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阳节,让我们认识这群可亲可敬的东莞“银发天团”

南方+ 记者

今日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登高、赏菊、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传统习俗,更重要的是要尊老爱老,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东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中有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的东莞“文史泰斗”, 有72岁的松山湖创业者,有86岁的村民理发师,有94岁的高龄义工……对于他们而言,岁月可以改变年龄、头发和皮肤,却无法改变那颗年轻的,一直发光发热的心。让我们认识这群可亲可敬的东莞“银发天团”!

杨宝霖:退休后主讲410余场讲座,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杨宝霖出生于1936年12月,东莞莞城人。广东省特级教师,曾任东莞市政协委员。数十年来杨宝霖致力于东莞的文史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绩卓越,著述等身,在广东久负盛名,在史学界也威望素著。

“讲了23年,至少410场,还有很多讲座,我没有算在里面。每一场我都站着讲。” 杨宝霖表示,自1997年从东莞中学退休后,23年间他主讲了410余场讲座。此前,他几次住进医院,2015年更晕倒在讲坛上,但幸运的是他“留医未超过十天”,出院后继续讲。

“身体难受,受不了也要受”,最近几年,杨宝霖身体不太好,但杨宝霖说,他还有很多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没有时间可以耽误了。他拖着病躯,在医用制氧机的帮助下,每天10多个小时伏案工作,与时间赛跑。

彭晓南:68岁开始创业,至少还要继续奋斗10年

国庆节前夕,彭晓南刚度过自己72岁生日,在本应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年纪,彭晓南却从来没有停止脚步,依然每天都忙于工作。

彭晓南是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里的一名创业者,带领团队进行机器人关节精密传动减速机方面的产业化研究,彭晓南原本是大学教授,老伴儿也有正式工作,老两口退休金加起来足够在老家洛阳过很好的生活。因此,68岁开始创业,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难以置信的选择,凭着这一股韧劲,彭晓南最终说服了家人,带着老伴儿一起搬到了东莞松山湖开始创业。

彭晓南的前半生可以用“大器晚成”来概括,他表示,自己至少还要继续奋斗10年,目标是希望将来能够超过大疆无人机团队。

陈仲仪:75岁老人耗时12年完成十二生肖国画

陈仲仪,1945年出生,厚街桥头人,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75岁的他耗时12年,创作出12幅水墨生肖画卷,这十二幅作品完成后曾多次在市、镇等展览馆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

陈仲仪已经75岁,且身患疾病,手脚也已经不太灵活,但他依旧每天坚持日夜伏案,挥毫泼墨。

据了解,陈仲仪在退休后还报读老年大学的美术专业继续学习。多年来,爱画画的兴趣从没变过,不管去哪,他都习惯带上一本素描本,路上遇到感兴趣的实物,会停下来用画笔将它画下来。

陈礼贤:86岁老人为村民理发70年,成为村民离不开的理发师

陈礼贤今年86岁,是土生土长的望牛墩人,从小在望牛墩的朱平沙村长大。出生农民家庭的他,从16岁开始拜师学剪头发,21岁“自立门户”,靠剪头发成家并抚养大5个孩子。

他的剪头发对象皆为村民,小到孩子刚满月,大到年纪94岁老人。收费不贵,从1分到现在的5块,应该是全东莞最便宜的剪头发价格了。村里很多老人都找他剪头发,不仅是因为他便宜,更是成为了一种习惯。

如今陈礼贤霜染鬓角,时光带走了这个老人的头发和牙齿,但依然留下了剪头发的好手艺。陈礼贤子女一度劝他不要再理发,好好安享晚年,但他已经割舍不了与剪发的情怀。他说:“能剪多一日,是一日”。

彭振渠:七旬老人数载寻访,义务出书记录村史

大朗镇黎贝岭村,有一位七旬老翁彭振渠,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做了一件“大事”:用时一年半时间义务出书记录村史。

彭振渠是大朗黎贝岭村土生土长的一位村民。他于1968年毕业之后,被安排到黎贝村大队共青团和有线广播站宣传工作,一直以来,彭振渠热衷于记录村落的变化,作为一名有着赤子之心的村民,他一直期待出一本关于家乡的书。

如今,彭振渠所著一书《贝岭情怀》成功刊印并免费赠村民,该书以个人回忆和经历为主线,结合村中族谱记载和走访村中老人,从个人的视角写作了五万多文字,辅以部分图片,记载了村庄1950年至2016年之间的变化,为该村后世子孙留住了美丽乡愁。

成多娣:94岁高龄坚持做义工,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

在厚街大迳社区的“夕阳红”长者义工队,有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成多娣,她是该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名义工。2012年,成多娣加入社区长者义工队,从那以后,她积极发挥余热,以老助老,成为厚街一道最美的“夕阳红”。

“义工们都是村子里的熟悉面孔,以前他们经常到家里帮助我,陪我聊天,真的很开心,所以我也想要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成多娣说,“年纪大了,我能做的都是很小的事情,但只要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我都很乐意去做。能够帮助别人就是最大的快乐。”

王少珥:自创“二胡修补术”,78岁的他最担心技艺失传

在厚街南元有一位闲不住的老人,多年来他苦心钻研出了一套二胡修补技术,经过自学摸索,其手艺深受二胡爱好者的好评,不少广州和东莞的一些二胡拉奏名角也慕名来找他修补,他就是王少珥。

52岁那年,村里人的一把二胡琴筒上的琴皮破了一个洞准备丢弃。王少珥觉得可惜,于是讨来试着修理,这个机遇让他不断钻研,修好了二胡。

因为会修补二胡的师傅在东莞很少,一般人都会拿去广州修补而且费用较高。所以除了一些老友来修补外,不少广州和东莞粤曲名角也慕名来找来王少珥修补。王少珥说:“这20多年来,我修补过的二胡都记不清了。”

周锐侬:为街坊写了70多年的春联

在东莞莞城的振华路骑楼街内,有一家小店平时不太起眼,但到了春节的时候,店里挂着的春联却甚是吸引眼球。这个小店有个名字,叫仰光楼。店里写字的老人,名字叫周锐侬,今年已经88岁了。从十多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卖字维生,算起来至今已经写了70多年。

胡葵:93岁老人坚持缝纫“百岁牌”,列入市级非遗

百岁牌是东莞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风俗也日渐式微,但在中堂镇潢涌村,今年已是93岁的胡葵,依然凭着她对百岁牌的喜爱,一直续写着她与百岁牌的浓厚情结。

这位头发发白、手脚灵活、眼力十足的阿婆,是中堂镇潢涌人。虽然胡葵已是93岁高龄,但她仍然在缝纫百岁牌,从搜罗布碎、到设计图案、再到穿针引缝制成品都是自己一手包办,心灵手巧程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目前,葵婆成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缝纫的百岁风俗衣物被收藏于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并已成功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袁群第:从为了生计到产生情怀,寮步镇七旬老人编虾笼50载

用竹篾编虾笼,袁群第把这个手艺活坚持了50年。袁群第今年73岁,属寮步塘唇村为数不多还在坚持手工编织虾笼的老人。用老人的话说,从前是为生计,现在只是情怀。

袁群第说,1969年结婚后到夫家就开始学习编织虾笼贴补家用。“一开始才几毛钱一个,10个虾笼一捆,一捆才卖几块钱。”艰苦的岁月锻炼了老人和三个小孩,靠着吃苦耐劳,老人养大了三个孩子。  “虽然现在越来越少人需要这种竹编虾笼了。”但袁群第表示,但是这个手工艺能传承下去也是一个幸福的事情。

张杨锦:高龄“牛中”和牛打一辈子的交道

横沥牛墟,有着将、近500年历史,是广东地区仅存的活牛零售市场。挑挑选选,讨价还价,便成了牛墟里每天上演的大戏。这时,就需要牛市中介人能够站出来说句公道话。这里的人们习惯称牛市中介人为“牛中”,他们是维持市场稳定的掌舵人。张杨锦,牛墟里的人亲切地称呼他为“锦叔”。91岁的他大概也是全国年纪最大的“牛中”。

从这些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岁月最美的样子,哪怕满头银发,依然可以爱我所爱,行我所行。重阳节,祝天下所有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见习记者】黄浩博

【策划】黄少宏

部分图片来源:广州日报、东莞时间网等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