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大良河最美的样子,就是桨声灯影|河湖讲述者·佛山作家专场⑥

佛山河长
+ 订阅

■编者按

“佛山水·佛山情——河湖讲述者创作计划”(以下简称“河湖讲述者”),是由南方日报与佛山市河长办共同发起的公益写作项目。为了更好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该计划,经友好协商,“河湖讲述者”携手佛山市作家协会、佛山诗社一同发起征稿,与佛山作家、诗人们一起,共同书写佛山水、抒发佛山情。

征稿启事发出后,反响热烈,来稿踊跃。为此,“河湖讲述者”特设佛山作家专场,选登优秀作品。第六期选用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佛山市作协和佛山诗社理事王崇山的的文章,以飨读者。


桨声灯影大良河

文|王崇山

桨声灯影大良河,是我对未来大良河改造后的想象。

大良河的过去,是繁忙的“第一码头”。

大良河全长约6公里,是顺德大良城区5条主干河涌之一,流经新滘、金榜、南华、五坊等村居。旧时的大良河,宽度20余米,除河床变高外,如今的大良河仍保持着历史原貌。按当时习俗,青壮年人都在大良河的渔船上捕鱼,老人和小孩则在岸上的茅草房里过安逸的日子,在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大良河承担着顺德区域的水路运输功能。

每天凌晨5时,坐落在凤城酒店前的“第一码头”开始人头攒动,来自广州的鱼贩早早地在码头上,等候收购当地渔民们的水产。而顺德人去广州,往往会到码头坐船。大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而过,与北江支流桂畔海和西江支流德胜河相通,形成长约15公里的环镇水道。大良河除了是当时的运输重道外,更是大良人生活的重地,当时的大良河还是水清鱼肥。

风景优美的大良河。受访者供图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顺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使周边房子和厂房增多,加上旧截污系统不完善,出现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入河的情况,大良河由清流渐变为浊水,昔日水清景美的情景已日渐消失,大良河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一遇大雨、河水暴涨时,各种垃圾浮在河面上,住在大良河四周的居民,连家里都能闻到难闻的臭味。

如果不是水体受到污染,大良河两岸的风景还是很美的。顺德的许多摄影家都会把大良河作为拍摄地。其中,我认识的有个网名叫“梅山飞哥”的顺德摄影家,他每年都会在新年初拍下大良河的美景,已坚持很多年了。

如今,在鉴海路这一带,大良政府已建起了美仑美奂的河滨公园,并配备了很多体育设施、石桌石凳,每到晨起或黄昏、休息日或节假日,有下象棋的,有打牌的,有跳广场舞、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而上百年、如巨型伞盖的榕树洒下一大片清凉;三角梅摇曳在河两岸,还有初春的木棉、夏至的火凤凰、温暖了多少热爱生命的人们!

为改善顺德大良等中心城区水环境质量,恢复河涌原生态,顺德区委区政府重点投入资金开展桂畔海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大良河也将因此受益。

我觉得,大良河还可以变得更美,就像是顺峰山公园的“顺德光影文化展”一样,大良河两岸也可以装上许多LED灯,灯光如同星光,倒映在河面上,熠熠生辉,那感觉,就如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样: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原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秾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必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佛山市作协和佛山诗社理事,顺德作协理事和顺德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原名王勇)


征稿提示

“佛山水佛山情——河湖讲述者创作计划”,是佛山“水义工”三大公益项目之一,由佛山“水义工”行动队伍成员刘望天担任项目执行人,旨在以“人”为讲述主体、以“情”为创作主线,选取佛山市众多富有代表性的河流湖泊,进行“一人一河(湖)一故事”的主题创作。如果你也想加入创作队伍,欢迎扫码了解更多信息:

【记者】罗琼

编辑 陈禧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