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高明扒龙舟民俗成功入选!
首先通过一段视频
了解一下高明的龙舟文化
▼
佛山市第七批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向上滑动阅览
关于高明扒龙舟,你了解多少
高明,位于西江之滨,有18公里的西江岸线,母亲河沧江自合水老香山发源,穿越全境,汇入西江,自明朝成化年间建县开始就:得西江之便,水陆咸通。
千百年来,水道是高明的主要交通运输途径,水能载舟,水润万物,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最为灿烂的莫过于龙舟文化。
高明龙舟历史追溯
1
1982年6月,刚恢复建制的高明县百废初兴,在县府临时驻地三洲的沧江河段,举办首届龙舟赛,为振兴高明擂起战鼓,为发展经济吹响号角,先声夺人,意义重大。也从此,为我们拉开了高明龙舟比赛的传统的序幕!
2
1984年9月25日,高明屹立西江边的新县城开城庆典,西江赛龙舟,健儿竞风流。依稀可见岸边龟峰山上的灵龟塔已搭起棚架修葺。新高明以蛟龙出海之势勇往直前。
3
1987年9月25日,西江竞渡,再展宏图。
4
1990年5月28日,万人挤堤看龙舟,沧江河面龙虎斗。临江屋宇制高点,指挥若定喊加油。
5
1999年6月18日,由港澳乡亲赞助的龙舟赛在沧江再掀热浪。多了画龙点睛,多了水上表演等环节。
当我们穿梭在历史的长廊
从以上的陈旧的赛龙舟历史图片中
依旧能够感受到高明当年的赛龙舟盛况
全民参与的热烈气氛
6
我们再把时间拉回到最近的
2018年高明农商银行杯龙舟赛
这是高明恢复建制以来龙舟赛参赛队伍历届之最,规模最大的龙舟赛事,6条赛道同时比赛。
比赛共32支队伍超过800名运动员参赛,进行男子500米(标准龙)直道竞速赛项目的角逐。
7
2019年8月24日
龙船启航 百业俱兴
“佛山农商银行杯”
2019年佛山市首届百村(居)龙舟赛
比赛吸引来自九江、顺德、桂城、盐步、大沥等共计99支队伍参赛,共聚沧江畔,赛龙舟,共同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
高明的荷城、富湾、三洲、西安片众多村落,自古以来都有自已的龙舟,端阳潮汛,龙舟鼓响。目前高明有龙舟59条,包括传统龙,标准龙。材质从红木、杉木到玻璃钢。小编给各位盘点一下高明部分龙舟文化浓厚的村落。
高明各村龙舟各有特色
墨编村
墨编村是传统的龙舟之乡,每年端午节前都举行游龙活动,此项活动在村中已经有200多年历史。
△墨编村队在2018年高明农商银行杯龙舟赛中,获得村居组第一名!
2010年,墨编村花费8万多元购买了国际标准龙舟。因村民扒龙船的热情高,此前村中多次集资购买龙船,至今保留下来的还有3条,年龄最老的已接近200年。
墨编村每年端午节前的一个活动,叫龙船鼓过岗,又叫舞旱龙。
几位村民,请出龙头龙尾,敲锣打鼓,巡行于村中的大街小巷、山岗埠头。是传统的祛邪扶正,亦是提醒着江河水涨,注意安全,更是昭示着神龙即将起动了。
在高明,每只龙船都有一个保护神,称为龙船公,启动龙船,要先请龙船公座镇。高明现有两只光绪年间制作的古龙船,一直使用至今。墨编村这只老龙是杉木的,每年村民都会为老龙扎一次龙筋。扎作的方式独特,称“蠄蟧斗”。
尼教村
尼教村扒龙舟习俗源远流长,村中最早的一艘龙舟已深埋沧江河河床,历史年份已无从追溯。第二、第三艘龙舟如今陈列在村民修建的龙舟亭,其中一艘龙舟据称至今已经有270年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尼教村村中长老为龙舟披上寓意吉祥的红簪花,绑上寓意常青的柏枝叶。龙舟上的扒丁手拿印有北斗七星图案的七星桡,娴熟地举桡、插水、发力,船尾的七星旗随风飘扬,威风凛凛。
七星图是尼教村的图腾。七星图腾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七颗星用线连结,代表尼教村村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西黎村
2018年6月17日,西黎村举行双龙得水盛典。
两只龙舟帅旗高挂,华盖相伴,七星旗拥护,华丽非常,这是高明乡村首批以游龙标准装饰的龙舟。船只更加华丽,而把装饰物收起来,就可以蛟龙出海,作比赛用。
南岸村
西安南岸村民相信,这里从来都是龙生之地,他们世代留传着这件宝物,一对已经玉化了的鹿角。进入农历四月。村民就从庙里请出龙头,插上这对龙角。
△南岸村千年龙角
南岸村民梁国芬说到,我们的祖先开村时,挖藕塘的时候挖到的鹿角,村民相信这是史前动物,是天意,让我们五谷丰收,于是用此装了只龙船。
据专家考究,这是史前泽鹿脱下的角。鹿角不坏,南岸的龙舟已换过几次了。2006年,老角再上新龙头,南岸村又新置了一只龙船。
河江何村
“河上飞龙,一时声驾惊两岸;江中夺锦,八面威风动三洲。”2013年,荷城街道河江何村村中80年来第一条龙船首次下水。河江新龙还与友船即兴表演游龙,秀丽河两岸千人围观。
古孟村
古孟村双龙出自番禺龙船世家之手,整艘船都是坤甸制造,可以乘坐42人,属于传统龙船类型,其中龙角使用真正的东北梅花鹿角,绝非树脂制造,永不脱色变形!
两个鼓是由整棵樟木树抽空中间而造,避免由于像其它一般的鼓由木板并合而造成声音失真走声等!声音雄厚有力!
荷城新村
荷城新村的两条龙舟是“坤甸船”,龙舟赛后,要把它埋入水中保存,沉睡在绿草青青的水涌里,等到来年四月初八再举行起水仪式。这是国际标准龙,可以承载20名队员和鼓手、舵手各1名。
王桐村
2013年,在高明区西安河王桐村段河堤,在近50名村民的齐心协力下,两条新龙顺利入水。龙船得水,寓意风调雨顺,更让王桐村人自豪的是,近百年来该村没有中断过扒龙船的传统。
高明还有不少
拥有深厚龙舟文化的村落
小编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扒完龙舟肯定要来一顿别具特色的龙舟饭
龙舟饭:吃的是乡情,图的是意头
龙舟饭是龙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过去吃龙舟饭没有固定场所,通常是龙舟扒到哪里,龙船饭就吃到哪里,有的人会送饭给扒龙舟的人。而龙舟饭也分几种,不同的场合会吃不同的龙船饭。至于菜式,多半有榄角烧肉,意为出头露角的好意头。
龙船饭可以说是珠三角龙船文化的重要一环。不少老一辈村民话,端午节食龙船饭是一种好意头,吃过龙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统龙舟饭的功能性作用大于意头,蒜蓉蒸辣椒就是为了驱除“扒仔”身上的湿气。各地龙舟饭大鱼大肉很常见。
龙舟龙舟,和龙有什么关系?
龙舟有什么架构?
小编给各位科普一下
龙舟小知识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对赛龙舟的起源有着这样的说法,南宋末年,宋少帝被元军追赶,从福建乘一艘数十人划动的长船到达珠江三角洲。皇帝被认为是天子,是龙的化身,人们便把宋少帝乘坐的长船称为龙船。后人为纪念此事,在长船上装上龙头,依照皇帝所乘长船的装饰,插上罗伞幡旗,并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直至明清时期,端午赛龙舟已是十分盛行的民间习俗。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详细记述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五月时,洪流滂沱,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着尾相衔,土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端午赛龙舟在广东已是十分普遍的民间习俗。
△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
△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
龙舟的“身体构造”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
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
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
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桡手24—48人。
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桡手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