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网上评选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今天推荐: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廊道的中心地带
有一片林地面积500公顷的红树林
每年都有上万只鸟类在这里越冬
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也能在此觅得行踪
它就是广东珠海淇澳红树林保护区
资料图片
特别的是,这里的生态修复持续十余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保滩护岸、改良土壤、绿化海滩和改善海滩生态环境,原产北美洲大西洋海岸的互花米草被引入国内,然而互花米草迅速在我国沿岸滩涂泛滥成灾,对浅海交通、养殖和滩涂海岸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威胁,淇澳岛的广阔滩涂也未能幸免,1998年淇澳岛仅剩32公顷的原生红树林。
生态修复前
为了修复这片湿地,恢复湿地生态环境,自1999年始,在珠海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珠海各方工作人员和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始进行互花米草治理,恢复红树林的艰苦探索和试验研究。
最后,通过种植速生红树植物、利用引入红树植物的速生特性和互花米草的不耐荫性,夺取互花米草的光照等资源,压制其再生及蔓延,2-3年互花米草盖度由100%降至15%以下,直至完全消退,最终成功实现互花米草100%生物替代。
历经十余年的造林恢复生产实践,淇澳红树林成林面积由1998年的32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500公顷,红树林植物种类由原来的8种增至28种,互花米草面积由原来的260公顷降为1公顷(仅留作试验对照用)。
如今,淇澳红树林已成为全国红树林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利用速生红树植物生态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也在不断向省内外幅射推广,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淇澳红树林的恢复重建,红树林湿地得到全面的修复,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淇澳岛鸟类种类及数量大幅增加,据近五年来的观察统计,在此停留及越冬的候鸟种类达182种,数量达数万只,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也在此觅得芳踪。
修复后的红树林
淇澳红树林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今年上半年,科普参观人数已达10万余人次。淇澳红树林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184.68万元/年,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为20.37万元/公顷/年(即每亩每年1.36万元)。淇澳红树林有效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此外 ,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和国内近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科教实训基地,建立环境教育基地、红树林湿地自然课堂和科技服务站。由保护区主持完成的省市科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保护区参与完成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获得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年来,保护区还先后获得了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珠三角十大特色景观、广东最美湿地、广东十佳观鸟胜地等荣誉称号,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了珠海乃至广东生态名片。
编辑| 张诗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