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我到广州街头报摊掏出4分钱说道:“俾份‘南方’!”,报贩就会递过一份飘着油墨香味的《南方日报》。熟悉的报贩常搭上一句:“係咪又有公安新闻啊!”我的“南方”公安情结由此回溯。
▲周晓辉
一晃就是几十年。新中国七十华诞来临,守护祖国走过同样历程的广东公安和南粤舆论阵地《南方日报》,也双双喜迎大庆,令我这名退休老公安高兴之余,浮想联翩。我作为该报的老读者,也曾为广东公安宣传阵地的一名战士,自然与《南方日报》有着特别的感情了。
说起来,与其最早的结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12月,我还在海南岛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因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所在的团部报道组派人来采访我,体会文章在《南方日报》刊登后,一时轰动连队。当时海南行政区属广东省,能上省级报纸,是很高的荣誉。家人在广州也看到了,父亲还专门写信鼓励我“要戒骄戒躁,努力工作”。后来,我被群众推荐到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公安专业读书,毕业后分配到省公安厅从事宣传工作。
1979年,改革开放刚拉开帷幕不久。7月中旬,我担任广东公安报摄影记者才一个月,首次接受外出采访任务就是到新诞生的深圳市拍摄公安边防工作,先后去了市公安局和边防检查站的多个基层工作点。我在笋岗火车站采访拍摄了深圳边检站三连民警冒着烈日高温,攀上准备开往香港的出境货运列车检查车厢等工作。
回单位后,我冲晒出黑白照片在办公室挑选。那时公安报编辑室6人全部在同一个办公室。碰巧,这天《南方日报》政文部主任苏仲衡来找公安报负责人舒伟侯联系宣传报道工作,他走近我的办公桌,顺手拿起几张照片看了看,并用广州话称赞说:“影得几好啊!”
经单位领导同意后,他选了两张带走备用。那时《南方日报》只有四个版,时效性强的重要新闻放在一版,各部门的不同内容稿件许多是按周期分配版面,而且刊登公安的内容和图片都不多,一般稿件很难被采用。真没想到,8月20日,《南方日报》第二版刊登了《深圳边检站干警检查货运列车》的图片,成为我公安新闻摄影历程中第一张公开发表的新闻照片,这对于手持国产海鸥120相机刚刚起步职业新闻摄影的我,无疑是很大的鼓励。
后来,我还主动为《南方日报》投稿,其中《李坚真春节前夕慰问公安干警》、《汕头边检站干警关心烈属》、《省公安厅民警悼念安珂》、《女法医陈仲芝》等新闻图片还在一版见报。平时,我经常阅读《南方日报》,即将实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全文,最早也是在《南方日报》上看到的。当时全省公安机关还通过报纸组织学习,对该报刊登的各类图片,我都认真阅读。遇有机会就向摄影部主任梁伯权、资深老摄影记者李瑞淦等虚心请教,老李后来还是我加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介绍人之一。《南方日报》已成为我获取信息、知识和学习新闻摄影的良师益友。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根据普法教育的需要,1985年10月30日开始,从内部发行转为公开发行的《广东公安报》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份由广东省公安厅主办、南方日报印刷厂承印的报纸走上社会后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以前的公安报是在公安厅印刷厂排版印刷的,考虑公开发行后报纸要从原来的10天一期改为周报,周期加快,而且印数大幅度增多,所以就转到了南方日报印刷厂。我和《南方日报》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工作关系,联系更加密切了。
其实,早在公安报内部发行时,我与该厂已经是“老交道”了。因为那时报纸还是铅印时代,公安厅印刷厂没有制作锌片图像电版的设备,公安报要用的照片,都由我骑单车送去位于广州市东风五路729号大院内的南方日报印刷厂电版车间制作。负责第一道工序的老工人娴大姐技术熟练,工作踏实,每当我说急用的图片,她立马就做。公安报转到南方日报印刷厂排印后,因为我兼任图片编辑,凡是当期有图片专版或重要内容专题图片的报纸付印前,都要到印刷厂参与最后一次校对,与排版车间的工人常有接触。
1991年9月下旬,我听该车间工人说:“《南方日报》已经改为电脑排版了,铅字和有关设备将陆续淘汰”。怀着对这里的一种特殊感情,我拿相机拍摄了南方日报印刷厂铅字排版车间最后一代工人的工作场面,他们检字和整理最后一期铅印《南方日报》版面等真实情景,被一一收入镜头,留作永久纪念。
长期以来,每当我的新闻摄影取得成绩时,总是离不开《南方日报》的关心和鼓励。1992年7月,经南方日报社新闻专业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我获得了“摄影记者”中级职称,这是对本人10多年新闻摄影业绩的充分肯定。1994年3月,我拍摄的新闻图片《贪官伏法》获得第十三届中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牌奖,成为广东在历届评选中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作品之一;1996年3月,我的另一张新闻图片《新婚诀别》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摄影评选金牌奖,成为当时广东唯一两度夺得金牌的作者;不久,这幅新闻图片又被评为第六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一等奖,我也成为广东首个夺得这个年度新闻最高奖的作者;同年7月,我还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这是广东的摄影记者第一个获此荣誉。
关注上述情况的时任《南方日报》摄影部主任钟荣健,主动打电话约我提供了《新婚诀别》和《烈火金刚》等4幅获奖作品,并请摄影评论家张小文撰写解读图片的文章《向心灵深处冲击》,及时在8月30日《南方日报》第四版用了大半个彩色版的篇幅刊登。我觉得,这不仅是对获奖作品的赞赏,更是对新闻图片中反映公安民警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精神给予的大力宣传和高度颂扬。
在回眸“春天的故事”40年之时,我又来到广州环市中路的一个“报刊亭”,花3元买了2份当天(2018年12月5日)的《南方日报》,重点阅读以A04全版篇幅刊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公安忠诚履职的专题报道,其中就有我拍摄的2幅公安历史图片:《开通初期的广州110报警服务台》和《铁路民警疏导南下民工客流》。
说到此,《南方日报》摄影部帮助《广东公安报》引进首台图片传真设备的往事浮现脑海。1997年6月初,正当我为采访香港回归如何及时发送图片的问题犯愁时,钟荣健主任告知:根据他们需要而特制的一种由底片扫描仪和笔记本电脑组成的便携式图片传真设备已在使用。随后,他又协助联系,使广东公安报社及时订制购买了一台,并派上用场。1997年6月29日至7月3日,我到香港启用这台新式装备,当碰到技术问题时,就通过国际长途向《南方日报》摄影部电脑技术员郑翠筠请教,她耐心指导解决疑难,使我成功地将一系列记录珍贵历史时刻的新闻图片很快传真回报社并在《广东公安报》上发表,为宣传报道香港回归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胶片时代,自从有了这台“宝贝”,“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广东公安报》在报道跨境、跨省的重大新闻中,一改过去记者到现场只能发回文字稿而无法及时传回图片的被动局面。1999年我先后前往北京采访祖国50年华诞庆典和赴澳门采访澳门回归祖国,均用该设备抢到了宝贵的图片新闻时效。如今,这台装在特制银白色金属手提箱内的图片传真设备,已被收入广东省公安档案馆,成为见证公安宣传的珍贵实物档案。
时光穿梭,此时的南方日报早已有电子版,并进入了网络、微信、微博等多种高科技的传播方式并存发展的新时代。但我这个“阅报老古董”在上网阅读电子版报纸和信息的同时,还保持着阅读和重点收藏传统报纸的习惯。“品尝”这天的《南方日报》,我总觉得,字里图中有一种独特的享受,还有,回味无穷的公安情怀……
今天祝福《南方日报》70岁生日,我真诚的礼物是:“回忆”和“感恩”!
(作者曾任广东公安报社编委,广东省公安厅原宣传处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