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台,新发展!东莞滨海湾新区迎来高光时刻

广州日报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南海之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紧邻前海、面对南沙,东莞最后可成片开发建设的“黄金宝地”——滨海湾新区也正迎来高光时刻。  

滨海湾新区,伶仃洋畔的这片热土,肩负重任,是东莞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门户”;滨海湾新区,时代的宠儿,东莞的期盼,这是引领东莞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特色平台。  

8月下旬,广东唯一一个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为主题的实验区花落东莞,东莞为全国制造业改革探路。改革创新实验区影响深远,激荡着东莞人改革的雄心,滨海湾新区理所当然又成为改革排头兵。  

而就在日前,东莞市公布了《新建铁路深圳至茂名铁路深圳至江门段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深茂铁路将设滨海湾站,这是滨海湾未来的交通超级枢纽,滨海湾作为东莞三大都市中心的作用将进一步突显。  

梦想是伟大事业的开端,滨海湾蓝图已经绘就;南海的浪涌动波涛,风起滨海湾,东莞再出发!  

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明确,“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短短的一段文字,带着无穷的力量,滨海湾自此闻名世界。  

滨海湾新区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此前早已被省政府赋予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创新平台等重要发展定位。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曾多次表示,东莞将积极推动滨海湾新区成为国家级发展平台,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全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而新时代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东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这是滨海湾新区未来的定位,滨海湾的梦想壮阔无比。  

今年5月26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新区发展总规》”)。6月2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新区发展总规》。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的首个省级新区的发展规划,是指导东莞滨海湾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新区发展总规》的落定标志着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为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新引擎奠定了良好的规划基础,为这座未来之城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东莞面向未来的新平台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东莞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整合本地土地资源、外来技术资金和劳动人口,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逐步走出一条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名城,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如今,进入全球化与海洋经济时代,海湾尤其江河入海型大湾区凭借海陆交通便利集聚了世界性的资源要素,成为各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以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2.4%的GDP,是目前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广莞惠区域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源型经济向创新驱动为主的内源型经济转变,湾区核心区从虹吸周边资源要素的极化阶段,向对外辐射转移的溢出阶段转变。未来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将加速推进,区域产业错位联动格局不断形成,将形成多个都市圈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战略,赋予了东莞二次创业的历史性机遇。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贯彻落实省委“1+1+9”战略部署,东莞提出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和战略目标,亟需一个新平台进行发展新试验、改革新探索。正如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所言:“东莞需要开辟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原有的区位优势上,加速空间布局的调整。”  

作为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之一,滨海湾新区便是东莞全力打造的面向未来的重点发展新平台。滨海湾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连接南沙前海、邻近港澳,是珠江口东岸最大的可集中连片开发的战略性区域,拥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具备坚实的经济腹地支撑,“区位好、空间大、交通优、产业强”的优势得天独厚。建设滨海湾新区,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推动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深度参与粤港澳协同发展的主抓手。  

5月21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到东莞市调研时强调,要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海湾新区。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东莞滨海湾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特色合作平台,规划建设新区有利于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  

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  

“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滨海湾新区提出这一总体目标与建设节奏,蕴含着坚定决心与时代使命。《新区发展总规》确立了新区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  

2022年,起步区框架基本成型,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制初步建立,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初步建成,若干千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稳步落地,新区基础路网基本完善;威远岛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公园初步建成,对东莞高质量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到2025年,新区产业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港澳协同、国际协作平台作用凸显,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智慧城市基本成型。人口规模达2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500亿元。  

到2035年,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东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作用充分显现,建成宜居宜业湾区新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对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绿色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环境优美的生态格局。人口规模达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2000亿元。  

根据规划,到2035年,滨海湾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0万元/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8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100%。  

如果说这一个个具体的数字,透视出滨海湾新区“十年建新城”的美好图景,那《新区发展总规》列出的28个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则反映出新区“三年打基础”的扎实举措。  

三大产业定位组团式发展  

滨海湾新区明确“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三大产业定位,将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将坚持陆海统筹、中心带动、轴带串联,构建“一廊两轴三板块”,推动滨海湾新区集约高效、产城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创新发展。  

其中,“一廊”即滨海景观活力长廊。新区将打造一条40公里长,集合生态景观、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时尚休闲于一体的滨海长廊,塑造东莞向海转型新地标、湾区滨海岸线新典范。  

而“两轴”即城市中轴和城市发展功能轴。城市中轴:依托滨海湾站以及滨海湾大道等交通骨架路网,深化“北站、中城、南湾”空间结构,塑造景观轴、功能轴、交通轴“三轴合一”的城市中轴线。北站,建设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铁、城际、地铁“三铁合一”,推动站城一体开发;中城,建设滨海湾青创城,未来可容纳约3万粤港澳台人才;南湾,打造滨海总部经济带,建设港澳客运码头。城市发展功能轴:以东湾大道为主轴,串联新区三大板块,集聚企业总部,引导金融、商务、科技、商贸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把东湾大道打造成新区版深南大道。  

“三板块”则按照“一核两翼”布局,差异化打造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板块。其中核心区为沙角半岛板块,将积极推动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统筹推进TOD导向的站城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一批轨道站城综合体及“轨道+物业”“轨道+社区”示范项目。湾区高水平大学则放在西翼——威远岛板块。  

对接港澳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积极推进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滨海湾新区同样重视和粤港澳软硬环境对接。《新区发展总规》提出,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台合作,促进人才互通,深化与港澳台高端服务业合作。  

2018年以来,滨海湾新区有关责任人主动走访对接华润集团、新鸿基集团等港资企业,与香港“一带一路”总商会、香港资讯科技联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创新科技中心以及澳门城市大学等知名行业协会、企业、高等院校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  

根据《新区发展总规》,在与港澳合作方面,将深化与港澳在文化、教育、医疗、青年创新创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落实CEPA及系列协议的开放措施,支持深化和探索新区与港澳合作机制。  

滨海湾新区已在城市中轴线上选择区位最好、交通最优的地块,规划建设1500亩的滨海湾青创城,按照“站城一体、产城一体”理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计划2025年容纳3000名、2035年容纳3万名青年人才。  

与此同时,滨海湾新区与港铁集团深入对接,计划对标香港“西九龙站”,联合将“滨海湾站”打造为“三铁合一、综合交通、站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届时,从滨海湾站出发,乘坐轨道交通6分钟到达深圳、35分钟到达广州、40分钟到达香港。如此一来,将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熟悉的工作环境、习惯的生活配套。  

■滨海湾大事记  

2017年10月12日,东莞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这是“东莞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一历史性时刻成为东莞这座国际制造业名城在下一个30年发展新路径的起点。时光铭刻了滨海湾走过的路:  

2008年,东莞市在靠近珠江口的位置着手筹建长安新区,逐步启动了滩涂填土等工作。2017年4月,东莞向省委、省政府提出规划建设滨海湾新区的战略构想,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年的7月12日,省批准了新区机构设置方案,10月12日,新区正式挂牌,实现了“提升定位、扩大范围、搭建架构”的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2017年12月,省府办印发《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明确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东莞市政府及省有关部门抓紧编制新区的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3个专项规划。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积极对接省发改委、成立规划编制小组、组建高水平规划编制团队、组织多轮实地调研、多次征集意见等高标准开展规划编制,全力以赴抓好规划报批工作。  

在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滨海湾新区于高处着眼、细处着手,以工匠精神“一针一线”编制各项规划。新区党工委主要领导带队赴雄安新区等地调研,对标先进模范,2018年以来组织高规格的咨询会、评审会、汇报会达30余次。《新区发展总规》前后修订近50次,其中自去年9月上报省发改委以来,就修订了21次,确保发展总规符合最新发展趋势、经得起历史检验。  

滨海湾新区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来规划,充分借助“外脑”资源,以多种形式汇聚国际国内高端智慧,国家战略与公众意愿相统一,发展趋势与城市实际相结合,既是宏观的战略纲领,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资源统筹管控依据。  

■滨海湾优势  

滨海湾新区由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组成,规划面积83.2平方公里,其中现状陆域面积51.8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后陆域面积60.3平方公里。在新时代战略背景下,滨海湾新区将凭借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在区位优势方面,滨海湾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城市群东岸和西岸交汇处,毗邻港澳,紧连穗深,与前海、南沙等国家自贸区紧密连接,是东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地区。  

交通优势方面,周边有着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配套,拥有广深港高铁、广深高速、虎门港澳客运码头等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复合交通体系。  

产业优势方面,新区是滨海湾片区的片区中心和先行区,滨海湾片区是东莞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拥有长安智能手机、虎门服装商贸、厚街家居会展、沙田临港工业等多个特色化传统产业集群。  

港口优势方面,东莞港是国家一类口岸、首批对台直航港口之一,由内河港区、麻涌港区、沙田港区等港区组成。  

生态方面,磨碟河、茅洲河、太平水道等河网水系在新区入海,拥有丰富的江、海、山、田、湿地等生态资源;海权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沙角炮台、虎门销烟、威远炮台等近代海权文化遗址,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汪万里

编辑 冯文美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