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厂区,三个圆柱形烟囱一样的物体伫立于行政办公大楼东北角。绿树掩映下,它们大约有两三层楼高,四周开着圆形和方形窗口,形状稍显怪异,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灰色水泥身体上爬满青苔。三位老工人罗东元、唐小龙、梁自兴围站旁边会心一笑:“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期由村民建起的土高炉,以烧柴为动力。”三个土高炉当时准备进行土法炼钢,不过并未正式使用,而这正是韶钢的前身。
中国钢铁行业诞生于积贫积弱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将钢铁生产作为国家走出困境的指向标。韶钢作为广东省重要钢铁企业,从1966年建厂到现在,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韶钢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奋斗,持续为国家建设输送钢材,谱写了一曲钢铁工人之歌。
记者走访韶钢,听老工人们讲述他们炼钢的故事。
△罗东元(中)、唐小龙(右)和梁自兴(左)在土高炉前回忆当年工作情形,他们为韶钢贡献了一辈子 兰兵/摄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高炉原貌 兰兵/翻拍
上世纪七十年代
运输司机梁自兴:“驾驶进口汽车运输物料”
梁自兴1970年进入韶钢,此前他在老家阳江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韶钢初建不久,需要大量人员参与建设,于是面向工农兵进行招工。”梁自兴告诉记者,“我被选中了。”
1969年,梁自兴所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正经历一场大的变动。当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农村信用社是否由贫下中农管理好》,明确把信用社从人民银行改交给贫下中农组织(公社或大队)管理,同时信用社成员由脱产改为不脱产,走“亦工亦农”道路。在此理念指导下,不少地方信用社干部大换班,出现大批下放回家、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当时,梁自兴所在大队准备推荐一个人前往韶钢,20岁的他被选中了。“去韶钢当工人,社会地位高,比在农村好多了。”于是经由大队推荐,梁自兴顺利地进入韶钢工作,没有经过考试等程序。
“刚进韶钢,我在炼钢车间干活,岗位叫炉下排渣工。上面电炉炼钢产生的固体废渣要排出来,下面斗车接住废渣。斗车没接住或溅出的废渣,需要我们清理走。”梁自兴说,废渣温度极高,由上往下掉,即便戴着草帽,要是不小心被废渣砸到,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要揪准时机,在不排渣的空档期间用耙子或铲子扒走废渣,工作节奏非常快,而且非常耗费体力。”
炉下排渣工的工作难度超出梁自兴的想象,但他还是干了一年。一年后,韶钢内部招聘司机,梁自兴报名成为运输车间的货车司机。此后,他开始驾车在厂内外运输钢材、原材料等。“出差有时一个月,有时一个礼拜。最常去的是湖南衡南、衡东和广东乐昌一带,因为那里有萤石矿场。”萤石是炼钢的辅助材料之一。韶钢派梁自兴去矿区拉矿,然后运到火车站,火车站再将原料运回韶钢。此外,梁自兴还到湛江运输耐火材料,到江西运输合金钢原料。“运输的全部是炼钢的原料或者辅助材料。”
当时,梁自兴驾驶的车辆是五十铃——进口自日本的重型卡车。实际上五十铃很早进入中国,1969年日本五十铃向中国一次性出口了2100台重卡,1972年五十铃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认定为中日友好企业。韶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分两批购买了6辆五十铃卡车,梁自兴是厂里首批驾驶五十铃卡车的司机之一。苏联产的吉斯卡车也是梁自兴的“座驾”之一。吉斯汽车是著名的汽车品牌,我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的原型汽车即是吉斯汽车。吉斯115轿车则是斯大林送给毛泽东主席的专车。“这些车在当时看来非常漂亮,性能好,能开上这样的车都是技术好,能信得过,工作能力强的人。”梁自兴觉得,驾驶厂里配备的好车出差是一种荣誉,也是领导对自己能力的肯定。那些年,他和搭档开着这样的进口车在湘粤之间来回跑了不知多少回。1982年,梁自兴被评为韶关先进(生产)工作者。
后来,梁自兴驾驶了各种车,运输的不再是物料,而是韶钢厂区里的人。当时,韶钢厂区比较大,除了生产车间外,还有学校、宿舍、商场、影院、广播台等,生活工作学习的各类设施齐全。梁自兴驾驶客车接送韶钢工人上下班、接送外来参观学习的客人,以及接送韶关钢铁厂职工大学的学员。这是他最后为韶钢服务的时期了。
自1972年开始运输材料,到2010年退休,梁自兴干了38年运输,一辈子都贡献给了韶钢,是韶钢真正的老司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
炼钢工人唐小龙:“戴藤帽千度铁水前炼钢”
唐小龙是湖南衡阳人,1986年进入韶钢,彼时他是农转非人口(上世纪八十年代户籍制度),也是“钢二代”。“我父亲是第一代韶钢人。1966年韶钢建厂的时候,父亲从广州军区后勤部门转入韶钢,从事的是原材料采购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唐小龙的父亲是韶钢的“开荒牛”。后来,唐小龙和两个妹妹办理了一系列手续,经过严格审批进入韶钢,从农民变为工人。“我们一家人都成为了韶钢人。”唐小龙说。
进入韶钢并不简单。“钢铁厂招工,我们进去要考试,水平跟当时初中考试差不多,竞争上岗。”唐小龙考试的科目包括语文和数学以及一个包含物理化学在内的综合科。“参加考试的有200多人,但只招40个。20个转炉工和20个炼钢工。”唐小龙当时报考了炼钢工,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一名电弧炉炼钢工人。
受限于时代条件,当时炼钢车间工作环境不太好。“眼前一米远流动的就是上千摄氏度的钢水。我们穿着工作服干活,经常热得汗流浃背。”唐小龙说,他们每天8小时都待在高温区域作业。
钢铁工人佩戴护目镜和安全帽。“人民币第三套五元纸币、第四套五十元纸币上那个额头上戴着眼镜的,就是我们钢铁工人的样子。”当年的安全帽与现在的不同,当时还部分保留着藤条编制的藤帽。“藤帽结实,而且透风,佩戴起来凉爽。”唐小龙说,这比起父亲当年的宽边草帽要好上很多。没过多久,藤帽逐渐被单一的白色塑胶安全帽取代。“后来帽子的颜色也逐渐多了起来。”随着年代变迁,钢铁工人帽子也在不断进化。
“我扛着吹氧管,给废钢铁料吹氧助熔。”唐小龙介绍自己当时的工作,钢铁厂里已经普遍采用半机械化,很多工序和设备都由机器完成,但吹氧这一道工序还是需要人工来完成。“电弧炉炼钢中废钢铁料需要吹氧助熔,使氧气和其中的碳反应升温,经过熔化期、氧化期、还原期,精心炼出每炉钢。”唐小龙解释道,过程中他需要把氧气管道扛在肩膀上,然后对着一米开外的炉口来回摆动,炉内化学反应所溅出的火花常常会把胸前加厚的工作服烧出密密麻麻的小窟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开放促使韶钢生产紧跟市场环境前进。1998年,唐小龙参加了名为“奋战四季度确保三十万”的劳动竞赛,这项竞赛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韶钢钢产量突破30万吨的任务。竞赛中,唐小龙获得了第一名。除了获颁证书外,他还获得了一台VCD播放器,“当时价值500元”。后来,韶钢的钢产量不断提升,从30万吨突破到50万吨,再到70万吨。
越来越高的产量指标让唐小龙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收入也越来越高。唐小龙回忆,1987年左右,他的月工资是32元,再加上最高级别奖金8元,就是他一个月的全部收入。“1997年,我被评为韶关市劳动模范时,光津贴每月就有100元。”
唐小龙炼制的钢材主要包括船板钢、桥梁钢以及螺纹钢等,普遍用于建筑和造船等行业。在那样的年代,从民用建筑到国家大型工程,原料中的钢材都曾经过唐小龙和他的班组工人之手的炼制,广东省内甚至省外很多地方建设,都有唐小龙这些韶钢人的贡献。
从1986年进入韶钢,1995年成为班组长,直至2015年企业内退还是班组长,唐小龙说他一辈子都是一线钢铁工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前十年
全国劳模罗东元:“韶钢产的中板就是印钞机”
罗东元是韶钢知名度非常高的知识型工人。他自学成才,两获全国劳模称号,技术创新百余项,独立设计了韶钢的铁路运输自动控制系统,被媒体誉为“北有许振超,南有罗东元”,成为杰出工人代表。
1975年,下乡的知识青年罗东元通过招工成为韶钢工人,一开始做电工,然后进入韶钢运输部门从事铁路运输自动控制系统建设和研究。在罗东元的技术攻关下,韶钢厂内的铁路运输系统高效地运转着,他的技术创新一度引起了铁道部和其他大型冶金企业的关注。1994年,原定在武钢举行的全国冶金重点企业运输科技工作会议改在韶钢举行,有专家直言是冲罗东元来的。
当时冶金巨头如首钢、武钢、鞍钢、包钢、攀钢的代表来到韶钢,现场考察罗东元设计运行的铁路运输自动控制系统,轨道上机车灵活自如地运行,一边的信号指示设施规律地闪烁,完全体现了工矿企业内铁路自动化控制的新要求,走在了当时国内冶金行业的前头。现场的专家对这个自学成才的工人设计的系统倍感震惊,纷纷表示要借鉴学习。韶钢罗东元名声远扬。
虽然当时韶钢的铁路运输自动控制系统很先进,但整个钢铁行业效益却不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43块2毛9分的月工资我拿了8年,50块至60块的月工资我拿了3年。效益不好,工资长时间不提高,当时整个厂里一潭死水,缺少活力。”罗东元印象深刻地对记者说,“当时韶钢的机器设备已经老旧,产出的钢铁质量和数量都不高,韶钢亏损现象时有发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韶钢下定决心改变。“不改变,就是等死,改变就是找死,但有成功的可能。”罗东元这样评价当时韶钢面临的危机。1996年12月,韶钢投资12多亿元进行三大重点技术改造工程:中板改造、小型连轧机易地改造和1号高炉易地改造。这三大工程的相继竣工投产,对韶钢技术装备上档次、产品质量上档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韶钢迸发出了新的活力,拥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三大工程改造后,韶钢逐步走出亏损状态,攀上高峰。尤其是产品中的中板,由于当时国内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旺盛,中板的应用广泛,市场利润高。“2005年前后,韶钢出产的中板非常赚钱,可以叫做印钞机。”罗东元说,中板带动了韶钢向上发展,当时浙江沿海很多船坞要造船,甚至造一些万吨级远洋货船,其中很多钢板都来自韶钢。“韶钢产的钢板,只要有,全部都卖得出去。”在效益带动下,工人工资快速提高。作为韶钢的首席技术专家,罗东元2002年拿的月工资是3000多元,2003年迈上一个大台阶,月工资拿到了8000元。与此同时,韶钢开始给工人发放年终奖。
2007年,罗东元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罗东元在发言中介绍了韶钢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得到了李长春的特别称赞。李长春要求全国学习韶钢经验和劳模罗东元。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
重组转型升级为港珠澳大桥打造“钢筋铁骨”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在经济环境不景气之下,韶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亏损现象。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韶钢的发展面临极大危机。2011年8月,宝钢和广东省国资委签订股权划转协议,韶钢在分离社会的基础上由宝钢集团直接持股51%。2012年4月,宝钢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16年底宝钢、武钢联合重组,韶钢成为宝武集团子公司。
在与国内冶金企业重组后,韶钢转型升级,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建特钢生产线,效益的大幅度提升,2017年效益达到了25.4亿元,同比增利25.05亿元;2018年达到了35.2亿元,同比增利9.8%,均创造了韶钢的历史新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离不开韶钢的产品。“港珠澳大桥上所使用的钢箱梁、桥墩所用的环氧涂层螺纹钢母材全部由韶钢供应,70%的螺纹钢、盘螺、高线和部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桥梁钢结构用板也由韶钢供应。”韶钢营销中心营销管理部总经理陈智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据韶钢统计,从2012年起开始为港珠澳大桥供货,到2016年年底,由韶钢自主研发生产供应的17.86万吨建筑钢材全部成功应用到大桥建设上。可以说“韶钢制造”打造了港珠澳大桥的“钢筋铁骨”。
记忆馆
●韶钢前身是原广州市夏茅钢铁厂拆迁后在1961年停建的原韶关钢铁公司旧址上重建的一座钢铁厂,筹建始于1950年代的大炼钢铁时期。
●1965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谈到要抓紧“小三线”建设时,向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问起韶钢的建设情况。以此为契机,韶钢抓紧建设。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面临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提出按照我国区域划分三线,开展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重点的大规模基本建设运动。韶关被划为“小三线”。一大批重工业在韶关扎根,韶钢是其中之一。
●1966年8月炼出第一炉钢水,这标志着韶钢正式诞生。至1980年,韶钢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生产效益低下。改革开放后,韶钢生产经营重上正轨。
●1994年,韶钢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之一。
●1997年4月,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进入新世纪,韶钢发展受市场环境等影响,几度重组,最终并入宝武集团。
作者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兰兵 通讯员关少平
编辑 ▏蔡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