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中山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广东药科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广药大港大创新平台相继落户;中德合作举办应用技术大学、中瑞合作举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快推进……
过去一年间,中山市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开始发力,加快引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等工作,搭建“创新台”的步伐不断加快。2018年,中山市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增至456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60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9%,排珠三角第三。
如何唱好新时期发展的“创新戏”?在集中攻关中小微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同时,中山正在积极拥抱“大院大所”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推动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不断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级。
高企培育跑出新速度
“通宇通讯是全球首批成功商用5G天线滤波器一体化产品的公司。”通宇通讯研发总监赵伟介绍,天线产品是通宇通讯抢占行业发展先机的重要核心产品之一,近年来,为了在5G时代占领先机,通宇通讯围绕通信基站天线主业,聚焦天线滤波器一体化产品,投入了大量科研精力。从2015年起,通宇通讯便组建研发团队,引入5G技术研究人员,开始了5G天线产品研发的初期工作。
为了保证研发强度,通宇通讯建立了“研发投入保证金制度”,从每年营收中提前计提6%到8%投入天线产品研发。从2015年到2018年,通宇通讯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从5.58%大幅度提升到9.14%,投入金额从7000万提高到了1.15亿元。
然而,对于通宇通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资金只是推动创新研发工作的一方面,研发的动力还来源于重大创新平台提供的创新资源。
回看过去一年,中山市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在搭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呈现出不少亮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的“后劲”更加充足。
根据《2018年全省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检测预评估报告》,过去一年,中山市引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中山,与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方车辆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加快推进。2018年,中山市新增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0家,累计达325家,10家企业成功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累计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2家。
此外,过去一年,中山在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突破。
2018年,中山市加快打造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完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孵企业达1936家,当年毕业企业数量144家,数量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五。通过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等工作,广东药科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和广药大港大创新平台在中山市落户。积极组织开展重大学科技专项,共推荐18家企业申报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首批已立项1项。
科创合作走出新模式
不久前,通宇通讯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签署协议,就软件开发展开合作。作为中山市新一代通信网络核心企业、5G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通宇通讯的创始团队中很多成员原本就是科技人员出身,企业也早已建立自己的应用技术研究所,拥有着很强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但是企业依然重视向“外”寻求创新力升级。
通宇通讯研发总监赵伟表示,企业自建的应用技术研究院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产品线上,如开展产品研发、产品升级、技术预研等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但是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挖掘创新动力,远远不够。
这也透露了中山创新主体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虽然中山市在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也同时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根据中山市2018年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指标预评估结果,总体稳步提升的数据之下,部分指标细节的下滑,也指出了中山目前推动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
例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2018年,中山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减少了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也出现了相应下滑;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方面,去年,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1家,众创空间50家,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与众创空间23家,孵化器面积126.87万平方米,增速较慢;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去年,中山市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为5个,与前一年持平,等等。
根据今年印发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工作要点》要求,中山承担国家及省科技专项数将达20个,比去年增加2个;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在去年完成投资额同比下降超过50%的情况,今年设定的目标额比去年完成额提高了4.66亿元;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备案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地方财政设立创业引导基金的额度等指标,也对中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压力之下,中山正在奋起直追。
2018年,中山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在原有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1+4”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基础上,2018年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中山研究院、中山—复旦大学联合创新中心、北方车辆研究所智能移动机器人研究院、中山—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中心、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落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增至456家。2018年,中山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9%,排珠三角第三。
根据《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再次征求意见稿)》,中山市将加快建设高端科研机构,以高端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如提出加快推进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无人设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复旦联合创新中心、中山香港科大联合创新中心、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山)研究院(AMR)尽快落地挂牌;如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新型研发机构能力提升计划,到2022年,全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12家以上;如加快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中山科技大学建设,加快推进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推进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培育省特色学校和重点学科等。
既要补短板也要抢先机
纵观珠三角各城市可以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今年以来,珠三角各市均围绕这一目标分别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的系列新政策,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今年5月,佛山市以政府“一号文”的形式出台了《佛山市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成为佛山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佛山提出,将三龙湾打造成为对接广深港澳的门户枢纽、创新发展核心、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市建设标杆。
今年4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出台。东莞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在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大影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东莞连发11项创新驱动配套政策,全力构建多层次、功能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比之下,中山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今年7月,中山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中山下一步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会上印发的《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提出,要将中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要创新快人一步,必须首先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梳理过往数据可以发现,近10年来,中山、佛山、东莞三市在科技创新方面都下了工夫。中山市全社会R&D投入从2009年的28.44亿元大幅增长至2017年的79.17亿元。而同期的东莞,这组数字是从41.38亿增至188.14亿,佛山则是从63.68亿增至223.15亿元,增量均是百亿级别。相比之下,中山的投入力度仍不算高。
近年来,中山市也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自我加压。《中山市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山市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2.9%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以上。对比经济体量更大的佛山市、东莞市的同期规划,中山在规划目标上设定了同样的高标准。
为了补齐短板,追上差距,抢占先机,中山市在《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诸多具体目标。到2022年,中山将引进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的高端创新平台基本建成,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企业,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若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山翠亨科学城、三角科技园区建设全面推进,适宜创新创业的环境基本形成。到2035年,中山翠亨科学城全面建成,拥有完备的创新平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成为全球知名的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聚焦
实施“五大专项计划”
发力全过程全周期科创政策体系
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推动中山科技创新再进一步?
今年,中山市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印发了《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中山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山市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份政策文件的征求意见稿。
中山市科技局局长尹明表示,这3份政策文件,是中山市分别对应省相关政策文件制定的纲领性文件,为扎实推进新一轮改革,根据文件精神,中山市科技局将实施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计划、创新环境计划、创新人才计划、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等五大专项计划,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政策体系。
重点研发计划,将优化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攻关、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主动对接、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整合高端科研机构重点专项,探索实施“悬赏揭榜制”。
企业创新计划,将完善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调整高企补助方式,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对全市研发投入排名靠前的企业再给予直接奖补。
创新环境计划,将对引进高端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等专项进行优化整合,设立不少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在中山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支持港澳台及海外人才入驻留学人员创业园;激励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合同登记,按技术交易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发展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按促成技术交易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等。
创新人才计划,将加大创新人才扶持力度,对引进培养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资助,对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单位给予补助;给予在中山市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工作薪金所得税补贴,完善港澳和外籍人才的养老医疗保障。
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益项目、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力度,在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民生能力;在中山市优势产业及未来发展关键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及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
【记者】何伟楠 廖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