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两个城中村的乡村振兴启示录

南方+ 记者

每个月的30号左右,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东升村的童装企业,迎来了集体“出粮”的日子。这几天,村子里和周边的几个银行柜员机前,常常会排起长队。

在东升村的童服企业工作十多年的阿华,取到薪水后,会带上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步行十分钟,走到佛山城区人气颇旺的东方广场,逛一逛、玩一玩、吃上一顿饭。这是属于像阿华这样在东升村生活、工作的人独有的一种快乐。这是一种融入到佛山城市生活的幸福与快乐,也是阿华他们十多二十年的南下打工生活中,都不曾离开东升村、不曾离开禅城的重要原因。

在东升村这样的村庄里,童装小作坊林立,自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就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创富能力与吸纳就业的能力。

把视线拉向祖庙街道东南部的镇安村,来自四川的杨阿姨在村头巷子里开设了一间士多店,每天下午4点半,到村幼儿园接回孙子,之后在河涌边与邻居们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晚饭后,就到丰收涌跟大家一起跳广场舞……这是杨阿姨日常生活的快乐。来到佛山十多年时间,她对镇安村的感情已经堪比家乡。见证着村子河涌环境越来越好,管理越来越有秩序,她希望能够一直在这里生活下去。

镇安村是季华路、南海大道城市主干道的纵深腹地,让来者安、让居者乐,镇安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弹性空间和城中村发展的典型缩影。

改造后的佛山童服城成争创成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示范点。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起步

与城市发展同节拍的城中村

被佛平路、南海大道、汾江河包裹起来的东升村,每一年最热闹的时候,其实是七八月份的暑期。众多放暑假的“小候鸟”从五湖四海来到禅城,他们的父母在这里从事制衣行业多个年头,每年的暑假正是他们难得的相聚时光。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东升村的“村级夏令营”如期举行。传统剪纸体验、乐器体验、安全知识小课堂、传统功夫、龙舟文化体验、手工班等活动不一而足,社工们带着丰富的夏令营经验,为东升村的非户籍“小候鸟”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东升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小候鸟”们来到父母身边短暂团聚的7、8月份,“村级夏令营”活动已经持续做了四年,其中有的孩子甚至连续参加了四年。夏令营非常受欢迎,由村级统筹策划、联动社工和志愿者,通过辖区资源共享的方式,既为工人们解决了孩子暑假去哪儿的困惑,又有效促进了外来人口与本地村民的融合。东升村委会希望,在连续四年举办活动的基础上,村夏令营能够形成一定的标识,积累成为东升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一提到东升村,人们会立刻想到童服这个行业。东升村的发展与佛山童装行业的脉搏跳动几乎同频。在历史上,东升村曾经因为地势较高,岭南水系发达,有丰富的涌泥、大片的空地,香云纱晒莨行业非常发达。上世纪90年代,格沙工业区、永安工业区、东升二街工业区等一批厂房和店铺兴建起来。东升的另一条自然村鲤鱼沙村,在村村冒火、家家冒烟的年代,自然形成了鲤鱼沙综合市场、鲤鱼沙工业区等厂房商铺。

率先迈开步伐、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东升村最为外界所熟知的就是“格沙童服”这个响当当的品牌。尽管格沙只是村一级的工业园区,但佛山童装“青蛙王子”、“卡尔菲特”等知名童装的生产地址,都会出现“格沙”二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格沙首先成为佛山童装的重要生产基地,才带动起周边片区的人气与繁荣。

相比东升村早早起步,位于祖庙街道东南部镇安村,则是另一派景象。自宋代至明清时期,镇安一带坐拥水路交通时代佛山古镇水路货运“东大门”的天时地利,环绕村庄的丰收涌,曾经是米艇头商业墟市交易的活跃地标。从镇安一带前往佛山镇普君墟等墟市,均需从此进入。

如今,水路时代渔船晚泊之所,已经成为高楼环抱的城中村。村庄被丰收涌、镇安东涌、镇中西涌等环抱,历经工业化后黑臭杂乱的河涌环境焕然一新,通过控制污染源头、截污、活水、清淤、修复等多项措施,今天,站在岸边的香樟树下,沐浴在秋日的夕阳中,佛山古镇河涌之上米艇头舟楫往来的繁华,依稀浮现眼前。

流经镇安村的丰收涌整治后两岸环境舒适宜人。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在镇安村党委书记吴家驹的眼中,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发展起步并不算早,受到环市童服的辐射,村里发展起众多童服制衣印染等企业。而镇安村真正迎来的大发展,绝对算是“路通财通”的典型代表。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镇安村因为周边多条断头路,村里一度因为区位死角而成经济发展的“西伯利亚”,吴家驹透露,村里为了交通的便利,还曾向周边区域“买地开路口”。佛山城市大格局的变化,周边季华路、南海大道接连开通、同济路东延、禅南合作等等,让这个村的区位优势一下子凸显出来。

品牌商绿地落地禅城,选择的位置就是镇安村。当时采用的是区街联动、协议收储、现金补偿的合作开发模式,通过街道与村的合作,返还物业给街道。在这种改造形式中,村民是城市升级的主人,区、镇街、村委、村小组和村民在改造中的利益分成明确,村民的最终意见要全体村民大会等议程进行投票表决。在城中村的旧改中,区街村联动的模式,让村里以更高的规划视野、更高层次的招商资源,向市场打开投资大门。

坚守

留住人气,提升环境与服务

“格沙这个佛山童装的金字招牌,一定要保住。”在东升村村委书记黄东强的记忆中,东升格沙一带以前是农田。上世纪80年代,格沙工业区出现了佛山最大的童装厂,童服厂为佛山留下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正是这批人,此后三十年始终驻守在格沙这个片区,加上各地工人纷纷从全国各地涌入,产业不断延伸裂变,中小企业遍布,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些企业仍旧牢牢扎根在格沙。

一位童装老板告诉记者:“当时先是由村级工业园生发出来的童装行业,然后是发展出镇级的工业区,环市童服的产业聚集效应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我们从东北来到广东,选择在佛山发展,算是这里比较早的一批开拓者了,是看着格沙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对格沙很有感情、很亲切。”

格沙工业区背靠南海大道、紧邻地铁口,又有着紧邻千灯湖片区的资源优势,距离南海大道更是近在咫尺,它不仅仅是东升祖庙街道东部一隅,更是从南海千灯湖向西仅仅几公里的辐射区域,可以说是禅南合作、广佛同城的腹地,坐拥禅城、南海桂城两地优质成熟的生活服务资源。

 “外销内销两手抓,几乎没有担心过产品的滞销问题。”上述童服企业老板回忆说。不过,历经市场的大浪淘沙,部分企业逐步完成了生产线内迁。

时间回眸至六年前,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格沙重新改造提升成为“佛山童服城”的项目正式启动,格沙工业区改造,成为当时颇具标志性意义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项目,涉及东升村属下四个经济社约22万平方米的物业。至此,格沙童装这个产业地标以新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另一方面,在童服产业不断集聚过程中,城中村制造企业与周边商圈的互动关系,也成为东升村留住人气的重要原因。只要步行走上十分钟以内,东方广场商圈浓浓的商业氛围就会扑面而来。同时,改造后的佛山童服城,也为周边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所。

改造升级后焕然一新的佛山童服城提供更好的平台载体让离开禅城的童服企业回流。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而在镇安村,有数百户村民都已经搬进来旧改项目建设的新楼盘。但是,从新楼盘新居所向外望去,旧村的面貌总是会第一时间进入视线。

记者从丰收涌随意走进镇安村的一个巷子,狭窄的巷子里静谧而安逸,巷子尽头,开士多店和手机店老板都已经不是本地村民。他们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在镇安村都有是十多年时间,“以前做过车工位,后来自己的孩子都结婚生子,童装产业也逐渐从村里转移出去。”

在专业镇经济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受环市童服产业的辐射,镇安村此前也同样活跃着大量的童服分包作坊。但近年来,在城市产业升级的步伐中,这些作坊大都已经迁出。而城中村“铁打的营盘”里,当时的很多外来人却坚持留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镇安村兴建厂房时,还引进了星星冷柜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星星冷柜扎根镇安村的发展,历经二十多年,在星星冷柜工场部分搬到三水之前,星星冷柜的货车曾经在季华路上绵延一公里。2013年前后,超过100万平方体量的星星广场在这里正式启动建设。按照协议,村民们获得星星广场700多套住宅物业。

村民“上楼”的同时,旧村里的人气却一直很旺。谈及对镇安的感情,士多店老板娘杨女士这样告诉记者,从镇安村去往季华路、南海大道都非常方便,最主要的是,在佛山打拼了这么多年,其实都没有离开这条村,对这里的感情很深。如今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孙子在幼儿园读书,下一步,一家人还会在这里坚守。

不论是本地村民,还是杨女士这样常住在村里的居民,对于村里面貌和环境的变化会异口同声给与称赞。丰收涌、镇中西涌等首先进行了河涌清淤、沿岸景观提升,居民们感受到从外围河涌环境的变化到村内环境整治的变化,现在,镇安村南北两条河涌的环境宜人。村里还克服早期村民自建房距离河涌太近等问题,或以架设明管等方式在内河涌沿线进行雨污分流微改造。

挑战

公共服务能力面临新挑战

早上7点半,东升村里的交通和早餐档都迎来最繁忙的时候,这个活跃着约一两万外来常住人口的村子里,有东升小学和江州小学两所小学。“其实村里是比较早意识到要留住人气的。不少企业最头疼的,是有订单却招不到工人。”东升村委会副书记余德彪告诉记者。

保守估计,目前东升村一带仍有个体户100多家,企业400多家,其中大部分都是童服企业。在越来越灵活的行业用工形势下,行业外包生产的形式越来越普遍,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最为急迫。

“对于城中村来说,如何尽快地真正地融入城市,是一个大问题。”在余德彪看来,小朋友在参与村里的夏令营活动、接受暑期教育之外,这让大量的常住人口感受到,东升是可以安心工作生活的地方。

在村集体经济要保持稳步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对产业升级进行引导,需要系统思考。余德彪感慨,无限接近城市的背后,作为一个城中村,村里在村容村貌管理、公共服务、卫生环境、公共配套方面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东升村有着典型的城市区域工业集聚型城中村的特征。早期,近郊乡村凭借低廉充裕的土地资源,自行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制造业工厂进驻,村集体进行厂房建造,村民积极建自住房,“出租经济”的兴起让村里的聚落空间和业态,逐渐演化为“生活居住+工业生产”的功能结构。

同样是外来人口众多,上午十点多,镇安小学与镇安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开始在操场活动,孩子们的笑声嬉戏声不断传来。“城中村周边的高楼大厦建立起来之后,与村里的景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村里对于周边楼盘教育、生活配套的压力也陡然增加。但是我们知道,只能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可走。”镇安村委书记吴家驹感慨。

他告诉记者,当时村里办学校主要是服务村民和村里的外来常住人口。在周边楼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其实村里的教育配套压力是空前的。粗略计算下来,东海银湾2000多户居民、九鼎国际1000户、星星广场3000多户……在城市化快速向前、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中村对周边教育等公共配套的承接能力首当其冲。

除了教育问题,村里的供水、供电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包括地下排水管道的承载力都在告急。“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营,交通拥堵引发的村容村貌的管理压力、消防隐患等等,这些,对于城中村来说,都是一连串需要继续破解的问题。”他坦言。

近年来,镇安村委会成为开发商频频前来登门拜访的对象。尽管市场的改造意愿非常强烈,但是村里却对实际的开发保持谨慎态度。对开发商来说,村里是土地资源方。“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大格局,我们更倾向于与区镇联动的方式。”村干部说。

【记者】阎锋

【摄影】戴嘉信

编辑 朱苏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