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70载 与国同梦
广东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省,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广东监狱系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执行刑罚、监狱管理和改造服刑人员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广东模式”,为我国监狱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改造第一
1982年3月,广东召开了第十二次劳改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八劳”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了“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和“三个像”“六个字”的政策精神,探索适应广东实际的改革新路子。
当时,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仅有4成有小学文化水平,不少是文盲,技术专长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意味着,要把这一群人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任务无比的艰巨。
出路在哪里?当时党的十二大刚闭幕,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教育观振奋人心。
高墙内创办特殊学校
“八劳”会议提出在高墙内开办“特殊学校”的构想,遵照中央指示,广东从1985年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办特殊学校运动。
到1987年,全省26个劳改单位共办成特殊学校16所,拥有教学楼28幢,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拥有专兼职教师近2000人。
广州监狱在一年内还编写出了初小、高小语文、算术,初中一至三年级的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共9本教材,全国各监狱单位争先效仿和学习。
“我们离这个时代还有500公里”
20世纪八十年代,广东80%监狱深处边远山区,基本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里面除了管理干部、服刑人员,还有工人、教师、干部的家属,还有一些留场就业的人员。
大山深处的广东监狱,与刚刚改革开放的广东前沿城市,距离约有500公里。
春天里的一记“惊雷”
路该往何处走?广东监狱面临着一次重要的战略决策。
1986年2月,广东率先在全国大胆提出“两个转移”,就是把监狱从边远山区转移到城市和交通沿线上来,监狱生产从室外劳动转移到室内加工业上来。
“两个转移”的提出,就像是春天里的一记“惊雷”,惊诧了全国监狱系统。
从下山到进城
从田间到车间
布局调整
本世纪初,按照司法部统一部署,全国监狱开始进行布局调整。
以前,远远地站在山区的平坦腹地,放眼望去,无论是广东哪一所监狱,在“口”字型的围墙环抱下,几幢破旧的砖房和铁皮房零散点缀在绿林杂草之间——这就是当年广东监狱的整体形象。
布局调整后,大部分监狱由山区搬迁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城市周边,形成了以珠三角为重心,京广铁路为轴线、东西两翼并驾齐驱的广东监狱新格局。
广东省女子监狱——当时的第一个新建单位,于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是一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监狱。
2009年1月,技防设施先进的全新数字化监狱——广东省惠州监狱落成使用,标志着广东监狱布局调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以及后来的广东第一所迁建监狱——广东省英德监狱。
布局的调整,使得监狱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还产生了一连串的优势效应。因为享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监狱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
依法治监
199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颁布实施,我国监狱建设进入法制化轨道。
此后,广东陆续出台了《广东省监狱刑罚执行工作规范》《罪犯考核规定》《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监狱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狱务公开”的广东样本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把权力置于阳光之下,自觉接受监督,才能确保权力的规范运行。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广东率先在全国实行狱务公开,先是将服刑人员的奖惩情况当天向其公布;90年代,逐步实行三榜、四榜公示制度;1998年,省监狱管理局主动印发《致服刑人员家属的公开信》,邀请家属和社会群众加强对监狱的监督。
2010年,全省监狱统一举行开放日活动,监狱全部向社会公开,高墙不再变得神秘。
广东还创造了几个全国第一:
2013年第一个实现服刑人员信息全部网上查询
2014年全部实现微信公众号查询
2014年第一个网上办案全程留痕
“广东模式”
广东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台,是全国关押外国籍和港澳台籍服刑人员的主要省份。现关押外国籍服刑人员涉及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东莞监狱更是被称为高墙内的“小联合国”。
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广东监狱“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套管理教育外国籍和港澳台籍服刑人员的“广东模式”。
除此之外,广东还顺利完成了多例与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服刑人员移管工作,推动服刑人员移管工作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在法律层面建章立制,树立了大国外交形象。
全国之最
广东监狱以关押服刑人员多、警囚比例低,创造了连续多年无罪犯脱逃、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奇迹。
来源 | 省监狱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