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心!珠海10位民间高人的守艺故事,哪个最能戳中你?

南方+ 记者

2019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正在广州举行,数百位民间艺术家和工艺传承人齐聚,秀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社会快速转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许多老行当慢慢消失。在珠海,也有这样一帮守艺人。他们或小隐隐于野,或大隐隐于市,择一事而做一生。他们不为生计所苦,却会为无法登峰造极而不甘心;他们以赤子之心,守住曾经的乡土记忆,同时拥抱创新,让传统文化延续。

南方+记录了10位珠海“民间高人”的故事,他们的精湛技艺在你的生活日常或人生记忆中闪现。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谦。读懂他们的守艺故事,致敬匠心!

这10位“民间高人”的守艺故事,谁最能戳中你心?(可多选)(可多选) 爱写诗的磨刀师 古镇饼匠 隐于地下商场的剪纸“大神” 古法做蚝油的鱼林村民 埋首扎龙头的七旬老人 “背上芭蕾”女医师 银壶匠人 国宝级牙雕大师 凤鸡舞者 离不开银虾酱的淇澳岛民 提交


一条长板凳挑肩上,一头系的是磨刀的全套工具,一头系的是换洗衣服和生活用品。这,就是磨刀师老高的全部身家。每天早晨8点,他都会扛起自己的行头,开始一天的穿街走巷。就是靠着这个老手艺,他供养2个孩子都读上了研究生。

戳我了解磨刀师老高的故事

在珠海唐家村,有一家做“麦记饼”的不起眼小店,从搓面粉到饼出炉,每一道工序都靠纯手工。在这里,从小少年到帅大叔,许叶阳20多年的做饼时光弹指一瞬。“很累,想过放弃,但是有客人认可这个味道,它就不能断。”

戳我了解古镇饼匠许叶阳的故事


一幅9米长的《清明上河图》,他剪了一年。玲珑传神的人物形象、汴京清明的繁荣景象一一跃于纸上,层叠有致,吸引无数路人驻足围观,禁不住对着这幅镇店之宝啧啧称奇。

戳我了解剪纸“大神”王喜果的故事

在金湾三灶镇鱼林村,每当老人们谈起当年的蚝油,总是滔滔不绝。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种传统蚝油生产活动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戛然而止,工艺几近失传。一个在村子里消失了约40年的古法工艺,能否重生?

戳我了解鱼林村民与古法蚝油的故事

临时搭起的工作台上,一张白纸哗啦铺开。一双如老树皮般粗糙的手,稳稳地握起画笔,笔端如行云流水,不一会儿,1米多长的龙头轮廓现于纸上。年逾古稀,当同龄人们都在安享天伦之乐时,他仍在埋头扎龙。

戳我了解扎龙老人吴振球的故事

伴着午后蝉鸣,邓姐俯卧在特制踩床上,全身放松下来。李东红扶稳踩跷床两侧杠,始终以双手控制住身体。上身稳稳立着,脚下却飞走龙蛇,犹如在患者背上绘制一幅长卷山水画,时轻时重,时缓时急。

戳我了解孙氏踩跷理筋术传承人李东红的故事

打磨一个银壶,需要经历数十道繁复的工序,设计、开银板、淬火、敲壶型、开壶嘴、錾纹饰......身处其中往往难以察觉时间的流逝,从天光微亮到日暮倾斜,凌飞扬这才稍稍抬了抬头。

戳我了解银壶匠人凌飞扬的故事

低眉浅笑的嫦娥,活蹦乱跳的玉兔,皎洁的圆月,一幅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图,跃然于近1米高、莹润无暇的猛犸象牙之上。仔细观察,每朵云彩的纹理,月桂树上的叶子都不径相同。吴志伟说,手工就是手工,懂的人自然会懂。

戳我了解牙雕大师吴志伟的故事

凤鸡舞易学难精,要舞出精气神儿尤为不易。为了学得更像、更生动,8岁的鲍六经常往鸡窝里钻,与鸡为伴,近距离观察鸡的动作、神态,有时候一蹲守就是一整天。师出名门,加之自身刻苦努力,鲍六很快就以娴熟的表演技艺征服大众。

戳我了解鲍家祖孙苦练凤鸡舞的故事

“小时候,淇澳岛还是一座孤岛。不管是去买食材还是日用品,都只能坐船,或者自己动手划船出去。”钟爱强说,“水路始终是不方便的,岛上又经常刮风下雨,村民无法外出采购,虾酱就成了我们一日三餐的味道,蒸饭、炒菜,在没办法买到其他调味料的时候,虾酱就是村民饮食生活的一切。”

戳我了解淇澳岛银虾酱技艺传承人钟爱强的故事

【策划】蔡如意

【整合】刘艳婷【视频】蔡如意

【文字】刘艳婷 文秋仪 潘晓晨 林郁鸿 沈梦怡 

【统筹】高静宁 黎詠芝

编辑 叶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