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河宴,国泰民安,大家身体都健健康康!”10月9日早晨8时许,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叠北社区庆云村村民杨远信就忙活起来。焚香、点蜡、上供,他对着老龙船一丝不苟地鞠躬行礼,龙船的龙头上,还插上了新鲜摘下来的黄陂树叶,象征老龙的“复苏”。
正在进行的一幕,是庆云村老龙船上山前的仪式。很快,这艘龙船将被运到7公里之外的(虫雷)岗公园,运上(虫雷)岗山顶的魁星阁,成为一件特殊的“展品”。
这并不是南海龙船第一次登上山顶。早在约40年前的1980年,南海龙船就曾被抬上西樵山顶,参加当年的端午锦龙盛会,吸引了大批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村民观看。
这次,龙船将成为即将开幕的“湾区古郡 乡情荟萃——南海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展”的一件特殊展品,而它要扮演的角色,也不再是招商引资,而是展现南海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
珍藏龙船现身
叠北庆云村民齐上阵
叠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李文广介绍,这艘龙船长约16米,重量约1吨,建造于2007年前后,使用柚木制成。
为何选用柚木?这是因为,柚木耐腐耐磨,不易变形,自古就是制作船舶和桥梁的绝佳材料。但更大的密度,也让柚木龙船重量更大,增加了划船者的难度。李文广介绍,这艘船平时也只是用于训练,真正比赛,还是会用上质量更轻的杉木龙船。
不过,或许就是用了柚木船训练,才赋予了庆云村民更佳的体格和成绩。李文广透露,历次桂城叠滘龙船竞赛和沥桂杯等比赛中,庆云村都能获得好成绩。其中,在2015年的桂城叠滘龙船竞赛上,庆云村龙船队包揽东胜杯、潭头杯、圣堂杯和茶基杯四大赛区冠军。
在强队辈出的叠滘,取得这个成绩可不容易。史料记载,叠滘龙船于明代兴起,到清代兴盛,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由于叠滘河涌多弯道窄流,叠滘龙船又被称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龙船漂移”,极具观赏性,2017年底,叠滘龙船成功入选了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因此,村民也视龙船为珍宝,搬运过程极为用心,出动了约25位青壮年村民。上午9时,龙船正式下水,先通过蜿蜒的水路行驶到村口,再由众人合力装车,随后驶向(虫雷)岗公园。
展现乡村新貌
40年后龙船成特殊展品
上午10时许,装载着龙船的汽车开到(虫雷)岗公园,又沿着盘山公路开到山顶魁星阁脚下,顿时,在魁星阁游览、晨练的人们迅速围拢过来,对着龙船好奇地张望。
接下来的三个月,人们都可以近距离接触这艘龙船。《全粤村情》南海卷副主编、南海区地方志办科长魏建科表示,即将于10月18日开幕的《湾区古郡 乡情荟萃——佛山市南海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展》展出时长达到3个月,与龙舟一起展出的还有九江镇渔民捕鱼的渔具、竹匠加工竹木的工具、1950年的丝绸制结婚证书、来自乡间的家谱族谱等难得一见的展品……
201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部署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2016年4月,佛山市南海区的试点调查正式启动,三年后的2019年,《全粤村情·佛山市南海区卷》(全四册)陆续出版。
三年间,魏建科和1000多位参与者一起,走遍了南海区全区1253个自然村,查明了各个自然村村名由来、村落形成演变、沿革变化和姓氏迁徙等历史信息,梳理了乡村历史人文资源存量和现状,新发现不少古建筑、旧文献、老物件、传统民俗、掌故传说、人物和事件等,并围绕农村建设和社会治理开展系列指标和数据收集。
魏建科表示,这次龙船上山仪式,一方面丰富展品,一方面也是展现南海区龙舟文化和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今天的仪式,让西樵镇爱国社区杏头村的梁成坡更有感触。近40年前的1980年,为了对外传递南海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引进更多企业、资金和技术,当时的南海县决定,用车拉人推的原始方式把龙船抬上西樵山顶,并在天湖公园举办声势浩大的“锦龙盛会”,梁成坡也参与了运送龙船的过程。
锦龙盛会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办厂,极大地促进了南海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1980年,南海同外商签订的协议达到363项,签约期加工费为5459万美元,比1979年增加了2倍多,南海也自此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新步伐。
时隔近40年后,龙船再一次登上山顶。在魁星阁内,放置好龙船之后,队员们开始对船身进行装点,挂上庆云头牌旗。饱经沧桑的龙船穿上了彩妆,仿佛又要出征了。
“第一次的龙船上山有聚乡情的作用,希望这第二次龙船上山,能让市民感受到南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走过的光辉旅程,为乡村振兴再添动力。”退休教师、非遗项目“龙舟说唱”的区级传承人梁成坡说,“我希望,这次龙船上山能展现南海乡村的新风貌,推动南海新发展!“
【见习记者】王谦
【记者】盛正挺
【摄影】戴嘉信 王谦
【剪辑】陈禧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