垃圾”,灰色桶放置“其他垃圾”。
2018年8月,东莞正式印发《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率先在公共机构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各园区、镇(街)均制定了辖区强制分类工作方案,市区公共机构基本实现易腐垃圾和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处理。
根据相关部署,东莞垃圾分类工作将分三步骤推进:
今年起到2020年,东莞市要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2022年,四个街道、松山湖园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余镇街至少1个村(社区)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不仅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措施,还可以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循环利用、用厨余垃圾堆肥或制作环保酵素等,让垃圾也成为“性价比之王”。
学会垃圾分类,拒绝灵魂拷问,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文本】于羽佳 李玲 林群贤
【出镜】于羽佳 林群贤
【拍摄】李玲 于羽佳
【后期】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