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历程与进程
自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后发云浮跨越赶超的基石,云浮市先后成为国家首批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2019年“雪亮工程”重点支持城市、广东省首批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首批社会创新实践基地、首批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项目地、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创新联络点、首个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区, “活力民主,阳光村务”工程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获第二届“广东治理创新奖”,“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创新项目获广东省第一名,“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四共”理念方式受到时任省委书记汪洋、胡春华同志的肯定,现任省委书记李希同志2018年4月云浮调研时要求持续深化提升。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去年9月,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美丽云浮、共同缔造”,构建“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省前列,建设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地区之一。今年,市委进一步提出争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围绕这一系列递进目标的扎实落地、点面推动,全市以打造省、市两级15个新时代“枫桥经验”试点镇(街)、14个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省前列实践创新项目为载体驱动,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开展了系列实践创新,受到省委政法委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支持,在今年9月再次向云浮市倾斜下达了第二批全省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
承接历年治理底气,去年以来的“枫桥经验”试点和实践创新项目又再取得一系列治理新做法新经验。省级示范点车岗镇运用安全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群众参与等17种数据开展了数据治理实践创新,推动以“安全、卫生、守规矩”为内涵支撑打造“在家不生事,在外不犯事”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人人向上,人人尽责”。在市级各个试点,形成了市公安局“‘民警+驻所社工+N’的网格化戒毒禁毒管理模式”、市检察院“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改革打造有‘温度’的司法”、市司法局“创建一批富有法治内涵,具有云浮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2020年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云城街“一三三”工作法、河口街“党建+群防群治+乡村治理”、六都镇“人防+技防,全方位排隐患、解纠纷、化矛盾”、石城镇“落实‘三个三’做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附城街道“构建职工维权多元化解平台”、苹塘镇做强“驻点直联+”、围底镇强化党建引领,打造特色“枫桥经验”、罗平镇干部党员“扛大旗”,创新矛盾“六级化解”程序、簕竹镇“‘党建’引领、‘三共’同步、‘三治’融合,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六祖镇“坚持‘党建’引领、‘五共’缔造、‘五治’融合、‘五联’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桂圩镇探索“12345”基层治理模式、建城镇“党建+产业(合作社)+平安创建”、河口镇多元互补联动综合治理等取得阶段成效,今年以来,全市镇(街)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7%。
云浮市公安局:
“警社联动,共治、共筑禁吸戒梦想”
▲市戒毒所民警、社工对戒毒学员进行心理辅导
“警社联动,共治、共筑禁吸戒梦想”项目在全市戒毒所设立戒毒社工站,通过“民警+驻所社工+N”,专业社工长期驻所开展多元化专业服务管理模式,推进戒毒康复社会化。其中,市戒毒所驻所社工2人、郁南戒毒所驻所社工1人、罗定戒毒所驻所社工1人,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0万元支持社工服务开展。驻所社工与管教联动,主要对戒毒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团体活动、康乐活动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如在家属接见日共同设立咨询点,疏导家属情绪,并反馈学员在所内的情况和心声,调节双方关系。搭建戒毒学员与家属、戒毒所的沟通桥梁。又如驻所社工与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社工无缝对接,让出所人员顺利、平稳过渡到社区继续康复,保证了效果延续。全市已有967人次接受在所社工心理辅导1182节次,复吸返所率明显降低,其中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返所率从2014年的85%下降到现在的31%。
▲市戒毒所民警开展戒毒人员集体教育谈话
云浮市法院:
打造“有温度”的司法
▲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巡回审判
去年以来,新兴县人民法院全面铺开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截至今年8月共审结家事案件334件(不含派出法庭),其中调解、撤诉结案237件,调解撤诉率达70.96%,远高于全国家事案件50%左右的调解撤诉率,家庭成员的对抗指数以及家事案件风险系数均得到有效降低,更好地推动了和谐家庭建设。一是专业改革,提升家事审判质效。建立由专业、专长人员组成“法官+助理+书记员”家事审判团队。全面贯彻不公开审理原则,对坚持要求公开审理的由法官或合议庭视情况决定。对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权的离婚案件试行离婚辅导制度,进行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努力将父母离婚对子女的伤害降至最低等。推行“离婚证明书”制度。取代传统的“离婚裁判文书+生效证明”模式,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实行根据审判进度适时强制申报财产制度,力求提高司法效率,又不扩大激化矛盾。二是注重调解,构建家事纠纷“柔性”化解机制。建立“三调心理干预”机制。“一调”评估案件风险系数,分析争议焦点。“二调”把握当事人心理变化,以电话沟通、“面对面”或“背靠背”等不同方式继续调解。“三调”在开庭或庭后继续释法开导、心理干预,化解当事人心结,把矛盾和案件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三是人性关怀,体现家事审判应有温度。开设“家事直通车”,对于有调解意愿的案件当事人,立即通知法官开展调解。与民政部门建立案后帮扶长效机制。立足综治平安网格,加强家事法律宣传力度,实现辖区家事普法全覆盖。
▲家事调解室调解
云浮市检察院:
多元化解社会矛盾 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12309检察服务中心实体大厅
市检察机关不断优化接访环境,多措并举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一是畅通信访渠道,打造便民服务窗口。全市检察机关以统一标准建设12309检察服务中心,配套了接待室、律师工作室、远程视频接待室、听证室、心理疏导室等相关接待场所。通过12309中国检察网、12309检察服务热线、12309手机客户端、12309微信公众号等4种渠道,为群众提供检察服务、法律咨询、案件信息公开等一站式服务,对群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去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受理群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507件,办结431件,接待来访群众502批次。二是开展司法救助,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对因遭受不法侵害造成损失却得不到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庭,积极协调扶贫办、教育、司法等部门多元帮扶救助,对属于建档立卡贫困当事人优先从快办理。去年以来,全市办理国家司法救助46件73人,发放救助金73.55万元,其中贫困户12户。三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一些重大疑难、社会影响较大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召开公开答复会、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政协、村委、居委等第三方参与,听取各方意见。去年以来,共召开公开答复会16次,律师提供法律咨询、见证认罪认罚209件。
▲在罗定市罗镜镇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
云浮市司法局:
筑起覆盖全市的四级法治文化阵地
▲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近年来,云浮市司法局通过建设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通过漫画、典故、格言、游戏等题材丰富、生动易懂的形式,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云浮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被评为“广东省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广东省十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全市有4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获评“广东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称号。一是特色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广场、长廊,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增强法治意识。至2018年底,市、县两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全部建成,一批镇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法治文化广场同步建成,今年底将建成30个村级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示范点。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让法治意识伴随青春成长。云浮技师学院内2500多平方米,集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云浮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室内设有宪法宣传、国家安全、交通安全、防毒品等教育展区和法治游戏等现代科技设施,室外建有法治主题的卡通、石刻、典故等景观和青少年法治教育之窗,累计组织11000多名学生到基础进行了教育实践。三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延伸普法教育宣传触角。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共1034个,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资源依托语音、网络、实体三大平台,共提供服务17027件,其中出具专业法律意见338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1510人次,参与人民调解127宗,举办法制讲座(宣传)4487场次,提供法律援助34件,其他法律服务531件。
▲位于南山森林公园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
9月23日《云浮日报》
专版报道
▼▼▼
云浮融媒中心
记者:周洲
通讯员:朱清华
编辑:黎雅欣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