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一座城,不一定是因为一个人,也许是因为另一种“惊鸿一瞥”。
广东潮州的牌坊街上,180个古牌坊林立,远看雄伟壮观,近观精致美妙。这些尊荣显达、彰显乡贤的纪念性标志建筑,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其种类、数量之多,历史上罕见。每每喜欢穿梭于其中,一是因为美食的诱惑,二是因为跟茶相关的店铺比比皆是,尤其喜爱那些高矮不一、有潮州工夫茶“四宝”之称的红泥炉。
曾在一座山上,看着主人用红泥炉、砂铫煮水烹茶,橄榄炭在夜空中闪烁发光,回想起儿时在北京四合院里家人一起围炉取暖的场景,感觉那一夜的单丛茶有特殊的香气和回味,对这个潮州红泥炉有了深刻的印象。
再到潮州,发现潮州人喝工夫茶确实讲究,工夫茶四宝——冲罐(朱泥小壶)、若探瓯(杯)、潮汕炉(红泥小火炉)、玉书煨(砂铫,亦称茶锅)时时相伴,其中的玉书煨与红泥炉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风炉薄锅仔”,两者是如影相随的最佳组合。再加上橄榄炭、羽扇,那种意境和冲泡方式引人入胜,让你毫无抵抗力地爱上这种品饮方式,爱上潮州单丛茶。
一杯潮州工夫茶除了这“四宝”,还有二十一式冲泡方法,它继承了唐宋茶文化遗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保留继承了最完整的中国茶道思想物化、具体细致的冲泡程式,是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一壶三杯,“品”字型摆放,壶要小,杯也要小,“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大了就显不出“工夫”,深浅则关乎气味,浅能酿味留香、不蓄水。潮州工夫茶注重茶叶、器皿、水质,强调冲泡过程中的水温、节奏,讲究氛围营造、寓礼于茶,从百姓日常习惯的基础上提炼出生活之美,融精神、礼仪、沏泡一体,让人赞叹,为之倾倒。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乎?”古人用红泥小火炉温酒,潮人用它烹茶,终于我也把炉子搬回家中的“仙子茶寮”,越发喜爱它的美观实用:高七寸的炉子,置碳的炉芯深而小,火势均匀省碳;炉子有盖和门,煮水方便;炉子上还有一副跟茶相关的对联,增添茶兴。
这个秋天,登山临渊,席地而坐,边欣赏炉子,边用鹅毛扇火,洁白的羽毛与红色的泥炉相映成趣,时不时再用长长的铜筷子加点炭,潮州单丛茶喉韵悠长。烹泉煮茶,人生一乐也。
【撰文】南方茶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