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京东方,不断创新投入,打破中国制造“少屏”的窘境,一跃成为全球多类显示屏出货量冠军。小米集团,通过投资+孵化,短短9年时间打造出一片感动人心的产品“竹林”。华力创通,被“断供”后,凭借自主研发切入到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
2019年,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品质革命再出发,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携手南方日报、佛山市工商联和佛山企业家观察团,走访多家北京企业。
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北京不仅在工业化进程上取得辉煌成就,近年来更加快步入从制造向创造的蝶变新阶段。而佛山也是传统制造业大市转型的标杆,围绕品质革命,两座城市开启了一次深度的对话。
9月12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佛山市工商联共同推出第三组城市对话系列报道“品质革命 对话北京——佛山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跨省跨国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在北斗圈的1万多家企业中,北京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力创通”)是特别的一家。
这家企业坐落于中国“硅谷”——中关村。在园区内,年产值不足7亿元的华力创通从规模上看似乎并不起眼。但这家早年从芯片研发起步的企业,是北斗圈内为数不足10家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在导航芯片领域,华力创通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
这样一家高科技企业,早年却以贸易起家。1996年,华力创通创始人高小离带着初创团队从事国外软件的代理销售业务。但没想到在2000年遭遇的一起“断供事件”,改写了华力创通的发展轨迹。
彼时,国外对于实时仿真系统,特别是高端的实时仿真系统还处于一种禁运状态。作为代理商的华力创通团队,当时还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到高端实时仿真系统的硬件,但在软件部分,国外控制得非常紧。
这一年,在一起合同中,由于国外某供应商突然断供,导致华力创通团队无法把高端实时仿真系统交付给客户。面对这样的情况,高小离及其团队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自主研发。
当时,高小离马上派出员工出国学习,了解这款高端实时仿真系统的各项指标和功能数据。这批员工在回国后开始从事自主研发,最终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实时仿真系统。
这款产品正是后来发挥了十多年作用的华力创通自有产品——半实物仿真平台HRT1000的前身。以此为基础,华力创通在此后推出了多个自主研发的仿真平台产品,这也奠定了其如今在国内仿真平台中的地位。
回过头来看,遭遇断供,企业实际上也可以找另一个买家。但华力创通选择自主研发的路径,恰恰为企业打开了一扇大门。
因为研发正是一种“想到了造”。在市场当中,供应链一“翻脸”就可能成为断供链,供应链也存在不可靠性。但“想到了造”不仅是应对供应链不可靠供应的好办法,当企业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后,还可以进入更多的领域。
华力创通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此后,同样是沿着自主研发的路径,华力创通从仿真软件开始,逐步拓展到卫星应用、雷达信号处理与无人平台,形成了四大业务板块。
目前,在C919、北斗产业化、国内首个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等项目背后都有华力创通的身影。近年,华力创通更一度被福布斯评为“中国上市公司潜力企业榜100强”之一。
如今,这家企业正寻求打破成长的“天花板”。华力创通希望通过切入民用市场的方式,做大企业规模。在迈向千亿市值的发展愿景下,华力创通这次面临的挑战并不亚于当年的断供,但对华力创通来说,方向早已明确。
■对话
超越草根力量:民企如何引入强制力?
“半实物仿真平台这个产品面世将近20年,到目前为止一直有生命力。”华力创通总经理王伟说。这是二十多年前,华力创通被国外供应商断供后,自主研发的成果。从仿真平台开始,通过每年20%到30%的研发投入,华力创通用核心技术构建起企业“护城河”。
核心技术产生的同时,也衍生出关于如何保护技术的问题。在这方面,华力创通专门打造了一套涵盖硬件和软件的信息管理体系,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技术不外流。
对于佛山的企业家而言,保护知识产权正在成为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与此同时,企业若能运用好强制力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对质量管理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华力创通这套信息管理体系背后,可以给佛山企业带来哪些启发?
◎打造护城河
R&D最高时期超30%
〖上世纪90年代,华力创通从做国外仿真平台代理起步。由于突然被断供,公司创始人做出了一个对公司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抉择——自主研发。公司一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超过30%,这些投入如今兑换成了华力创通的核心竞争力。〗
罗维满(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在你们这个行业里面,竞争的格局是怎样的?
王伟(华力创通总经理):竞争很大。拿北斗这个圈子来说,应该有1.2万家企业参与进来,大家数得出来的比较知名的可能只有10家、20家。有一些相对比较小的企业,不做很多的核心技术,但是能在各行各业做应用。
宋科明(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贵公司最区别于同行、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什么地方?
王伟:华力创通从1996年最早的时候做代理,把国外的先进软件、硬件引进国内,2001年的时候研发自己的防伪仿真平台。这个过程怎么来的?因为我们原来把国外很多先进的平台销售到国内,突然之间美国一家公司不供货。我们这边签了合同,要交付没有办法,逼着研发队伍研发这样的平台——一个半实物仿真平台。这个产品面世将近20年,到目前为止一直有生命力。
华力创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大家通过我们整个研发投入就能够看出来,华力创通是一个非常重视核心技术的公司。在2014年高峰期,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超30%。这两年降下来了,但也有20%。我不得不说,我们公司的董事长、大股东都有这么一个共识,这也是我们的压力所在。
我们对人的投入、对核心技术的投入,都毫无保留。现在600多人的员工中,有大部分在做研发。研发人员高峰时有300多人,现在将近300人,销售人员60—70人,生产人员不到100人。另外,我们不保守。比如,我们原来做北斗导航时,发现还有卫星移动通讯、卫星广播、卫星遥感,我们沿着这条路,一直想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也是与核心的基础结合起来,与芯片结合起来。我们一直希望把不同的新型东西加起来,保持跟同业的非同质化竞争。
◎保护技术机密
形成软硬件信息管理体系
〖对以自主研发见长、拥有大量专利的华力创通而言,如何保证核心技术不外流,如何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关键工作。为此,华力创通形成了一套涵盖硬件和软件的信息管理体系。〗
邓锦明(广东景兴健康护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佛山是制造业大市,很多的产品是自己研发的,但是我们现在面临泄密或者知识产权被侵权的问题。华力创通有专利,保密性肯定要很强,所以是否可以分享一下你们在知识产权方面和保密方面怎么管理的?
陈康(华力创通副总经理):我们在一些核心知识产权方面,不仅是运用外在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手段,还涉及到信息输出输入的管理。我们在内部的员工共享方面,也增加了很多障碍。内部的局域网里面他们是共享的,通过我们的软件技术控制。公司专门设计了文档中心,所有的外来文件输入输出,我们都统一起来,有专人把控,也有专门的记录,每一份文件的流向都是有专人记录的。
从2006年开始,我们采用了很多信息系统对U盘等进行管理,你做任何事情都得记录、都可以导出来。对于工作设备,我们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比如这台电脑进了公司以后,从什么时候买,有没有国家颁发的资质,包括中途的维修,一直到最后的报废都要管理。公司一些流动的介质,包括打印机也都纳入进来,这是信息管理体系的管理特点,也是大多数同类企业采取的一种方式。
邓锦明:这是硬件的方面。我想请教软件的方面,人的脑袋你们是管不了的。尽管员工的电脑、U盘等硬件设施,你们能够管理,而且也有相关规定和协议进行制约,但是在员工离开了以后,如果他把脑袋里记住的数据输出去,也可能造成你们的损失。这一点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陈康:我们在项目管理流程里面有定义。比如我们设计一个软件,项目立项的时候就知道,在哪一个阶段的产出是什么。我们可以拉一个清单出来,在你离职的时候,你有没有做到这个程度、你应该交接什么。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如果离职,手续和流程是这样的。
我们的企业构建整个质量体系时,是按照清单来的,每个阶段输出什么样的东西,到员工离职的时候,文档中心有没有入库,都有流程。如果开始到最后离职的中间段是不受控的,质量肯定保证不了,所以在QC、QA、QM的转换阶段里面必须跟企业协同,只有流程管控了,输出的成果就有保障了。
王伟:人员有很多流动性,不少员工在这个圈子里面跳槽到不同公司,这个现象很常见。部分人员需要签竞业协议,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签,这个要付出一些代价。我们一定要评估好哪些人需要签这样的协议,因为你与他签这样的协议,如果他真的要离职、不允许到同行业做事情的时候,你要每个月给他一定的金额补偿。核心人员签这种竞业协议,公司也要付出代价的。
冯斌(佛山金刚企业集团董事长):我的企业前身是佛山市陶瓷研究所,所以我对知识产权、保密的问题也感兴趣。你们在保密方面的投入是多少?
王伟:如果没有强制要求,你的企业得自己建一套保密流程。而我们是有强制要求的,在座很多企业可能没有这样的一个要求。所有的开发环境是封闭的,网络是封闭的,这些要有投入,包括软件投入、硬件投入。内部交流就通过你的内部网,出口只有一个。如果你真想做这件事情就要投入,要降低你的生产效率。同时,你必须要对人员进行培训。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这样会降低自由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必须要给他们做相应的配套培训。
◎培育人才梯队
打造企业内部学院
〖打造核心技术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尽量减少人才外流?华力创通不仅与国内高校达成培育人才的合作,并且花大力气建华力学院,形成长期培训机制。〗
邓锦明:你们是如何吸引人才的?是否跟研发单位等进行点对点培训?或者有其他的人才培养方式吗?
王伟:其实北京的人才流动性很大,尤其像我们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周边也几乎全是大企业,我们在这个区里面是体量最小的企业。从人才角度来说,我们也是比较吃亏的,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我们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法有几个。
第一,我们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一个合作,北航专门给我们公司做一个研究生班,我们送员工过去培养,公司出钱,但是你得在公司待几年,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模式。我们公司到目前为止通过这种方式从北航毕业的有几十人。
第二,从去年开始,我们又专门下大力气,成立一个华力学院,长期为公司进行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华力学院每年做管理骨干培训2期,都是脱产学习,时间可能是1个月,从我开始,所有人都可能要去脱产学习一个月,这是管理学院的必修课。
华力学院还有其他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包括技术人员、销售人员、质量部门人员。这些班是长期存在的,基本上我们每个月都有这样的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华力创通花了很大力气。每年出大额预算、聘请专人,这个学院请了很多有名的老师,内部的讲师80%是外国人,包括各行各业的大咖,甚至在技术上与我们的业务没有特别大关系的,比如生物技术、制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其他的技术,范围十分广泛,把员工的眼界打开了。
邓锦明:你们公司里是否有设置一个部门专门评估同行?就是去发现本地乃至国外的整个大行业内有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你们用的,要么请他过来,要么把他变成顾问,或是派人提前去跟他学?
王伟:做人才评估是有的,但是要吸引过来没有其他的特殊办法,我们毕竟没有条件直接跟体量不是一个量级的企业竞争人才,还是主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培养和挖掘人才。
我们有几个层次,一是送出去培养,二是开办自己的华力学院,这种是长期的。此外,我们每年与学校合作举办一些活动,例如科技竞赛,相应的人才毕业后自然可能就到我们这里来了。而为什么还要分层次呢?因为人才竞争。如果我们都想要清华大学毕业的学子,这样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选择北航长期跟我们合作。此外,还有成都理工大学,虽然是地方性大学,但是某些特定专业跟我们的岗位需求很匹配。
■其仁夜话
品质革命需要引入强制力
周其仁
佛山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缺乏强制力,强制力是一个关键词。但是民营企业没有这个东西,我们怎么保护知识产权?企业常常觉得缺乏秘密,我觉得这值得向华力创通学习,学习如何在自由、民营的市场里面恰当引进强制因素。
如果没有强制性因素,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我第一次到佛山调查就问了这件事情,5万元的一辆汽车,谁要开就必须考驾照,这是强制。但是对于100万元的一台设备,不见得要进行培训才可以上去开。这是我们第一次到佛山看到的反差,他们没有统一要求,其实一台设备比一辆汽车贵得多。这两样东西弄坏了后果都很严重,汽车是因为有破坏性,开车可能会撞人,所以一定要考驾照,否则就是违章。
其实中国的品质革命当中,市场机制中引进强制性是一个课题。强制性不完全是国家规定,公司章程也有强制,只要你签约,你就有某种义务一定要履行合同。你签约到公司工作,就表明你愿意服从公司的有关章程,所以你进了研发室就不能使用自己的手机。
你去看德国公司,他们给人的某种感觉跟军队一样,不是自由散漫的,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中国的工业到了这个拐点,要主动引进一些严格且带有约束性的制度、纪律、习惯,否则完全靠民间想怎么干怎么干,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品质革命就不可能完成。品质革命后面要有一套行为准则跟上,要有约束。
民营企业怎么能够在企业管理当中增强约束性、纪律性,增加某种强制性的行为,这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好好地研究。其实很多公司章程带有强制性,只是很多公司章程写完以后,员工不怎么看它,更不会执行它。但是有一些公司是按照这个章程做的。
华为的P30车间,我们上次去参观的过程中,注意到它的严格性,里面每一个工序、动作都有检查,合格了怎么奖励,墙边上工人的操作规范都有。我看过好多好公司,这一条都让我佩服。工业就是要讲纪律,要守规矩,行为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多一步、少一步、快一点、慢一点都行。
工业生产本身就是产业大军训练的一个结果。试问各位老总,员工进行培训时,纪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吗?你要求了以后,万一他做不到,你会采取措施吗?一开头如果守不住,后面就有更多的问题。
品质好的前提是这些细节都要照顾到,如果照顾不到,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品质要提升,首先是我们的“人”要提升,很多产品质量不够好,就是人的规范差。如果我们太习惯将农业文明的自由散漫应用到工业生产上,某种程度虽创造了源泉,但也是做不了好产品的一个根源。
■手记
军需转民需,佛山企业是个好老师
作为已打入军用市场的北斗企业,华力创通如今遇到了如何做大的挑战。数据显示,华力创通去年营收6.79亿元。
这样一家“小而美”的北斗企业,对应的业务结构是以军用产品为主。目前,军用产品占到华力创通的业务比例高达70%,余下的三成多为民用产品。
华力创通深知要做大规模,关键就在于实现“军需转民需”。但要实现“军需转民需”,对于这家企业来说并非易事,这背后至少存在三大挑战:
一是如何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从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华力创通在军工市场已发展十余年,无论是从管理体系还是企业文化上都形成了匹配市场需求的一套。以生产管理体系来看,公司一贯采取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特点能契合军工市场,但是如果要大力开拓大众民用市场,需要走规模化的生产路径,企业内部至少在管理体系上会出现不适应。
二是在“军转民”的技术转换上。尽管华力创通已具备军用领域的技术基础,但是很多军用的产品并不能直接用于民用市场,就算是可以直接使用,两个市场需求天然的区别就造成了产品的不匹配。所以从某种角度看,华力创通在转向民用市场的过程中,原来的技术比较优势并不凸显。
三是对于民用市场的理解上。如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所分析,军队的需求相比之下会比较清晰,特别是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本身军用市场的需求也有基础的数据可参考。而民需的市场就非常自由,这种自由会形成怎样的潮流,这对于企业的需求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比分析军需的难度会更高。
但华力创通面临的难处,正是佛山的长处。佛山本身就是一个以打民需市场著称的制造业大市,或者说佛山企业家本身就是一群善于把小产品做出大市场的集群。
北滘家电、南庄陶瓷、西樵纺织……从“轻”到“重”,31类制造业在佛山应有尽有。不仅如此,佛山还能把各个门类的制造业产品卖到了全球各地。数据显示,佛山电风扇的产量世界第一、铝型材的产量世界第一、酱油产量世界第一、消毒柜产量世界第一……
这一个个“第一”,正是佛山企业擅于打民需市场的生动说明。从这个角度看,要实现“军需转民需”的华力创通,可以把佛山企业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对象。
◇往期报道请见:
【策划】胡智勇 何又华
【统筹】林焕辉 叶洁纯
【撰文】叶洁纯 熊程 林东云
【摄影】李嘉欣(署名除外)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