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深圳市移动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陆空联合演练在观澜九龙山举行, 演练旨在检验深圳市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分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在模拟的“楼房倒塌事故”现场,一座由9辆紧急医学救援车和9顶主帐篷组成的移动医院首次正式亮相,将医院完整的“搬运”到灾难现场。同时,移动医院还与航空医疗救援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生命的快速抢救。
深圳北部发生楼房倒塌事故,迅速搭建临时医院
此次演练模拟深圳北部某地出现“楼房倒塌事故”,由于位置偏远,移动医院前往救援。演练内容分为灾难事故现场检伤分类、移动医院的展开及救治演练、直升机空中救援演练3个科目。
上午10点,现场总指挥——中山七院急诊与灾难医学中心主任廖晓星教授发出演练指令。9辆紧急医学救援车组成的移动医院接到“指令”后,迅速前往“事故”现场,找到空旷场地搭建起临时医院。
救援队员迅速对现场受伤人员进行“检伤分类”,并开展了“医疗救治”。救援队有序分工,在观察帐篷对轻型中型“伤员”进行救治观察,在抢救帐篷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在手术车开展闭式引流、清创缝合等中小型“手术”。同时,依序联系航空医疗救援,将“危重伤患”送往中山七院进一步救治……演练过程紧张有序,救援队员训练有素。经过一个半小时,演练圆满完成。
紧急医学救援是公共卫生体系与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山七院承担的深圳“移动医院”建设项目,成为广东省第2家、深圳市唯一一家“移动医院”。此次演练展示了移动医院的应急救治能力,标志着移动医院具备紧急医学救援的作战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能持续运转72小时,每天可救治超百名伤患
记者在现场看到,移动医院配置了9辆紧急医学救援车,包括野战急救车、中型伤员运输车、中风移动急救救护车、野战手术车等。同时,还配置了9顶移动医院主帐篷,具有抗沙尘、抵风力、抗降水、抗腐蚀等特性。在野外无水电补给的情况下,“移动医院”能够维持72小时正常运转,具备自我保障、长期作战能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介绍,移动医院拥有的现代化急救、手术装备和特检设备,能够对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抗休克、心肺复苏、除颤、通气等紧急救命处理,能够开展一定程度的急救手术、专科手术,大大提高紧急救治的能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当有重大的灾难事件发生时,移动医院分队可以快速抵达灾难现场,现场搭建起一家临时医院,届时可同时开展2台手术,昼夜24小时通过量不低于100名伤患。”何裕隆说。
此次演练,中山七院还将移动医院与航空医疗救援整合起来。
“移动医院”的最大优势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综合医疗救护系统(包括人力、技术、设备、信息系统等)完整的“搬运”到灾难现场,实施专业的现场救助,缩短运输途中的救生“黄金时间”,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减少伤残、安全转运。
而航空医疗救援,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克服地理空间限制,及时将伤员转运到医院救治,将急救车不能及时到达的急危重症患者运送到医院救治。这种陆空联合的紧急医学救援对于抢救生命、保障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造业务过硬的“战狼”救援团队
今年6月21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宣布成立市属卫生应急队伍。其中,“深圳市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分队”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组建。目前,救援队共有60名队员,成员主要来自急诊科、骨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营养科、病理科、手术麻醉中心等,涵盖医疗、护理、医技、后勤等不同专业。
“救援队不仅要有专业性,更要有军队般的纪律性、统一性,只有这样才会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廖晓星主任说。移动医院救援分队前后进行了5次的模拟训练,旨在尽早练成一只训练有素、业务过硬和设备齐全的“战狼”式医学救援队伍。
【记者】向雨航
【通讯员】江清浩 郑天心
【摄影】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