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0月13日电(记者 刘大江)“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这一流布甚广的说法,源自哪里?因何而起?
日前,由广东作家喻季欣创作、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首部展示新中国70年桥梁建设成就的长篇报告文学《跨山越海:新中国70年桥梁成就纪实》(以下简称《跨山越海》)是这样介绍的——
1964年9月,正在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5号和4号桥墩的锚绳被突如其来的秋汛洪涛先后崩断,两个自重6000多吨、8层楼高的沉井在激流中左右漂浮摆动,情况异常危急。建设单位中铁大桥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全力抢险,最后采用时任大桥局二桥处设计组组长林荫岳工程师的“平衡重止摆船”方案克服了沉井摆动,化险为夷。1980年9月,林荫岳参加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桥梁与结构学会第11届大会,在会上宣读了与他人合作的《深水浮式沉井的摆动》学术论文。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止摆经验和成果多年后仍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主持当天会议的国际著名桥梁振动专家伊藤学博士如此评价:“感谢报告人出色的发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第一次在这个讲坛上发言,希望我们今后加强学术交流。”
伊藤学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后来曾担任国际桥梁协会主席,也许是这“第一次”让他开始感受到中国桥梁建设经验的世界意义与价值。多年后,“世界桥梁建设,70年代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这一广为传播的说法,即出自他的口中。
新中国70年桥梁建设还有哪些佐证这一说法的故事?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题材?作品以桥礼赞新中国有哪些独特之处?记者就此采访了本书作者喻季欣。
实干兴邦:“七彩七桥七十年,大国大桥大精神”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8个字是我多年采访、写作桥梁故事最难忘的场景和感受。”喻季欣开门见山说道,“新中国70年来,我国建成大型公路桥梁超过80万座,大型铁路桥梁超过20万座,这在世界各国是独一无二的。无疑,新中国70年桥梁建设成就是一个富有历史与时代内涵的重大创作题材,是独具魅力的‘实干兴邦’中国故事,是充满审美意味的文学画卷。”
喻季欣介绍,从发展与专业角度观察,新中国70年每10年的桥梁建设,从技术发展、时代进步和对一个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强大推动作用,形成了一种“桥梁形象”:从大江大河向大山大海、从平原向高原步步推进,跨山越海,旧貌换新颜,无不体现中国桥梁建设者的创造、创新与创举。
“我思考并认定,这正是本书创作要努力揭示的时代主题。”喻季欣深情地说,“由此就能回答为什么‘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
作为一本书,它的容量毕竟有限。在构思时,喻季欣选择了每十年一座有代表性的、能充分反映中国桥梁建设发展历程节点的桥作为重点描写对象,七座桥以点带面,七章结构有机一体。“七彩七桥七十年,大国大桥大精神”便成为揭示本书主题的结构主线。
从“起宏图”到“中国标准”:看奋斗、察国运、观世界
《跨山越海》是喻季欣近年来创作的第二部有关桥梁题材的报告文学。“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我创作出版了《心桥永恒----中国港珠澳大桥启示录》。”喻季欣说,“正是这本书的深入采访给我了极大震动:中国的桥梁建设成就值得大书特书。”
明乎此,喻季欣迅即制定采写计划。他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曾从事文学创作8年、做记者10年、在暨南大学当教授12年,11次进西藏、新疆调研广东援藏援疆工作,走遍了全国,并多方面写过桥梁建设。去年退休后他又自费去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考察桥梁,今年初专门对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的大型桥梁作广泛深入采访,对几代桥梁建设者和专家、学者登门拜访求教。长期的生活积累和采写港珠澳大桥的经历,使他很快进入创作状态,思考和感悟也随之而来。
喻季欣坦承:“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某种程度上是从‘拜师学艺’开始的。”他介绍,这座桥是前苏联上世纪50年代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并派来一批专家,建设单位由此提出“建成学会”的口号。但大桥建设者发挥善于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创造与拼搏精神,不仅“建成学会”,在紧接的长江第二座大桥南京大桥建设,建设者高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发愤图强以8年时间建成,而被称为“争气桥”,誉为“自力更生的典范”。当然这期间也有曲折,如九江长江大桥建设前期正处“文革”,前后21年才建成。
“这正可看出桥梁建设系国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桥梁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更以‘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惊艳世界’。”回顾多年的采访,喻季欣感悟颇深:“从武汉长江大桥标志我国大型桥梁建设‘起宏图’,到港珠澳大桥推出桥梁建设的‘中国标准’,新中国一代代桥梁建设者从接续奋斗到改写世界桥梁建设格局,迈向世界建桥强国。由此看奋斗,实干兴邦;察国运,民族复兴;观世界,大国崛起。”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李炳银在该书封底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作者的军人、记者和教授经历、学养,呈现在全书的字里行间;思考深邃、文字优美、真情感人,叙述一气呵成;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主题创作精品。”
审美追求:作品主题与人物形象并举
随着新中国70年桥梁建设伟大成就的呈现,《跨山越海》不断开掘“奋斗”内涵,深化“实干兴邦”主题。
“对选定详写的每一座桥,我都特别介绍桥的特殊地理环境、建桥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即风险与挑战。围绕风险与挑战着墨奋斗的作为与精神、展示中国桥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血脉,这一切是通过塑造人物群像来实现的。”喻季欣介绍,他在书中写到近百位人物,突出塑造了茅以升、李文骥、彭敏、梅旸春、李国豪、唐澄寰、刘长元、董明芳、方秦汉、郑明珠、林荣有、谭国顺、朱永灵、林鸣、张宝兰等几代桥梁建设功臣和新时代先锋人物形象。
随着技术发展,桥梁建设注入时代文明与智慧,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需要各克难关。同时,不同地域环境又有不同复杂情况。可以说世界各国的桥梁建设都是在不同的桥型和环境下迎向风险与挑战。新中国70年从建桥大国迈向建桥强国,正是在迎接一个个挑战、化解各种不同风险中闯出的中国特色之路。新中国一代代桥梁建设者,或一生情系桥梁事业,或为桥梁建设鞠躬尽瘁;或丹心凝匠心,或舍小家为国家。他们人生的一个共同信念与精神高地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一个国家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是世界文明的光华绽放;它闪耀实干兴邦、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时代光辉。由桥而人,从信念到精神,以新中国桥梁建设成就的一脉壮丽史诗礼赞新中国,便是《跨山越海》回答为什么“世界桥梁建设,21 世纪看中国”的历史之问与现实之由。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