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科幻作品以广东一个小镇为原型,他从家乡获取灵感

南方探针
+ 订阅

9月14日,《荒潮》再版发行。故事发生的地点“硅屿”,便是以汕头曾经的电子垃圾之都贵屿为原型。书中写道,在这座岛上,有一台用途不明的危险义体,牵扯出一个女孩大脑的疯狂异变,岛上的一切都指向一场尘封60年的禁忌实验——“荒潮”计划。

2013年出版的《荒潮》(英文名“waste tide”),曾被刘慈欣高度评价,如今已经拿下英国电视剧版权,并有多个语言版本,包括西班牙语、德语等版本在各国发行。但是,该书作者,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科幻作家陈楸帆仍然希望这部长篇小说写得更好。

6年后,他对文中98处地方进行修改,借着当前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再版的意义在于希望通过科幻作品影响读者,让更多人关注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

在陈楸帆看来,书名“荒潮”的“潮”,在文中既代表了海水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也代表了根植的独特文化“潮汕”。无疑,家乡给了这位科幻作家以灵感。

“科幻作品能够看到很多人性的问题,看到科技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陈楸帆说。

谈新书

超越“当下”的局限,融入“未来”的想象

陈楸帆从小酷爱读科普读本。16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科幻作品《诱饵》,并获少年凡尔纳奖一等奖。从此,他对科幻写作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

2000年,陈楸帆考取北大中文系,开始了一段背井离乡,在北方闯荡的时光。毕业后,陈楸帆在科技行业和网络行业的企业工作,让他对科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机缘巧合之下,他于2011年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汕头。那一次回乡,他第一次知道全球电子拆解产业镇原来在贵屿,随着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他决心写一部涉及“电子垃圾”的科幻小说。

之所以选择科幻小说作为写作体裁,陈楸帆认为,科幻小说具备着别处无从寻觅的隐喻作用,可以超越“当下”的局限,将一些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文化的文学象征融入对于“未来”的想象里。

“在科幻体裁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可以被普遍化至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希望通过此书来唤醒大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陈楸帆说。

自2011年出版至今,书中描述的很多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中国政府禁止了24种垃圾进口,其中就包括电子垃圾。贵屿近年来大力发展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当地人民感受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好了”。

今年,多个城市陆续推出最严“垃圾分类”的政策。陈楸帆敏锐抓住了社会的热点,再版后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荒潮》,陈楸帆希望大家能有新的阅读体验。

谈创作

“人机交互式写作”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流浪地球》的红火让2019年被誉为中国科幻元年,也让科幻电影一时间红火起来。

在陈楸帆看来,《流浪地球》给了整个行业和市场以“信心”。“ 从制作上、故事上,它都是向好莱坞对标看齐的一个作品,而且这部电影也融入了中国人比较关注的情感和家庭元素。这意味着中国也是有能力制作出与好莱坞相媲美的科幻商业大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不可能光靠一部《流浪地球》去撑起一个行业,需要系统性地构筑整个完整产业链条。”陈楸帆说。

“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是不同的媒介形态。许多科幻电影来源于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为科幻电影提供好的文本基础。”陈楸帆也会继续在科幻小说创作上寻求更多突破。

今年年初,陈楸帆作品《人生算法》第一次采用了“人机交互式写作”。谈起这段写作经历,他用“有趣”来形容。

事情应该追溯到2017年底,陈楸帆找到原来谷歌的同事,提出是否能够设计AI写作机器人。“主要是沿用深度学习的算法建立一个模型,训练它模仿我的写作风格,通过学习后,可以自动生成语句,我再从它写的语句里挑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再构建语境和故事。”陈楸帆说。

陈楸帆认为AI辅助写作会慢慢普及,但是这个工具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一些报告、文书之类的采写,可能大部分可以由AI代劳,但就文学创作来讲, AI写作还是比较难。毕竟它难以模仿到人类的情感模式。”

陈楸帆也在尝试“跨界”。他今年跟一位西班牙插画师合作了一本书,叫《情感谬误》。“这个作品是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个项目,主要探讨未来AI对人类的情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对话】

科幻作品需要触碰到普通人内心情感

南方+:您觉得优秀的科幻作品是什么样的?

陈楸帆:我认为好的科幻作品需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优秀的科幻作品都是在“提问”,包括对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的提问等,这些问题都会被读者带到自己的生活里,从科幻到现实,持续地产生作用。

其次,优秀的科幻作品应带给人们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也就是,营造惊异感。与日常生活经验不一样的,通过阅读作品,给读者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审美,让读者用新的角度去思考生活。

第三,优秀的科幻作品能在情感上跟人产生共鸣,无论是关于外太空的故事,还是关于未来的,抑或是平行宇宙的故事,这些故事始终会有一个可以触碰到普通人内心情感的点。并由这个点扩散,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的作品也在不断改进中,例如这次新书就修改了女主角的结尾,给了她一个恢复健康的希望,也是为了让读者有更光明的感觉。

南方+:现在是一个新流量时代,您如何看待这个时代对中国科幻的影响?这对于中国的科幻作家们来说,又是怎样的一个挑战呢?

陈楸帆:我觉得流量时代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面是马太效应。大众关注的和注意力集中的绝大部分流量,聚拢在明星娱乐这个领域的;另外一面,对于中国科幻来说,确实是需要借助流量时代出圈,打破次元壁,让更多原来不看科幻,甚至不关注科幻的人,开始对科幻产生兴趣。这意味着,需要作者去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圈。

其实很多中国作家,不善于去对外发声,不善于经营形象IP。在流量时代,非常吃亏。流量时代对传统作家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也不得不去面对。

【记者】沈丛升 实习生 蔡彦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李珩丹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