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益民:扩容提质为职业教育现代化贡献“东莞样本”

教育莞家
+ 订阅

作为东莞唯一一所公立高等职业院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职院”)在今年迎来10岁周生日。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展节点上,东职院也是捷报频传:今年上半年,东职院“双提升”(即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提升)方案得到批准,成立了市领导牵头的高规格发展机制;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广东省推荐项目,拟向国家推荐这14所高职院校入选“双高计划”,东职位居其中;建立了领导机制,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双提升领导;今年,东职院还将以独立学院扩招,此外还将面向社会人员扩招2000名学生。

东职院党委书记朱益民

东职院党委书记朱益民

全面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提升,到2022年将办成2万人的大校。面对“扩容提质”发展的战略机遇,东职院党委书记朱益民接受南方+专访坦言:“有挑战更有机遇。”他表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区位优势明显。学校的发展有前景更有挑战。学校的发展目标是要努力把东职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职业院校,同时还将赋予全新的功能定位:打造东莞现代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东莞企业综合服务基地和东莞市民终身教育基地,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东莞样本”。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是全球闻名的国际制造业名城。从办学定位上,作为东莞唯一一所公办职业院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为东莞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的技能人才保障的重要基地。

作为东莞仅有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东职院在10年的建校历程中快速“起飞”。创校十年,东职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建校三年就办了万人大学,办学学生规模达到1万人;第四年成为广东省第三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第六年在全省83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居第18位,全国1335所高职高专中居第286位;第七年成为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第八年迈入高职高专院校全省13位、全国166位,成为全省高职第一梯队院校;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部分指标中名列前茅,在国家级科研课题、行业标准制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际工程认证专业等重大标志性成果上实现突破……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对接地方产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东莞制造业强盛,素有“世界工厂”的美誉。近年来,通过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了大量的企业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需求。在此背景下,东职院主动融入制造业转型战略对接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十个专业大类的专业群布局,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等41个专业。

同时,作为区域性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东职院致力于对接东莞产业,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5年,为全力助推东莞“机器换人”进程,由东职院3名博士、5名研究生组成“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调研团队,深入东莞30多家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对东莞“机器换人”的现状、问题与趋势进行研究,征求李泽湘、张国军专知名专家意见,提出“聚焦东莞3C产品制造、纺织服装制造”等产业链,面向轻量级机器人产业,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6年,学校将该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投入1000余万元进行实训室建设,并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全自动化的智能制造生产线。2018年,学校力邀李泽湘、张国军在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在校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朱益民说:“针对东莞‘以镇街为单位、产业集群化高’的特色,我们对接虎门服装等镇区特色产业,确定‘专业强镇’‘专业强产’战略,与当地中职学校携手,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一系一镇一品牌’的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格局。”

近年来,东职院不断打造专业品牌,带动辐射其他专业发展。

近年来,东职院不断打造专业品牌,带动辐射其他专业发展。

东职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建设专业2个、省重点(品牌)专业6个、高水平建设专业6个、省高职教改项目23个、国际工程认证专业1个。近年来,东职院以省示范校、省一流校重点专业为龙头,不断打造专业品牌,带动辐射其他专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对东莞区域的贡献率逐年提升。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是高职院校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东职院先后与4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创新办学机制体制,形成以职教联盟、校中厂、厂中校、订单班、合作办学、奖教奖学金、创业基地、培训学院、研发机构为主的九种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提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水平。

“我们积极践行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等先进职教理念,按照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岭南园林学院。”朱益民说。

2015年,东莞市住建局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依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市建设工程检测中心、市建科所、东莞万科公司、东莞大业公司等优质资源,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建立二级学院——建筑学院,2016年新开2个专业招生,2017年9月新教学区投入使用。东职院充分挥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优势,把“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多元共赢。

目前,东职院已与华为、恩智浦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与万科集团、东莞国旅等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先后开办2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3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7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29个订单班。

专访

南方日报:当前东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将打造先进制造中心。在此背景下,东职院站在十年的新起点上如何做好定位,未来有何规划?

朱益民:2017年,在学校第一届党代会就提出了战略目标,我们要努力把东职打造成东莞现代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东莞企业综合服务基地和东莞市民终身教育基地,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东莞样本”。

在发展步骤上,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广东省“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我们的计划是到2022年,高标准完成省示范校、省一流校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家优质校标准,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左右;到2035年,学校综合排名稳居全省前列,跻身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序列;到2050年,对标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职业院校,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对我们即是机遇更是挑战。当前教育改革突出了国家在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的高度重视,将把职业教育地位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同时,也将吸引全社会更加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如给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我相信这将提高校企下一步合作的积极性,给我们职业教育创造更好的空间。有了企业的深入合作,我们可以利用共建产业学院的形式推动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过去我们办一个专业,我们需要招老师、建实验室,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如果我们能够跟一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跟他们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就能结合双方的优势,大大提升这个新专业开发的速度和建设质量。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加接近市场,也更加企业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加接地气。

从另一个维度看,东职院现在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未来职业教育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为扩招大家都会扩招,那么我们将如何去突出自己的优势?扩规模,但我们不能牺牲办学质量,学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要侧重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么去解决当前的制约因素,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未来生源结构将发生变化。早几年我们的生源大部分是从高考里招进来的,现在多了中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未来的变化还会更大,可能下岗职工培训、农民工的培训都将进入到职校中,那么我们未来该怎样对各类型的学生做好培养,这对我们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南方日报:对于学校要建设产业学院的计划,我们也关注到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一个本科院校已经建了现代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在这种模式上与本科院校会有些什么样的区别?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有哪些不同?

朱益民:首先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在定位上会更加注重岗位能力和企业对岗位的需求。今年,我们计划将在100亩地新校区建设中,将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资源,打造8-10个产业学院,实施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在这当中,将积极促进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工匠精英与校内教师双向流动,推动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时,我们还将抓住国家职教改革的优惠政策,积极协助合作企业申报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目录,着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从而激发企业参与深度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办学主体功能。

其次,在培训市场方面,我们还会对产业学院提出一些新的需求,如我们在与企业沟通时,他们多半是想要建立起东莞的人才培训市场。未来,技能人才培训,不仅针对在校生,还要给企业进行人才培养。

南方日报:当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政策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东职院在“扩容提质强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路径?

朱益民一个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发展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格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们将立足东莞,分析区域生源特点,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积极投入到服务东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

第二个是坚持重点突破。去年我们学校向东莞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双提升”方案。我们将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申报、省一流校、创新强校等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学校办学规模与水平“双提升”行动计划。

东职实行办学规模与水平“双提升”,不是学生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主动应对技术变革挑战进行改革创新,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内涵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完成自身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一个“再造东职”的历史性过程。

为实现发展目标,学校初步确定三方面的工作思路: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建设近8万平方米的在建工程。二是优化现有办学资源。将东莞卫生学校并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建设卫生健康学院分校区,在校生达3000人;整合市建设培训中心、市建设工程检测中心、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等办学资源,建设建筑学院分校区,在校生达到2000人。三是启动100亩新校区建设,立足东莞、服务湾区,以新工科建设等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智造产业学院群,打造产教融合共享大平台,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生态空间。通过扩增专业数量和招生计划,努力解决本土高职教育培养规模有限与实际报考需求旺盛不匹配的问题,至2022年在校生达到2万人左右。

【统筹】王慧

【撰文】薛屏 王慧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