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南站!广州老城向南,佛山一路向东

南方+ 记者

从中心城区到南站更近了!

10月1日,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主线全线通车,洲头咀至广州南站的时间从原来的50分钟缩短至半小时。

半个月前,广州市规划部门采购信息披露,广佛两地共建“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其中“1”是指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片区,范围面积约259平方公里。这一片区是围绕广州南站打造的广佛融合先导区,将以广州南站为中心的广佛交界地区共同承担广佛融合共建的示范使命。

广州老城向南,佛山一路向东……

广州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不约而同把目光锁定在南站,为什么大家要会师广州南站?

1、中心城区与南站更近了

如今,从广州中心城区前往广州南站,若途经洲头咀至东新高速收费站路段,已再无红绿灯“拦路”,由洲头咀至广州南站的时间从原来的50分钟缩短至半小时。而这,要得益于10月1日主线全线通车的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

芳村大道是广州南站至广州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之一。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对北起洲头咀隧道,南至东新高速收费站,全长5公里的路段进行快捷化改造。通过新建2座跨线桥、增加车道数量、减少沿线红绿灯,使设计车速提升到60公里/小时,大幅提升了通行效率。

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是《广州南站周边道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三年(2019—2021年)工作方案》(下简称《方案》)计划的34项建设项目之一。今年6月,广州通过了《方案》,南站地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联系不足,是聚焦解决的问题。

同样在《方案》计划中的,还有9月25日开工的东晓南路—广州南站连接线工程。该工程全长约9.5公里,北接东晓南路高架,南连广州南站,纵跨海珠区和番禺区,道路为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全线工程计划于2023年完工。

具体来说,东晓南高架快速路上有一个没有使用的接驳匝口,就是预留对接广州环城高速东南环的。未来这条快速通道将从东晓南高架连通环城高速东南环,然后跨越珠江、洛溪岛、南浦岛,专线直达广州南站。建成后从东晓南接口到南站只有9.7公里,开车只要几分钟,从越秀区过去也就是15分钟车程。

“届时驾车从海印桥向南驶入东晓南路—广州南站连接线,预计只需10余分钟即可抵达广州南站东出发平台。”广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晓南路—广州南站项目建设负责人王海君说。

事实上,中心城区与广州南站的通行效率问题一直是广州市民的“心病”。比如在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主线通车前,从中心城区驾车前往广州南站的4条主要道路,耗时均在45-55分钟左右。路线绕行、现有道路交通负荷较大导致拥堵等因素,大大降低了中心城区与广州南站之间的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通,百业兴,解决这一“心病”迫在眉睫。“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的通车,还对白鹅潭地区的开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广园路建设公司副经理杨展鹏介绍,白鹅潭地区紧邻洲头咀与芳村大道交界处,可快捷地对接广州南站的大湾区资源。

除了已主线通车的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和已开工的东晓南路—广州南站连接线,根据《方案》计划,广州还将在2020年力争完成广州大道洛溪大桥至南站的快捷化改造、南站核心区18条市政支路建设,后续将加快推进完成番海大桥、南大干线等南站周边对外对内的道路建设,不断完善南站地区的路网结构,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与南站的交通通行能力。

2、珠江西岸城市“争夺”南站

广州南站的视野远不止于广州。

通过京广、广深港、贵广、南广等主要的高铁线,广州南站让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延伸出省高铁干线的城市。

临近广州南站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加快“牵手”南站,其中最“迫切”的当属佛山。广州南站的位置距佛山顺德中心仅为十公里左右,一直以来,佛山方面都高度重视与广州南站的对接,先后规划建设了海怡大桥、三山新城、北滘新城、佛山地铁2号线、佛山地铁3号线等。

今年,佛山“牵手”广州南站的步伐加快。2019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佛山将优化同城化交通网络,加快广佛核心区“两高两快五主干”快速通道以及广佛新干线快速化改造、珠江大桥放射线接广佛新干线、番海大桥等项目建设,推进南海新交通与广州南站衔接。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看来, 由于位置偏离广州现有的市中心,因此广州南站给市民乘坐高铁带来了不便,但是,一个预想不到的作用是,南站位居广佛地理中心却又使行政边界的独特位置客观上促进了一个超级都市——广佛超级城市区的形成。高铁站在此的布点,不但使得两市都积极地把南站作为自己地铁网的连接点,促成了广佛环线的形成,而且还加速了两市边界地段的土地功能调整优化和道路连接,比如不但把途经南站的广州7号线延伸到顺德,还调整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强了北部与广州接壤地段的功能衔接。

这种催化效果,从两地的产业布局可见端倪。根据最新规划,广佛两地共建的“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总面积629平方公里,涉及广佛边界10个区镇。其中“1”是指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片区,范围面积约259平方公里,其中广州约129平方公里,佛山约130平方公里。这一片区就是围绕广州南站打造的广佛融合先导区,将以广州南站为中心的广佛交界共同发挥广佛融合共建的示范作用。

“以广州南站为中心点,在广佛形成创新资源聚集区,将奠定广州南站在大湾区时代轨道枢纽多极化背景下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实现广佛两地共赢的重要之举。”马向明表示。

中山、珠海等珠西城市同样也加快了与广州南站对接的脚步。去年11月底,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中山市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专项规划》指出,要做好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衔接,完善高快速路网与轨道交通,35分钟内共享珠三角大型枢纽站场。其中,与广州南站的衔接规划除了现有的轨道交通外,还有4条高快速路通道:广珠城际、105国道、珠西线—东新高速,以及沿海高速—广澳高速—南沙港快速—南外环高速—东新高速。

珠海同样不甘落后。根据规划,广珠城轨机场延长线的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开通后将可以从广州南站直达横琴长隆;二期横琴到珠海机场工程完成后,珠海机场将纳入广州南站和城轨沿线城市的大交通格局之中。珠海与广州南站的对接,正逐步走向深入。

广州南站处于广佛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又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珠西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交会点,随着平台规模壮大和东西向轨道支撑,广州南站链接珠江西岸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马向明表示,大湾区时代,“广州-佛山”极点如何进行任务分工、走向协同,以实现1+1>2的效应,一定要看到在南站与佛山协同发展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3、广州南站要扮演什么角色?

回顾历史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从国道、大桥等起步,步入上世纪90年代,以港口物流带动的城市工业化,使得码头建设成为热潮。21世纪初,作为广州市“南拓”战略的龙头项目——南沙港区建设吹响了号角。马向明认为,这是珠三角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产业发展的上半场。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珠三角产业发展和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样进入下半场。这一标志就是机场、高铁、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制造业带动的珠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创新型城市转化,服务贸易的比重逐步加大。

在这一进程中,广州南站的角色不断强化。

翻查资料发现,广州南站规划定位从2005最初的珠三角客运中心,逐步跃升至华南地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华南商贸中心、泛珠CBD……从珠三角到华南再到泛珠,这个远离广州市中心的高铁站,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期待。在今年初广州市委全会报告中,更提出了“建设广州南站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枢纽”的目标,如何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南站全新的历史使命。

从人气上来说,广州南站是毋庸置疑的流量担当。比如,2019年暑运广州南站停靠动车组数量为全国之首,日均达863趟,经停南站的各条高铁均迎来开通以来最大客流,日均发送32万人次,相当于每天运走一个中等县城人口。事实上,广州南站每天的客运吞吐量在全国独占鳌头。

但围绕南站的争议,几乎没有停过。

早在今年广州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提出了优化市区到广州南站道路建设的建议,有代表称,广州南站都快变成佛山南站,“南站到佛山只要十几分钟,但是到广州市区却非常不便”。

首先,就是距离市中心过远。即使有了地铁2号线,距离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依然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其次,7号线开通之前,从南站到珠江新城,地铁换乘2次,耗时近1个小时。再次,与白云机场相隔近30个站,加上换乘时间,也要近1个半小时。这“一南一北”的搭配让许多有换乘需求的客商头疼不已。

相比于上海虹桥机场与高铁站串联发展的思路,广州在机场、高铁的布局让乘客感到困惑。

目前,这一局面在逐步改观:在粤港澳大湾区版图中,南站通过广深港高铁打通了内地到香港的通道,更通过交通网络逐步建立起了“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成为广州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一条因高铁而形成的“黄金走廊”也全面连通。

伴随南站规划的升级,周边衔接交通也在跟上。依托于珠江口东岸的广深港、珠西的广珠城际,以及东西大横线的广佛肇+佛莞+莞惠城轨,南站又进一步和珠三角地区的佛山、东莞、惠州、深圳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环线。

未来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连接东莞和深圳,也让南站到深圳机场的时间被缩短为1小时内;加快建设的地铁18号线和22号线,更是把南站和它所处的番禺,拉进了“中心城区朋友圈”,并一路向珠江口延伸。

交通是连接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基础环节,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未来城市的格局必然有南站重要的地位。

通过整治和提升,广州南站的综合服务、公交接驳和乘车体验有了变化,但在商业氛围、资源引力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枢纽的定位仍有差距。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当前,广州南站,仍在路上;广州南站,未来可期。

【记者】朱伟良 柳时强 郑慧梓

编辑 吴冠霖
校对 罗健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