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口述史工程选展亮相大学城,以“有温度的美术史”致敬伟大时代

南方+ 记者

日前,广州美术学院口述史系统工程——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选展(二)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亮相。此次展览名为“有温度的美术史——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选展(二)”,是对于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成果的一次汇报展示。


主办方介绍,此项展事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之际,广州美院藉此展略表对于众多美术界长者前辈的景仰和感谢之情,致敬伟大时代,向新中国70周年献礼。

为广美教育留下历史“回音”

“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是广州美术学院2018年重点推进的口述史项目,是整个广东美术界口述史系统工程的首期项目,重点在于“抢救式”收集学院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口述史料。所谓“987”,是指90、80、70三个年龄段的美术界长者。工程以全院90、80、70三个年龄段的老教授、老专家及当事人作为访录对象,按访录对象年事高低和健康状况推进采录工作。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担任该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承担具体实施工作。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担任该工程策划和主持人。

“987口述史工程”作为广东美术界口述史的系统工程,是美术领域如此大规模从事口述史研究的首次尝试。“我们以一个学院发展的视野重新定义每一个曾经为美院做过贡献的人,包括我们的后勤人员,都可以记入历史。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口说的历史,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值得我们去记录。这些都将成为广州美术学院将来的历史的记忆。”李劲堃说。

据工程策划和主持人梁江教授介绍,按照规划,该工程从广州美术学院做起,拟采录对象170余位,未来还将逐步推展至全省各美术机构及各地市,拟采录对象多达300余位,口述史形成的工作成果将悉数列入国有文献档案资料目录。“‘987口述史工程’的开展,对广东、乃至全国都有开创性意义。”梁江教授表示。

与生命时钟赛跑抢救“口述史”

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启动至今,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据工程项目统筹——广美近现代美术研究所许珍老师介绍,在研究所人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该工程自2018年4月启动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已完成近50位老一代美术工作者的采录任务,并且进行了4次口述史工程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

广美作为南中国美术人才高地,广美老一辈美术工作者是广东美术发展重要的历史见证人,他们的口述影像实录作为生动的“活历史”为美术研究留取了不可再生的宝贵信息,亦可从中窥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美术发展的历程。

今年6月10日,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汉仪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项目组曾于2018年8月、9月间两次采录李汉仪教授,共收录音视频资料200分钟,口述通稿3万余字,以影像实录的方式留下了李汉仪教授的人生经历与艺术心得,为广州美术学院及中国现当代雕塑研究留存了宝贵的第一手口述史料。

记录艺术名家回馈社会“初心”

此次参展艺术家共六位:梁器奇(90岁),胡国良(89岁),尹国良(88岁),曹崇恩(86岁),梁明诚(80岁),曹国昌(77岁)。作为口述史研究汇报展,展览系统梳理回顾了老艺术家们的从艺心得及艺术历程,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现有文字史料所未能捕捉的历史细节,近距离感受老一辈美术家的艺术人生。

梁器奇

和此前口述史系列汇报展一脉相承,展览专门开辟了“访谈文字摘录”版块,展示了口述史所采集海量史料中的吉光片羽,从中得以洞见艺术家鲜活的艺术人生。尽管老艺术家们来自不同地域,人生经历、艺术经历不尽相同,但谈及艺术心得,却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一是艺术要出自内心,二是艺术需回馈社会。

“社会培养了我们,让我们有优越的条件成才、搞创作,我们应该如何回馈社会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最好的画作捐赠出来,无偿地贡献给社会。”胡国良动情地说。最近20年来,胡国良很多画作都捐给了广州档案馆,还有数百幅画作都捐给了地方政府。“我觉得这样更有价值,比拿笔钱回家更有价值。”

梁江表示,老一辈美术家的个人艺术经历浓缩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通过口述史的采集和记录,后人不但得以了解他们的艺术历程,更能真切体验到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这些过往的文字资料所不曾记取的鲜活的个人记忆和精神力量,恰恰是口述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他总结道。

【记者】杨逸

【通讯员】许珍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 李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