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镇孚中村

潮安区志办
+ 订阅

孚中村位于古巷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千米。南邻长美村,北接锡岗村,西连福庆村,东与湘桥区西塘隔西山溪相望。地处潮汕平原韩江三角洲西北部,距潮州市政府所在地3.5公里,总面积2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山溪绕村北转东而南汇入榕江,有支流门口溪从北向东经村中心汇入西山溪。距村北部约54米有山林约三千亩,上世纪末村北片土地800余亩,现被征用为市高新开发区。

相传南宋咸淳元年(1265),孚中村黄氏始祖隆文公,随胞兄赴潮州府履新,于现村域韦厝教书,娶韦氏女为妻,并于此初创黄厝围村,约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创立孚中寨村。村名孚中取自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中天下而立”句及《易疏》“信发于中”。因潮语“孚中”与“埔东”音谐,故俗称埔东。据清光绪卢尉猷纂修《海阳县志》卷三载:“孚中俗名埔东,与北厢接界,距城十二里。”

孚中村分为大乡、北厝、孚梓寨、饶埔四个主要聚落。全部黄姓,均为孚中黄氏分支宗族。据《孚中乡黄氏家谱》载:旧时有黄、郭、韦、姚、吴、卢、卫、胡、袁、张、杨、洪、郑、余、林诸姓氏于此聚居。至清末民初,除黄姓外,其余姓氏先后他迁。

自宋末迄民国二年(1913)隶属归仁都;民国三年隶属仁和区归仁乡;1940年属三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隶属二区;1956年隶属古巷区枫洋乡;1958年隶属古巷红色人民公社;1961年隶属古巷人民公社;1983年隶属古巷区;1986年隶属古巷镇至今。

2015年底,户籍人口8084人,常住人口7230人,其中男性3982人、女性4102人;60岁以上1449人,16岁以下1495人。户籍人口中,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1230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有750人,留守儿童108人。现村中年龄100岁以上有黄河权,男性。外来暂住人口2800人。村民均为汉族,使用潮州方言。有港澳台同胞约20人;华侨华人约580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大豆、甘蔗;水果有荔枝、潮柑。著名“孚中柑优选”(简称“孚选”)即源自本村,乌叶品种荔枝因果大、含糖量高、美观、高产名闻遐迩;林业主要有松、杉,松树因质优、干直、速生、含杉质60%以上被省命名为“孚中松”。北山林场被指定为省松树种子生产基地。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陶瓷工业、经商。孚中瓷厂为潮安县首家村办集体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绣花、商业、租金。

公共设施主要有孚长路、工业路、沿江路。其中孚长路贯穿全村,南接枫留公路长美桥,北连古竹路,全长2700米。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实行地下排污、垃圾集中收集。

2015年,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620名,教职工32人,幼儿园 1所,在园幼儿150名,教职工 8人。域内有联办孚中中学1所,外来工办私立九年制学校1所。孚中文化广场1处,文体广场4处,孚中文化活动中心1处,农家书屋1处。有曲社、老年人广场舞组织、太极拳队各1个,戏台1座,室内灯光篮球场2个,露天篮球场4处。

民居以砖瓦杉木结构为主,具潮派建筑风格,且多按建制筑造。其中代表性民居有孚中寨、状元第、道祖公厅、瑞襟公厅、以及八座巷等。其中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方形围墙孚中寨,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集寨楼、祠堂、民居、书屋、仓储、饮水、祭祀、防御于一体。始建于1797年的黄仁勇武状元第,主座建筑面积408平方米,呈三进阶、三座落、二天井、一厅二房格局。400年以上传统家居有孚中寨道祖公厅、道联公厅、质轩公厅、八座巷。200年至400年以上储库有饶埔、孚中寨内、大乡、后口厝储库,多为粮储、居所兼用。另有明末清初古井10口。

状元第

孚中寨

孚中村历来崇文尚武,每分支宗族都兴建私塾、书斋15处,其中代表性书斋“龙头书屋”,是武状元黄仁勇辞归后读书、教学处所。

龙头书屋

孚中村现存百年以上民居、祠堂、书屋、寺庙匾额、楹联文物众多,而且保存尚好。代表性匾额有状元第的“钦点状元”、状元故居的“将军第”、黄氏家庙的“孝思堂”、东迎公祠的“德馨堂”。现保存完好的黄氏家庙明清楹联25对。代表性楹联有:“潮水流香自应鳌头独占;枫山毓秀何止鹗荐为荣”“系出莆田,自宋元以迄今,千年继述乾坤老;祠崇孚里,尊祖宗而致孝,万古明烟日月长”。龙头书屋柱联:“龙虎风云会;头鳌雨露恩”“书读圣贤传;屋藏经史文”,相传为武状元黄仁勇撰。孚中古庙联:“孚乃化邦而兴国;中则必正是为王”,被视为庙联佳作。现有黄仁勇练武石6块,最重380斤。历代乡贤编纂家谱8部,其中由黄科英、黄科元各自整理撰写于民国时期的《孚中乡黄氏家谱》手抄本最为珍贵。谱中有汉代、明代黄氏祖训和《上马诗》《下马诗》,俗称“外八句”、“内八句”。

传统民俗食品有鼠粬粿、红桃粿、麦包、甜粿、状元糕、状元粿桃、栀粽、朴籽粿等。

传统民俗主要有:正月十六赏大传、春分合族祀祖、冬至合族举行祠祭。“赏大传”形成于清朝中期,“大传”寓意传宗接代、宗族绵延。因潮语传与团音同,故引申为团结同心、敦亲睦族、团团圆圆等。“大传”用粘米粉煮熟,再揉搓成圆筒状,以精致圆盘为底座,自下而上堆塑成底宽约40—50公分,腰宽约80公分的中空圆锥体。成型后外层用半熟糯米包裹,再涂以粉浆,使其外表平滑美观。成型后饰以象征吉祥的花草龙凤以及财丁兴旺、喜等剪纸,顶端插上松柏枝、红花仙草、瓜果稻穗,以祈长 寿、平安、五谷丰登。“大传”历来为孚中黄氏宗族祈福祭祀祭品,于每年正月十六玄天上帝诞辰,并列摆放于寨楼上帝神像前供观赏祈福,故成“正月十六赏大传”民俗。婚俗保留了早年的“四礼”“六礼”。“六礼”即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亲迎;嫁俗有:送花粉、挽面、沐浴、分钱米、吃姐妹桌、哭嫁。请“生娘母”主持婚礼,由“生娘母”唸唱吉祥句,俗称“做四句”。丧俗沿袭清末民初古宝庆寺法老拟定丧俗旧例:初丧、礼佛、度灵、回礼、安龛、扫墓、拜过桥、肆筵、停灵。其中拜过桥为特有丧俗,始于清末民初。停灵丧俗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摒弃土葬旧俗,实行火葬。

孚中村现存建于明代和清代庙宇主要有:孚中古庙、丰厚庙、保障古庙、圣王古庙、国王圣庙、玄天上帝殿、三官庙、福德古庙、伯爷宫等10余处。庙中供奉诸神塑像,村民于不同纪念日前往祭祀祈福。

孚中村传说有:

啼哭岭的传说:很久以前,府城西关外的人都很穷,因此大都上山刈柴草卖给枫溪人烧陶瓷,用得来的钱买米和油盐度日。当时有一农妇,早年丧夫,为了养活幼小的儿子,她每天天还未亮就上山刈柴草。

儿子很懂事,经常争着要跟母亲上山刈柴草。有一天,母子二人担着柴草艰难地从啼哭岭北面的陡路往上爬。刚到半山,就下起大雨,柴草经雨淋更加沉重了,又加上下雨路滑,母子二人咬着牙一步一步往上挪,终于爬上了顶峰。看见儿子从小就跟着受苦,母亲悲从心起,抱紧儿子放声悲啼起来。

有一天,有乡亲前来劝说农妇,让儿子跟着一起到南洋打拼,赚点钱银回来奉养母亲。蔡氏开始不忍心儿子离开,但迫于生活艰辛,只好同意让儿子跟乡亲们过番去了。

自从儿子离开后,母亲独自一人艰苦度日,夜里思念儿子,泪湿枕头。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眼睛哭瞎了。

一天,又有乡亲要过番,母亲想托人写封信带到番畔给儿子。她不认字,加上眼瞎,就从旧箱中搜出用过的白手绢,然后用木炭在白手绢上画了一座又高又尖的山岭,再画上瓢泼的雨点,包好后托人带给儿子。当儿子拿到白手绢时,嚎啕大哭。于是,他放弃了刚置起来的小家业,回到了家乡。

后来,母亲病故了,儿子就把母亲葬到当年母子抱头痛哭的地方,又在墓旁搭了草寮守墓。儿子感念母亲的恩德和艰辛,天天跪在墓前哭泣,泪水化成了一泓清泉,给上山刈柴草的乡亲饮用。后来儿子也伤心过度离开人世。人们将他葬在他母亲墓旁。不久,墓边长了两棵松树,供上山的人们乘凉。后来人们又称松树为母子树,还把那座山称为啼哭岭。

孚中村英才辈出。自明朝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止,出过举人24名、进士1名,其中有清嘉庆元年(1796)恩科武状元黄仁勇和被誉为两广奇英、13岁考中清乾隆五十四年第四名举人的黄廷栋,另历代文、武秀才不计其数。民国时期有曾任粤桂江防司令,后任广东省政协委员的黄文田(1898—196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15年,有科级以上国家干部40余人,其中团、处级干部15人;战斗英雄、全国人大代表各1人;教授、高级工程师4人。

孚中寨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孚中村2009年入选广东省古村落。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