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人民医院:以机制创新提升医疗品质

南方日报

近日,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讲堂”开讲了。这是一家地级市医院的常设大课堂,面向目前在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的所有医生。最初提议这个想法的人,正是医院现任院长、院内首位博士后——袁勇。20年前,中山市人民医院正式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全国地级市医院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开创了中山综合性三甲医院立足科研,服务临床,实行医、教、研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中山市人民医院一直都有“敢为人先”的前瞻性战略发展眼光。对内,医院不断突破旧框架,为医学发展建设新平台;对外,医院勇于探索创新,在新的诊疗机制下帮扶基层和偏远地区医院开展工作,收获了瞩目的成绩。

目前,医院整体发展优势明显。手术麻醉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六大医学中心正在筹建,部分已取得阶段性运营成效,将成为医院探索区域性医疗合作的新载体。

强人才▶▶

博士后站培养中山医疗“最强大脑”

苏家豪和太太刘惠娇是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同学,两年前,他们在面临未来去向时也曾陷入迷茫。在广州,苏家豪就读的中山大学博士云集,科研氛围浓厚,然而,这也让他感到前路漫漫将有一番长途跋涉。彼时,苏家豪渴望着一个能够让他快速积累经验的途径,一个可以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成长空间的平台。经过审慎选择,最终,他和太太刘惠娇一起进入了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首个地级市医院博士后站,同时,也是中山市首个博士后工作站。

自1999年设站以来,截至2018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站共引进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106人,袁勇便是站里引入的首批医学高级人才。“这百余位博士后最终有约70%的人留在了医院工作,他们中的多数已成长为各专科骨干。”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童小燕介绍,这些高端人才不仅为专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也带动了院里的学术氛围,自此,更多医生走上了继续深造的道路。

近日,市人民医院大楼里张贴出了大幅“光荣榜”,醒目的红底背景衬托出可喜的成绩,榜上有名者是近年来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医生们,他们无一例外均有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经验积累。医院眼科主任李乃洋位列其中,2013年,李乃洋刚出博士后站,当年,他便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带领科室医生一同研究组织工程眼表重建。不仅如此,同年,他还成为市卫健局派出的首批赴德交流青年医生。“无论在待遇还是资源分配上,医院都对博士后有所倾斜。博士后出站进入专科,也为科室带来了鲶鱼效应,增强了科室人才竞争力。”李乃洋表示,科主任通常会将重要工作交由博士后完成,有意培养他们的团队管理能力。

医院新晋医教部部长王伟佳也成长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他的带领下,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科研成果在全院各专科中表现突出。作为医院新一代管理者,王伟佳表示:“袁勇院长是博士后站引进的首位博士,他非常重视人才,对于博士后的提拔与重用必将对医院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他介绍,几年前,袁勇提拔了一批博士后升任管理岗位,如今,这批人无论在科研还是管理方面均有所成就,带动了医、教、研协同发展,提升了医院在省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现在,很多出站博士后都担纲着市人民医院的专科带头人,他们是中山医疗界的“最强大脑”。苏家豪感到了一丝外力的推动,“繁重的临床工作多少会消磨科研激情,如今,身为在站博士后,有个外力逼得你要持续在科研上有所付出,这是件好事,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重基层▶▶

助力三甲医院资源下沉

依托不断引入的高端要素,市人民医院集结了各类优质的医疗资源,综合实力在全省地级市医院中名列前茅。近年来,在患者“用脚投票”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门诊量与业务量依旧不断攀升。市人民医院充分履行三甲医院的综合职能,竭力收治危急重患者,为扩充床位资源,今年4月,医院还重新启用了侨商会楼,继而又新增了百余张住院床位。不仅如此,医院也充分响应国家关于推进分级诊疗的各项政策,并主动帮助基层医院开展专科建设,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

近日,中山市南区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迎来了近十位市人民医院专家,他们将在这里开展常态化坐诊,为附近社区居民看病,这是医院探索分级诊疗的又一创新举措。医院分级诊疗科副科长卢潮介绍,通过成立“名医工作室”,医院鼓励三甲专家下沉社区,探索“三甲+社区”诊疗新模式。

目前,三甲专家直接下社区常态化坐诊的做法并不多见,卢潮透露,社区对于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非常重视,已有多个社区表示想与市人民医院合作的意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林建是首批来到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曾在市人民医院经他诊治的患者,这次他专程来到社区,只为再让林医生看看。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小平介绍,围绕“名医工作室”卫生站成立了“三甲专家+二级医院医生+社区医护人员”的阶梯式医疗团队,通过名医传帮带,全科医生能接受最高效的业务指导。

事实上,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并非市人民医院建设的第一家名医工作室,2019年4月,医院与中山市横栏医院达成合作,共建了全市首个名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实行专家一对一服务,使专家有充分时间与患者沟通,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改善百姓就医体验。在横栏医院,市人民医院专家除定期坐诊外,两院的泌尿外科还建立了点对点专科帮扶。

“从前,我院的手术以一、二级为主,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专家到院后,帮助科里开展了肾脏肿瘤根治术、腹腔镜脐尿管切除术等三、四级高难度手术。”横栏医院医务科主任林芳透露,目前,横栏医院泌尿外科的手术量比从前增加了近3倍。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黄亚强表示,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能留得住患者,通过提升患者对医院的信心让他们留在基层治小病。

名医工作室让不少三甲医院患者留在了基层,真正让中山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高品质医疗服务。中山市人民医院公共事业发展部部长李斌飞介绍,医院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帮助基层医院提升诊疗水平,随着远程会诊业务的不断成熟,现已同中山部分镇区医院、对口帮扶医院开展常规性远程会诊。

助扶贫▶▶

打造可持续医疗救治体系

2019年10月,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韩莹即将从云南省昭通市返回中山,他是医院派出参与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组工作的第二批医生。如今,他已远赴昭通市盐津县人民医院挂职一年,为边陲地区带来了中山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盐津县的一年来,韩莹为在当地筹建一间介入室积极奔走,今年5月,在他的努力下,盐津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正式揭牌,这是袁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医疗扶贫工作的重要成果。

盐津县距离云南昭通市区和四川宜宾市均有2至3小时车程,韩莹说,这是一座建设在峡谷中的县城,包括县人民医院在内,县里的几乎所有建筑都坐落在峡谷之上。国际医学指南规定,治疗一位心肌梗塞患者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80分钟,然而,光是将盐津县患者转运至周边城市就已超出了限定救治时间。2018年3月,袁勇特别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表示,要为当地建起一座介入室,并打造一套完善的胸痛中心规范化救治体系。

2019年5月,“袁勇工作室”正式在盐津县人民医院揭牌成立,该工作室将负责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韩莹作为长期派驻医生,主要负责工作室具体运营工作。“通过构建标准化的胸痛中心,我们可以打造一个系统的救治体系,今后不论谁在这里工作,都是规范化的操作。介入室的修建将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为当地引入微创技术,重症心肌梗塞患者将可留在盐津救治。”韩莹介绍,介入室共计投入1000余万元,涵盖全方位的软硬件建设。其中,硬件投入主要包括营造抗辐射的介入室环境、引入大型DSA设备(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机)和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配套设备;软性建设方面,市人民医院已将盐津县人民医院心脏科医生、护士、技师等相关人员接到了中山培训。

“铁打的介入室、流水的医生”,韩莹这样形容在盐津县打造的这间介入室。2019年10月,介入室投入使用后,将大大缩短院前及院后的救治时间。此外,介入室的运营还使得心脏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手术得以在当地开展。“按照胸痛中心的规范进行急救,将缩短救治时间达60至80分钟,这是与生命赛跑的时间。”韩莹表示,今后无论谁来运营介入室,都将是一个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操作,这也是市人民医院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在医疗扶贫工作中的体现。技术与资金的支持是一时的,而规范设计的医疗体系则可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持久保障医疗服务品质。

【撰文】郎慧

编辑 朱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