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新塘篇】书写美丽宜居乡村新画卷

厚街发布
+ 订阅

 

70年前,新塘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乡村,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洗脚上田”,从工从商,短短的七十年,新塘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肩扛手提的田地劳作,到机械化工厂作业;从简陋单调的居住环境,到一个个优美整洁的村落……书写了一幅美丽宜居乡村新画卷。

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

逐步迈向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前,新塘社区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水草、黄麻等,水果以香蕉、荔枝、龙眼、柑桔为主。当时的新塘草织业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水草织品包括草席、水果篮、草垫等等,手工精细,经久耐用,是当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1975年,新地生产队社员在村前农田为小麦浇肥(东莞档案室供图)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新塘社区开始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一是筹建集体厂房物业,通过出租厂房的方式提高社区收入。二是由社区集体提供土地统一租给外商投资建厂,并收取土地管理费。三是积极引进外资企业,给予外商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划定土地给外商建厂,到期后厂房归集体所有。

为了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办厂,新塘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投资环境,建设大小道路硬底化,不断完善水、电、路网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1983年第一间港商投资来料加工毛织厂率先进驻新塘,1986年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厚街新塘录像带厂,该厂投资200万元,主要加工空白录像带、啤塑,1987年,又引进了东莞厚街恒威手袋厂,投资879万元。由此掀起了新塘第一轮投资热潮,之后在新塘投资办厂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1992年新塘企业18家,1994年增至25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9家,“三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11659万美元,工业创汇619.06万美元。就这样,以引进和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为突破口,新塘工业快速发展,逐步向工业化迈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起,新塘社区的民营工业开始萌芽,出现了小型分散的小作坊、小企业。同时,随着厚街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外资竞争力逐步减弱,香港地区的企业因在当地生产成本增大,转而把部分订单外包给国内的民营企业来做。当时一部分在外资工厂打工的年轻人敏锐地觉察到了商机,在外资工厂摸清市场运作、掌握了生产技术后,他们积极筹集资金尝试自己办厂。到了2000年后,本地民营工业更是急速发展,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工业开始出现,新塘在产民营工业企业从1996年的7家飞增至2000年46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美丽幸福村居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经济困难,用竹竿或泥土搭建的简易棚子房子随处可见,新塘的村容环境环境极差。当时的房子大都是泥砖房或用泥土夯成的土胚房,泥屋建成后,有些人家买不起白灰抹外墙,就用稻草拌着稀泥糊在墙上,这样建成的房子并不怎么结实,到了雨水多的时节还容易潮湿,过不了几年墙面就脱落需要重糊一次,但当时十几口人挤在这样一厅二房的人家比比皆是。六七十年代村里的道路都是泥路,并且街道等公共场所照明用电设施不多,今年67岁的新塘村民云叔回忆:“以前一到雨天就是‘水泥’路,走路就是一脚水一脚泥巴,路面还坑坑洼洼的,天黑后出门就要小心慢走,不然就容易崴到脚。”改革开放后,新塘大力投入资金修路,实现大小道路硬底化建设,修整出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完善社区内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照明设施等等,方便村民出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50年代的新塘新地食堂(东莞档案馆供图)

在打造美丽幸福村居上,新塘做了不少努力:着力完善社区基础硬件设施,2016年对凤山公园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在原有登山道、车行道基础上新增部分登山小道,增设避雨廊、停车场、亭阁、洗手间等设施,改造成更加完善舒适的运动休闲场所;投资60万元对园新路、沙边路路灯升级改造成LED灯;投资约1600万元升级改造公园舞台、道路、篮球场等项村容村貌升级改造;重视环境优化建设,设立社区卫生监督员,全面检查督导主要干道、内街小巷,有效整治卫生黑点和“牛皮癣” 等“脏、乱、差”问题;逐年进行植树绿化,在主要道路和路段两边修建规范的绿化带,种植榕树、凤凰树、木棉、桃花心木、玉兰等植株增添色彩,截至2017年,新塘社区主要街道及路段的绿化率均达到90%以上,形成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风景优美的社区环境,使社区焕然一新,营造文明宜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凤山公园

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六十年代的文化娱乐生活非常匮乏,村民白天忙农活,晚上就在家门口附近散步聊家常,日子重复单调。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1966年新塘在村里各生产队挑选了三十多位青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当时的宣传队资金紧缺,只有锣和大鼓,二胡等乐器也是私人的,队员们白天忙农活,晚上排练,服装道具全部自己动手制作,排练出了节目就到各生产队为乡亲们演出,因为演出的专业艺术不断提高,还被很多镇区邀请过去表演,镇里各村宣传队还来“偷师”学练基本功。1976年新塘大队组建了电影队,购置了8.75毫米电影机,主要在石皮山和晒谷场为村民放映《地道战》、《沙家浜》等电影,每逢放电影前,都会出现家家户户搬着凳子等候放映的热闹景象。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塘开始有了电视机,主要是香港同胞带回的黑白电视机,看电视成了村民最大的娱乐活动。1976年,香港同胞赠送一台黑白电视机给新塘大队,当时的黑白电视还是个“稀罕”物,带给村民前所未有的新鲜感。那时的村民最喜爱收看香港的武侠剧,每到入夜时分,村民早早吃完晚饭把碗一撂就出门,生怕去迟了屋子那点大的地方没位坐,大人小孩都围坐在电视机前,可谓“人山人海”。之后,各村生产队也陆续收到香港同胞赠送的黑白电视机,鱼骨型的电视接收天线开始出现在民居屋顶。

到了八十年代,彩色电视机也开始普及,但一台普通的彩色电视动辄就要几百块的价格,对于普遍一个月收入不足百元的家庭来说是“奢侈品”,云叔清晰的记得他买第一台彩色电视时还是专门坐车到广州挑选许久才买回来的。“当时是1983年,很多人还不舍得花大价钱买彩色电视,因此价格更低廉的黑白电视很受欢迎。但最终我咬咬牙花了500元买了一台彩色电视,一回到家立刻就吸引左邻右舍纷纷跑来‘参观’。”云叔感慨道。到了90年代后,随着收入的增加,新塘家家户户基本都购买了彩色电视,档次也越来越高,电话、手机、电脑等也早已普及,还有不少村民自费出省、出国旅游,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近年来,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新塘社区通过投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队伍、组织文化活动等多项措施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2016年社区投资230多万元升级改造文化广场及运动场,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同时依托完善的文体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休闲活动,如开展篮球赛、古坑“抢炮头”传统文化活动,道德讲堂、青少年篮球培训班、妇女美食节、亲子寿司活动、“庆中秋迎国庆”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社区整体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塘村貌

“班子”问答

问:社区目前的经济状况?如何破解瓶颈?

答:新塘社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厂房和土地出租,截至2018年底,新塘社区两级集体总资产71902万元。但随着近些年不断发展,社区土地资源越发紧缺,单一的收入途径使得新塘社区面临着经济薄弱的难题。对此,新塘一直不断寻求解决方法,一方面从内部加强社区的财务管理,从源头上节约资金,进一步加强债权债务追收力度,保障集体收益。另一方面对外部现有社区物业进行租赁,寻求商机,提高新塘社区的总体收入,以及进行“三旧”改造,盘活社区土地资源,突破经济薄弱这一问题。

问:在贯彻走绿色发展之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新塘社区在贯彻走绿色发展之路方面投入了资金推动,一是对凤山公园进行改造和建设,提升村容村貌及村民休闲环境。二是对村中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居民的出行安全。三是积极配合做好日常河道巡查工作,改善河道环境,宣传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

问:社区当前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答:一是严格实施财务管理制度,开源节流,进一步加强债权债务的追收工作,保障集体的收益。二是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鼓励各类文化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抓好消防安全建设,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辖区内所有企业、“三小”场所、出租屋的消防安全巡查,完善消防安全责任网和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四是强化环卫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解决城乡环境问题,改善城乡宜居环境。

新塘村史

新塘社区位于厚街镇中心区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社区总面积4.3平方公里,下辖新地、沙塘仔、新围、上塘、下塘、保和圩、塘边、宝纳、泽美、坑美、古坑共11个村民小组。新塘社区始建于明代,桥头陈氏迁来新地、新围、上塘和下塘,各取一字而得名“新塘”,1951年10月成立新联乡,历经多次名称转换于2011年1月改为新塘社区至今2017年末,户籍人口6027人,外来人口约1.8万人。

新塘民俗

1、抢炮头

“抢炮头”是新塘古坑村的传统习俗,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古坑村都会在祠堂前的空地上举行抢炮头活动。由村长将特制炮头点燃后射向天空后,人们乘机争抢落下来的带有标识的炮头。据说谁家抢到炮头,会保佑他全年顺利、平安兼发财,抢得炮头者能获得一个红包、一只鸡、一只鹅和16只鸭蛋,而且习俗规定“送炮还神”,今年抢到炮头者明年要还回来同样的甚至更多的“供品”,以便活动能年年继续。所以,抢炮许愿,就成了周而复始历盛不衰的习俗。

新塘景点

1、凤山公园

凤山公园位于新塘北部,于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公园占地29万平方米,建设有塔楼、人工湖、亲水平台、环山跑道、休闲路径、露天舞台、凉亭、坐椅、景观灯等设施。2016年新塘社区对其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在原有登山道、车行道基础上新增部分登山小道,增设避雨廊、停车场、亭阁、洗手间等设施,改造成更加完善舒适的运动休闲场所。

2、“两思”教育展览馆

新塘于2001年2月开设村史展览室,展览室里不仅有改革开放前村民使用过的农业生产工具、生活器物,还有一张张珍贵的往昔生产生活照片,充分展示了新塘村改革开放前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生活等风貌。勾起村民们对过往历史的回忆,教育青年一代珍惜幸福生活,激发村民再度开拓创新、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新塘社区历任书记

王旭崧 1956年-1960年12月

陈有才 1960年12月-1965年7月

陈简良 1969年7月-1981年1月

陈裕才 1981年1月-1984年3月

陈晃亨 1984年3月-1997年10月

刘淦芳 1997年10月-2008年4月

陈向宗 2008年4月-2013年7月

陈金发 2013年7月-2018年10月

刘少康 2018年10月至今

大事纪

1965年,新塘大队卫生站成立。

1969年9月,新塘生产大队三个办学点(新地公民办、五坑公民办、上下塘民办三个教学点合并为新塘小学,新塘小学全部搬迁至石皮山新校舍)。

1976年,新塘大队成立电影队。

1977年1月,新塘大队大道动工兴建,从涌口经新塘与广深公路衔接,全长3公里,宽7米,于是年3月建成通车。

1983年,第一间港商投资来料加工毛织厂进驻新塘。

1986年,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厚街新塘录像带厂。

1998年,由镇城建办牵头,双岗、新塘、桥头三个管理区共同投资共6000万元,兴建从107国道新塘路段至沙田路段的家具大道。

1999年,新塘文化广场建成,占地面积15708平方米,是新塘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设置有公园、足球场、门球场、舞台以及健身器材等设施。

2001年2月,开设村史展览室、图书室、文艺活动室、老人活动室。

2006年,凤山公园建成投入使用。

2010年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基本保障了患者就医用药之需,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2010年4月,新塘村荣获“东莞市市容环境优美村”。

2011年,“耕读公祠”经东莞市文物普查,确定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1月,“耕读公祠”重修,修缮费用来自政府补助及陈氏后裔和其他热心人士捐资。

2015年5月底,东莞地铁二号线通车。新塘辖区设展览中心站,这是东莞第一条轨道交通。

2015年6月,新塘社区启动撰写村志,记载建村以来的社会发展史实。

2019年5月22日,新塘社区正式成为创建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社区。

2019年6月,新塘社区完成《新塘村志》编辑第一次印刷共计2500册并派发给全社区每户一 本,共计派发约两千户。

文稿:陈燕君

摄图:谢超均编辑:陈直版式:林二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