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分之十九——19年,对于《南方日报》70 年的历史并不长;19年,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履历不太短。19年,是我为《南方日报》当通讯员的激情岁月,也是《南方日报》从领跑全国机关报到融媒体的华丽转身。如果“彼此见证成长”这个说法不会被误读为敬意不够,那么我想,如序章般的过往,因彼此见证而美丽。
在我的书柜中珍藏着一张2001年1月16日出版的《南方日报》。这一天的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一切为了人民满意》的长篇通讯,大气的通栏标题下面署着:“本报记者 曾庆春 本报通讯员 张慧鹏”。
相信每一位通讯员的名字出现在这里的时候,都会激动难忘,我也不例外。除此之外,我还读懂了一篇报道鼓舞士气的力量。
几天之后,省法院举办春节老干部茶话会,一位老法官激动地握着时任院长吕伯涛同志的手感慨:“我们好久没有见到南方日报这样宣传咱们法院了,老同志们都深受鼓舞!”那些年,法院系统因个别人违法违纪,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法院的同志们都觉得抬不起头。而这篇报道的刊发极大地鼓舞了全省法院的士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树立人民法官“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形象中, 《南方日报》教会了我如何生动地
实践。
一般来说,报纸的加印是指某一天报纸加印份数。2003年3月1日星期六的《南方日报》,比平时周六的报纸多了整整四个版。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广东高院审结的一个案子———“广国投”破产案。2月28日中午11:45,广东高院宣布,经过四年的审理,“广国投”依法终结破产程序!保留清算组完成追收破产财产、追加分配等善后事宜!《南方日报》这种在新闻面前大手笔投入的“气度”,着实让我钦佩不已,当天的报纸总共拿出了六个半版面,全纬度梳理了广国投破产案审理4年以来,中央决策的背景,广东的大胆实践,案件审理全过程,参与审判的法官的讲述,案子成功审结后在国际上的影响。
今年3月22日,广东高院依法裁定,准许广国投案清算组第6次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指定清算组负责执行事宜,至此我国首宗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最终以全部债权足额清偿结案。这则消息一公布,思绪瞬间把我拉回了16年前,和当时的跑线记者、部门主任、责任编辑、总编辑讨论、甚至是争论的那些日日夜夜。
用六个半版面报道一个案件,扩版加印,这就是《南方日报》彰显广东司法的国际公信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正能量的态度。
通讯员和记者编辑,经常会因为“各事其主”,而针锋相对。回想起19年来,经常会因为稿件和记者、编辑们沟通、协调,有时还会争吵。争吵之后,则是自己对新闻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舆论监督的正确态度。有些理念和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对我处理危机公关事件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年轻气盛,当年时常会因为舆论批评报道,而和报社的编辑或者跑线记者急眼。现在想想,大家都是为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争得面红耳赤,是多么淳朴的一种爱岗敬业。和我争吵过的那些记者与编辑,现在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想只有真正的良师诤友,才会有“容骂”机制。
从给《南方日报》投稿,和《南方日报》的记者深入采访报道,到现在的与南方+ 、南方网的合作,我和我的团队依然保持着写稿子的习惯,我依旧认为会写新闻稿是通讯员最重要的技能,尽管我们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但长期的码字敲键盘,也已经让我们能够较熟悉地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当然面对重大题材的时候,还要请记者提前介入。我非常乐见《南方日报》现在的跑线记者尚黎阳的一句话:法院的稿子很干净。
在融媒体时代,我依然固执地认为,通讯员一定是新闻内容最大的“供货商”,至于传播的方式和表达的效果,那一定是《南方日报》的记者和编辑更在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因为他们始终是党的喉舌,始终是传媒界的翘楚。
岁月匆匆过,双鬓染白霜。遥遥梦千里,落字忆茫茫!剪理一段19年的光阴,让自己年少时的彷徨化作嘴角阑珊的笑意,在旖旎迷离中肆意绽放。曾经的头条已经泛黄,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还能闻到素素的墨香。一直说,上天给予我们的每一个安排都是最好的,我想,因为有了遇见《南方日报》的温暖,所以才有了此时回忆如花的感觉。
轻轻涂鸦这些文字,增添记忆的丰满。把岁月里的故事放在光阴小站,那里有四季,有风,有花,有雨,还有真诚地付出!而我,则收敛了年少时的轻狂,多了一丝中年大叔的情长,在《南方日报》七十华诞,送上我最真诚的赞赏。
(作者系省高院宣传处处长)
【来源:我与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