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茂名之名水】大美鉴江

茂名政协
+ 订阅

在粤西广袤的土地上,有一条江河流域近万平方公里,占据粤西大地三分之一,可谓粤西的母亲河。 鉴江,《大清一统志》载:“……其水澄清如镜故名。”潺潺脉动232公里,穿越大半粤西,奔向南中国海。

发源篇:寻找虎豹坑樟坑 

这是一个岭南大美的季节。

寻找粤西母亲河鉴江的源头,寻水而来。

《信宜县志》(1979年版)记载,鉴江发源于东镇庄垌村樟坑,向南流至吴川县河角入海。《茂名水利志》(1991年版)记载,鉴江发源于信宜县东镇的虎豹坑。根据茂名市、信宜市水利部门与地方史志专家的意见,带着鉴江源头的不同地理记录,“点赞茂名”纪念丛书撰写小组深入信宜山区,实地寻找最佳答案。

◎   高州鉴江两岸

盛夏的庄垌,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远山簇拥,山色空蒙,这是云开山脉一个盆地,居太华山西南侧。庄垌村委会管辖32条自然村。庄垌盆地上游支流密布,泉眼溪涧众多,河床比降大,据说常年温度比山外低三摄氏度。山清水秀,植被丰富,草木葱郁,篁竹葳蕤。

在信宜市东镇街道办负责同志、庄垌村委书记的热情向导下,车子在盆地中搜索前行。首先寻找记录中的鉴江发源地之一:虎豹坑。

进入庄垌村委的大沙陂村,一条水泥公路曲折前行,深没于山野。环观四周,这是在山坡下。茂密的丛林、雨后草木越发丰茂,这就是虎豹坑。只见一处沼泽地,水草葱茏,山泉洌洌。有大虎豹坑和小虎豹坑之分,现在小虎豹坑,这里距离大沙陂村约600米。大虎豹坑现被茂密丛林封锁,无法穿行。小虎豹坑的进山公路下方有小石洞,山泉水不断涌出。同行摄影名家丘立贺踏入泥泞地,亲近小虎豹坑出水口,捕捉粤西母亲河源头的特写镜头。水草丛生,岩石峥嵘,野生的水芋,挺拔的山松,只见洞口水流汩汩。水源来自山上的溪涧,沿着水流声他们搜索前行,在进山公路左侧发现汹涌的溪流,这是山上众多泉眼的合流。继续前行,翻过山便是文村委会地界了。

折回公路,大家驱车寻找下一个可能的鉴江的源头。 

樟村,唯美的乡村避暑胜地,山石嶙峋,曲径通幽。在庄垌人家的巷陌,泥墙拐角。菜田绿油油,戏水的鸭鹅,估计不知溪涧自远山来。沿着山溪,溯溪而行,进入山坳腹地,与山野对视。这里移步换景,层次分明。进入最深山坳地,这是樟坑。

◎   鉴江大桥

这里可谓世外桃源。远山如黛,夏色弥望,满眼青翠。竹叶婆娑,梯田层层,稻浪丰盈。玉米地一畦畦,偶有凼仔鱼塘点缀山坳。碧绿蕉叶,摇曳着夏天的故事。这里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辟的梯田,田埂用山石垒建,坚实而斑驳沧桑。雨后的松林杉树,还淌着水珠。在黑狗吠叫声中,却见前方梯田,赤膊的老汉在犁田,老黄牛,还有一方水波潋滟。

为寻找樟坑的泉眼,撰写小组艰难地迂回在泥泞田埂上。

山坳安静极了。芦苇飘动处,他们隐约山野草丛。

樟坑一片宁静,唯见溪涧水蜿蜒前行,来踪隐秘。他们发现一处溪涧开阔地,这是山坳田野最低洼的地方,距离樟村约1公里。古老巨大的顽石,芒蕨丛生,泉源不断,水汽氤氲,溪水清冽,景色秀美。大记者架起专业相机,找寻鉴江源头的最佳视角。这里有一只巨大泉眼,当地人用石板掩盖,如同小水井,长长的胶水管直接引泉水入农家院落。

这是樟坑最大的溪涧与泉眼了。四周是垒建石墙,低洼地中,独有天地。待在泉眼石头上,来者都不想走了,这是一种乡野的洗礼,一场心灵的沐浴。对话山风、溪涧、田涛与稻浪,寻思着二百三十多公里的鉴江与这庄垌盆地的千丝万缕。综观东镇庄垌的盆地,溪流众多,植被丰厚,潜藏数不清的泉眼和小水流,也难确定唯一的鉴江源头。

樟坑溪流默默向东北,与虎豹坑的溪流交汇在大沙陂口,再汇合成大沙垌坑。大沙垌坑与水鸡坑等支流在庄垌合水口附近汇成大河。大河曲折迂回,南行至池洞镇汇入东江。与另一源自金垌岭的西江,汇合于镇隆圩南面,称“窦江”。窦江向南流2公里,在潭头镇北面进入高州市境。南下与大井河汇合后,向南流,有南塘河注入,流至南塘六罗合丫口处与曹江河汇合后,始称“鉴江”。

自此鉴江穿越鉴江平原,奔向大海。

水文篇:鉴江流域水数据

鉴江,广东省沿海河系中最大河流。

水数据,是鉴江本质的东西。作为广东省第三大水系,鉴江流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流域面积9464平方公里,广东境内8734平方公里,河长232公里,河流平均比降为0.374‰。穿越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吴川市等四县级市,在吴川市黄坡镇流入南海。较大支流有曹江、罗江、袂花江、小东江等,分布于湛江、茂名地域,占两市总面积的40%。充沛的水资源,让粤西大地万物润泽,钟灵毓秀。

◎   鉴江的信宜市区段叫锦江,穿城而过。

茫茫云开山脉,广袤粤西大地,唯见鉴江天际流。鉴江干流水系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29条,其中一级支流9条,二级支流16条,三级支流4条。 鉴江自高州市城区潺潺而过,经石鼓镇,在沙田圩左有沙田河注入,转向南行,入镇江镇、祥山镇,左纳良文塘河后出高州市境,入化州市。在化州市境,经南盛、镇安至化州城区与罗江汇合。转向南流至长歧镇入吴川市境。县域内河段45.5公里,集雨面积210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为1.32‰,县域内南盛至长歧镇段,河床平均坡降0.79‰。在吴川市内,从化州市长歧镇新村入境,经梅菉街道、振文镇、黄坡镇、吴阳镇,到黄坡镇注入南海。吴川市境内46.3公里,流域面积吴川境内占770平方公里,总落差220米,上、中游比降为0.374‰,下游比降为0.507‰,河面狭处324米,最宽处1100米。

鉴江来源地处云开山脉的虎豹坑、樟坑,集水于峡谷深涧,溪流多,落差大。每逢暴雨,山洪暴发,大量泥石冲下河床,中游则地势较缓,支流众多,河床淤积严重,河道排泄不畅,造成中下游水灾频繁,形成多处涝区。据历史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共443年之间,鉴江发生过特大洪水39次。据梅菉水文站查测,1914年7月出现大洪水,洪峰流量为5830立方米每秒,相应梅菉断面水位为7.66米。新中国成立后,最大洪水在1976年9月23日,梅菉洪峰流量42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为6.81米;最小流量出现于1956年4月,为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76.82亿立方米,平均含沙量为0.56立方/公斤,年平均输沙量为180万吨。

偌大的鉴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676毫米,由西南向东北递增,其变化范围为1500〜2600毫米,下游利垌站平均年雨量2778毫米,最大年雨量竟达4398毫米(1973年),而南部的梅菉站平均年雨量仅1423毫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4至9月汛期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利垌站1959年5月19日雨量达858毫米,而枯季雨量稀少。

鉴江水流也有落寞的时候。据水文资料记述,鉴江年径流在地理分布上与雨量相似,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变化范围为600至1800毫米,流域平均928毫米;高州大桥顶附近年径流深在1800毫米以上,而吴川的梅菉、黄坡等地则为650毫米左右。平均年径流量85.7亿立方米,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年占有水量约2240立方米,约为广东省人均占有量的70%,较全国人均占有量尚少10%。

◎   鉴江源头

鉴江流域土地也受侵蚀。年侵蚀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200至500吨,水土流失面积6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输沙量300万吨,河道淤积严重,干流高州河段自1952至1977年河床平均抬高1.5米。

江河总与水库共荣衰。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大型的高州水库(总库容11.5亿立方米)、罗坑水库(总库容1.13亿立方米)及7座中型水库,建造855公里堤围及分洪工程,减轻洪水灾害;1976年大洪水,化州站(集水面积6157平方公里)洪峰流量4850立方米每秒,造成很大损失。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87年,鉴江干流上结合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建成吴阳、积美、高岭、江边村、南盛、秧地坡和旺罗等拦河闸坝,改善水资源利用条件;20世纪60年代在下游塘尾,建成塘尾分洪工程,使鉴江部分洪水由塘尾直接分流出海,减轻干流下游两岸洪、涝灾害威胁。支流沙琅江(又称袂花江)流域建成罗坑及黄沙两座大、中型水库,共控制集水面积127平方公里,进行整治河道及堤围工程,在主流及其支流梅江上兴建名利、共青河、东江口、乌石等拦河闸坝,1960至1980年建成博茂减洪河工程,使沙琅江洪水改道经由减洪河直接排出南海。化州河段已建拦河坝,上游泥沙淤积异常明显。高州市在鉴江干流上下游,建造六级拦河坝,提高水位,引水灌溉,使流域84%农田得到灌溉。这些水坝起到调节水量、滞洪、防洪、发电等多种功能。

航运篇:回眸河运的辉煌

“飞帆乱渡,出没于江天杏霭之间”。这是清代雍正年间,在鉴江、罗江汇合的化州港常见的繁华景象。

四百里鉴江,千百年来是粤西主要交通脉络。古岭南陆路交通不便,鉴江及其主要支流成为粤西地区人货进出的重要运输线。河运,曾是鉴江最生动的风景。 

滚滚鉴江南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隋唐时期,鉴江及其主要支流均为通航河流,成为粤西人主要通道。冼夫人文化的传承与鉴江息息相关。冼夫人文治武功的主要范围在高凉古郡,包括鉴江流域。古高凉时期山路崎岖,交通闭塞,水运尤其重要。冼夫人是最早利用鉴江水运的历史人物,她利用鉴江水系优势和便利,发展水上交通,灌溉农业,进行军事行动,使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统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鉴江支流黄华江、罗江航道相继开辟,沟通珠江和鉴江两大水系,使鉴江水系航道成为粤西境内沟通粤桂两省,连接粤中、西部的主要交通动脉。民国时期,鉴江水系航运因战事一度略有减少,但仍比较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河茂铁路、茂名油城建设和粤西地区的大部分物资、设备与日用食品、农副产品、水产品等,均靠鉴江水路运进输出,成为当时广东内河航运最繁忙地区之一。民国初年,高州六属之首富梁谱埙、梁谱篪兄弟家族产业,主要通过曹江河进出鉴江,来往吴川梅菉等地。田产及各类货物,通过河运从鉴江下游到达曹江码头,直达安良堡内的储备仓库。梁氏兄弟的离开,最后也是通过曹江河出鉴江,由吴川出海。击浪扬帆数十年,鉴江航运成就粤西首富的传奇故事。1949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先头部队,从梅菉挺进化县,从南津渡口渡过鉴江,占领宝岭后进入县城。鉴江的航运在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作用。

◎   鉴江源头庄垌村林木繁茂云雾缭绕

纵观历史,鉴江航运交通比较发达,外航经南海达港澳,内航连接四河三江,直通吴川、高州、化州、信宜。1949年前木帆船上可通航至高州城,下至吴川出海。新中国成立后兴建6级拦河闸坝,20吨至30吨船只可上行到高州。1957年前鉴江流域上游水源林面积较强,植被与土壤涵蓄水源能力较大。鉴江干流上游的镇隆圩以下,终年通行木船。高州城以下至吴川黄坡,河床较宽,水道较深,有机动船来往,运输货物及载客载重达20吨。镇隆至上游的北界圩与池洞圩,常年可通行竹筏,丰水期机动航可通达东镇。县境内鉴江干流及其可通航的一级支流大井河、曹江河、沙田河,20世纪60年代初通航里程有197公里,年货运总量达130万吨。

随着现代交通建设发展,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陆路、铁路发达,鉴江的河运落伍了。由于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缺乏科学统筹,鉴江水电、水利枢纽工程忽视航运的价值,部分枢纽的通航设施设计不合理,无法正常使用。对内河航道建设的投入逐年减少,曾全线贯通的鉴江多处断航,船舶被迫从事区间运输,水运平均货运运距不到23公里。鉴江航道技术等级,由通航300吨级海轮,降到通航船舶吨位50吨。鉴江水系建有众多船闸,有坪山船闸、南盛船闸、江边村船闸、高岭船闸、积美船闸、吴阳船闸,属于水利、水电、石化、航道等部门监管。但缺乏对航运的重视,后续投入不足,管理不善,船闸年久失修缺乏维护,通航条件日益恶化。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鉴江干流河床淤积,在上流修蓄了水库、电站及水坝,通航受阻。到20世纪80年代末通航只限于高州城以下河段。在每年的枯水期通航困难,年货运量已下降到仅几万吨。至20世纪90年代基本没有航运,原有船民或迁居吴川,或转谋他业。

人文篇:鉴江平原展风流

千古高凉多少事,不尽鉴江滚滚流。

一碧鉴水,穿城而过,高城历沧桑。宝塔观山,高凉鼓韵,形成鉴江两岸唯美风景。鉴江一路逶迤,在化州城拐过,汇入罗江,直向吴川,奔向南中国海。

◎   南盛拦河坝

四百里鉴江,形成了近万平方公里的鉴江流域。在广袤土地上,因为鉴江处处荔红蕉绿,生机盎然。这里文化发达,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可谓得天独厚。鉴江秀丽的景色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清代邓奇俊的《鉴江》,“山如簪碧玉,水似带青罗,谁把秦时镜,千秋照清波”。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有诗:“乱山围塔小,曲水抱沙团。”

“鉴江秋月”,古高凉八景之一。明代以来金秋时节,粤西悠久的民俗为鉴江增添厚重的内涵。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粤西各地的元宵灯会盛况空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五彩缤纷的花灯写满谜语,供人们喜庆赏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鉴江两岸人民有赛龙舟的习俗。鉴江流域的民俗文化百花齐放,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冼夫人信俗、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吴川飘色,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例等。

鉴江哺育了“岭南圣母”冼夫人。冼夫人的诞生造福了鉴江,为鉴江注入汉俚人文元素,为百越文化积聚底蕴,使粤西文化独具优势。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粤西大地成了科举考试中盛产进士的一块沃土,仅化州一地就出了十六位进士。如明代“藩臬清风”的名宦陈、明末清初“岭南才子”陈鉴等。高凉大地孕育了“岭南道祖”潘茂名,南朝梁罗州刺史冯融,高凉郡太守冯宝,高州刺史冯盎,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杨筠松,民国初期广东省省长杨永泰,世界著名水稻专家、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著名教育家、原教育部副部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林砺儒,著名中共党史学者、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廖盖隆教授,世界著名画家丁衍庸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杨泽森教授等。

◎   南盛拦河坝

长期以来,吴川鉴江两岸演绎着“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传奇。以鉴江顺流而下的方向而言,左江包括吴阳、塘尾、大江山、长岐等镇街,右江则包括黄坡、振文、塘缀、樟铺等镇。左江出的文官,比较著名的有粤西状元林召棠、宋进士林永、南宋解元李凌云、清代诗翁李文泰、民间传奇人物麦为仪等;右江出的武官有清琼州督抚彭玉将军、清广东水师提督窦振彪将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庞雄、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李汉魂、爱国将领张炎将军等。

大美鉴江。粤西大地人杰地灵,鉴江流域展风流。


文/廖  君

图/丘立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