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台风、斗蛇蟒、驱虎狼······“特林兵”写照 | 南粤工歌(7)

工人在线
+ 订阅

橡胶与钢铁、煤炭、石油并称现代经济社会的四大工业原料。军用汽车、大炮、飞机的轮子,步兵的雨衣胶鞋、坦克兵的头盔等,都是天然橡胶所制造。然而,新中国建国初期,橡胶产量远不能满足战略需求。为打破西方盟国橡胶禁运封锁,1952年由近两万名官兵组建的秘密部队,奔赴祖国最南端执行植胶任务,打响了中国军垦时期的第三大战役"向热带雨林要橡胶"(与向北大荒要粮、向戈壁滩要棉并称三大战役)。

△资料图:特林兵参与双百团大会战 陈勇耀/摄

战台风、斗蛇蟒、驱虎狼、斩荆棘、抗寒霜······60多年来,特林兵将士和百万垦殖工人、华侨技工、青年学生、当地民工等开垦出一片片橡胶园,让中国的橡胶种植面积增长了450倍,橡胶产量由建国前不到200吨增加到80多万吨,实现了4000倍增长。中国不但跨入全球橡胶大国之列,还拥有了全球橡胶定价的国际话语权。

9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深圳龙岗区横岗街道办辖区华安企业大厦的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通过史料和采访军垦后人及橡胶种植的见证者,了解这段"一手拿枪保卫祖国,一手拿锄垦殖橡胶"的历史。

缘起:反西方封锁"神秘之师"受命奔赴祖国最南端植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暴发,西方军队不但在朝鲜战场上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殊死搏杀,还妄图在经济上扼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橡胶被禁运封锁。

对此,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并于1951年8月作出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这个决定以密级文件的方式发至中央有关部门及省以上的党委和政府。

随后,广东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决定,既然进口无门,就要通过自己的力量,研究如何打破栽培禁区,开展大面积天然橡胶的种植工作。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沙面迅速组建,叶剑英亲自兼任局长。橡胶树究竟最北能种到什么地方?叶剑英决定考察一番。

△叶剑英(右)和见证胶林基地第一滴胶乳的陈云  资料图

据历史资料显示,雷州半岛的徐闻地区,1906年爱国华侨陈嘉庚曾在当地经营过一小片胶园。"走到高州,看到高州县城有几株橡胶树,叶剑英很高兴。他说,从这里以南,我看都可以种胶。"原广东农垦湛江局办公室主任桂余祥对叶剑英考察徐闻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在《特林军魂》纪录片里,原农业部部长何康回忆道,1952年的8月底,中央政务院颁发了100号文件,决定在全国种植橡胶800万亩。"我当时被调到中央林业部。部里成立一个司,呈报总理,就叫特种林业司。"何康说。

"当时种植天然橡胶属于国家秘密,特林兵是一支接受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特别命令的部队。"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馆长陈勇耀向记者介绍。

那时,师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后广东农垦湛江局局长)张子元随着改编部队来到了湛江。"为了发展橡胶事业,国家军委组织了两个师,一个工程林业一师,包含海南岛的琼崖纵队三个团,另外在大陆组建林业工程第二师,由三野、二野、四野各一个团组成。另外,广西还有一个独立团,在合浦。"张子元在纪录片里回忆道。

1952年8月,华南垦殖局迁到湛江。1956年5月11日,王震被任命为农垦部部长,负责垦荒移民、国营农场、军垦农场和华南垦殖等管理工作。

开荒:大部队挥师南下  一名军人被蟒蛇吃进肚里

1952年的夏天,江门至湛江的路上,一批又一批行军队伍再现了大部队南下进军的恢宏场面。陈勇耀的父亲陈树生就是队伍中的一员。"我父亲参加过数不清的大小战役,解放后从四野15兵团被抽调执行秘密植胶任务,担任林二师师部医院院长和卫生科科长。"陈勇耀说,"当时父亲去的是湛江梁山农场。1955年,我在农场的茅草房里出生。当时有茅草房住就已经不错了。"

待开垦的荒地,茅草比人还高,蛇、虫等爬行飞舞,猛兽出没。从小在农场长大的陈勇耀更是了解特林兵开垦种胶的不易。"听老一辈的人说,刚开垦时,有个军人失踪了两三个月,后来被'发现'在一条被打死的大蟒蛇的肚里。"陈勇耀说,开荒炸山,一条数丈长、粗如人腰的大蟒蛇窜出来,战士们拿起机关枪就扫射,最后在被打死的蛇的肚子里发现了这名战士的手枪和一个五角星。

"当时环境很恶劣,军人被老虎咬死、咬伤的事件时常发生。"陈勇耀告诉记者,有人曾形容自己像"劳改犯"一样在农场里干活,四面都是军人拿着枪看着。"不一样的是,这些军人是保护垦殖大军,保护专家、华侨、知青、翻身农民的。"

种植:"一粒种子一两黄金"  老兵烧蚊帐为树苗御寒

大面积发展橡胶,必须有足够的橡胶籽。"当时有人估算,按照橡胶垦殖计划,种植400多万亩橡胶树,至少需要1亿颗橡胶籽,即使首批种植100万亩,所需种子也不能少于2500万颗。"陈勇耀表示,当时流传着"一粒种子一两黄金"的说法。

采集橡胶籽是件耗人耗时的活。胶籽包裹在硬壳果荚里,高挂树梢头。胶籽不成熟,果荚不裂开不掉落,没熟透的胶籽发芽率也低。胶籽熟透时果荚自动爆裂,胶籽飞绽落地。如果不及时找到捡起,胶籽易受潮膨胀变质。为了不遗落每一颗成熟的胶籽,指战员们像作战中坚守阵地那样,在胶树下席地露宿,日夜蹲守。部队给每个战士发一把锄头,每个班配3盏马灯、3把雨伞,这就是采种部队的"武器"和"作战装备"。

博物馆里展示着一张照片:1952年的一天,盈江林场技术员王仁凤与十多名军人到缅甸运橡胶籽,途中遭土匪袭击,全部人献出生命。王仁凤倒在铺满橡胶籽的布袋上,手中还抓住三颗种子不放。

"很多老兵把橡胶树苗当儿子一样看待,天寒地冻,把自己的棉被、蚊帐拿出来包着树苗。"陈勇耀说,"1954年的一次寒害,南光农场的老兵甚至把蚊帐、被子拿出去烧,只为增温驱寒,保护树苗不被冻坏。"

1957年春天,华南垦殖局在广东种下的第一批橡胶树进入割胶期,世界上纬度最高的胶林滴下第一滴乳胶。

热潮:"上山下乡"  百万垦殖大军会战雨林

知青也是当年百万垦殖大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71岁的司徒国和65岁的全燕梅便是其中的代表。知青们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橡胶生产一线。

1968年11月,高中毕业的司徒国来到茂名信宜的蓝山农场。"老一辈在广大的荒山野岭中种出第一批橡胶,我们接下先辈们种植的橡胶,开始了收获的季节。"在这里,司徒国从一名普通的割胶工,成长为连长、副团长、副场长。

"当当当······"每天早上,队长敲着拖拉机的烂头铁,把大家从睡梦中叫醒。割胶、整树位、挖穴、压青,司徒国开启了一天的工作。"那时吃的不是咸菜就是萝卜头,干活太累时,用脚丈量自己的影子,判断时间和进度。大家你追我赶,晚上再累都要拿着铁筒喇叭做宣传,学习毛主席语录,公布进度,表扬好人好事。"司徒国回忆,"晚上6点多,农场的有线广播就会响起,可以听到样板戏和革命歌曲。"

1969年,在建设兵团时期,当年的二个师一个独立团发展起来的广东、广西、云南农垦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云南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广西军区生产师,200多个农场、工厂改编为15个师,下辖200个团(独立营),指战员人数近百万(含22万知青),以团、营、连、队为单位开荒大会战,向热带雨林要橡胶。

△司徒国 郗建新/摄

司徒国所在的农场改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86团。1970年已是副连长的司徒国也开始带领垦殖工人进行大会战。"各个连队一大早就敲锣打鼓到主会场集中,互相拉歌,在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中,大家有了新的奔头,高兴级了。各个连队分配任务,划定山头,定好标点,组织在山上吃山上干,一干就是3-5天的会战周期。"司徒国回忆道,一个兵团有100多个连队,一个连队有2000多人,一个连有五个分场,上万人大会战,场面很壮观。

△全燕梅 郗建新/摄

全燕梅是湛江吴川人,1970年8月,16岁的她到生产建设兵团海南39团7连当一名割胶工人。"一开始不懂,老工人带了一个礼拜后自己开始独立割胶。"全燕梅说,一人负责五六百株橡胶树,如果一天要全部割完,凌晨2点多就得起床,割到早上7点多,平常不是大割时,凌晨4点多起来去割胶,然后10点多去收胶水。"割胶工人都是凌晨开始劳作,因为太阳一照,胶水就会凝固,只有在凌晨气候最佳时去割,产量才会高,对树的伤害小。"全燕梅解释道。

"刚开始觉得割胶很刺激,但独自一人负责一个林段时就害怕了。"全燕梅说,为了壮胆,只能走路响一点,灯调亮一点。"那时林里有大蟒蛇。蛇看到灯光会扑过来,但我不敢关灯,那时的胶灯,没带火柴的话,灯点不着。"全燕梅说,由于经常凌晨出去干活,露水重,膝盖如今落下风湿病。

情怀:父亲开荒种胶割胶  儿子写胶园传胶情

△严勇 郗建新/摄

今年64岁的严勇是一名军垦二代。他的父亲严敦绿在上世纪50年代当兵,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后把全家带到海南。"当时有茶叶场、科研场等可以选择,父亲选择了橡胶场。"严勇告诉记者,父亲是部队里的炮兵,深知橡胶对炮的重要性,尤其是大炮在阵地转移过程中,轮胎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严勇的父亲开荒种胶割胶。"一棵树生长需要5-8年,使用寿命20-30年,一年胶水9-10公斤,如果不在割胶技术等方面下功夫,一棵树很快就会废掉。"严勇说,"父亲认真研究磨刀技术,提高胶水产量,少伤树。凭着这份钻研精神,父亲从普通胶工,成长为副队长、队长、农场的总辅导员。"

父亲种好胶、割好胶,6岁就随父亲在农场里干活的严勇则继承这种情怀--写胶园、传胶情。读初中时,严勇的文章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把大白纸裁成24开,每晚要求自己写5张以上的文字作品,内容是对挖穴、种胶、施肥的一些思考。我把文章投到广播站,有些被选中在农场广播里播,很开心。"严勇的第一份工作在武装连,后调至农场宣传科,再到广东农垦总局办公室,一直在写橡胶。

去年,83岁高龄的父亲去世。"以前在农场时,中午11点多放学回家总能碰着父亲。他收完胶水洗好桶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带着草帽、挑着胶桶、穿着工作服,那种昂扬回来的那种姿势,以及脸上洋溢收获满满的喜悦让我难忘。"严勇笑着回忆。

传承:践行"一带一路"方略  改写世界橡胶种植版图

橡胶属于热带植物,据《大英百科全书》权威记载,橡胶树在北纬17度以北无法存活。1982年10月16日,我国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举行了一次特别新闻发布会,局长赵凡以洪亮的声音向各路记者宣布:"被世界植胶界公认为在北半球只适宜在北纬17度以南生长的巴西三叶橡胶树,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最高种植纬度达到北纬24度。这是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这项成果,将由国家授予科学发明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成长为工会干部的陈勇耀,在国际和国内影坛渐露头角,1984年-1989年间,他拍摄的《胶园晨曲》连续荣获国际沙龙奖。为什么筹建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呢?陈勇耀说,他对兵团战友有一种特殊情怀,想"抢救"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现在的农场,到处种着橡胶、龙眼、黄皮、芒果等,一片生机!"10月11日中午12点半,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茂名曙光农场割胶工胡忠华与妻子一起开着三轮摩托拉回了400公斤胶水。2000年,夫妻二人便从云南老家来到该农场从事割胶工作。"那时住泥砖瓦房,骑自行车去山上割胶,现在农场分配了套间,开摩托车去割胶也方便多了。"胡忠华感叹在农场工作19年的变化。

如今,广东农垦集团已由单一的生产橡胶,转变为拥有蔗糖、乳业、畜牧、水果、水产等多种生产经营。中国特林兵部队后人传人践行"一带一路"方略,现已实现在海外20多个国家建立橡胶种植与加工基地。

广东农垦人所从事的事业,是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拼搏与努力,中国人民依靠勤劳智慧和奋斗牺牲,改变了世界橡胶资源格局,改写世界橡胶种植历史和橡胶种植版图,成为世界橡胶大国强国。

记忆馆

●1951年8月,毛泽东主席作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同年11月,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沙面成立。

●1952年6月,中南军区决定抽调约2万名指战员改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

●1952年9月,中苏两国签订《关于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胶、割胶、制胶及售与苏联橡胶的协定》。

●1953年,叶剑英在湛江向苏联橡胶种植专家赠送锦旗。

●1954年4月,林业工程部队集体转业,成为国营垦殖场(后为农场)职工。

●1957年,华南垦殖局改名为华南农垦总局,1958年改为广东省农垦厅,1969年改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改为广东省农垦总局。

●1982年10月,"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荣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

●1988年,海南建省,广东省农垦总局约一半国营农场划归海南省管理。广东省农垦总局管辖粤西、粤东约100个国营农场(工厂)、院校。

●1994年,广东省农垦总局转为经济实体,成立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

●2002年,在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等支持下,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创立,撬开尘封60余年的中国特林兵史宝藏大门。

●201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等机构,授予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杰出贡献奖"。

●201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深圳(中国)特林兵博物馆创始人陈勇耀颁发"和平大使"荣誉勋章和荣誉证书。

文字 |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编辑 | 徐红秋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