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中山“永宁街”“永宁村”:见证一代阳春永宁人外出拓荒安居的历程

广东阳江发布
+ 订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阳春永宁人

走过了一段曲折艰辛的奋斗历程

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敢闯敢拼不言悔,日月耕耘乐安居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千上万的永宁人到珠海、中山代耕、创业,建房安家,聚居成大大小小的“永宁街”“永宁村”。这些地方见证着一代永宁人外出打拼的历程,他们是珠海、中山沧桑巨变的参与者。历史让永宁人成为时代的奋斗者、新中国的建设者、美好生活的追求者。

“乡音无改鬓毛衰。”那一代永宁人大多已步入暮年,街道边坐在竹椅上纳凉的阿婆,一口流利的“涯话”对答如流。地域的迁移改变不了永宁人的血脉,那股敢闯敢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永宁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开发区永宁人聚居的银和巷

壹乘改革东风党群引领走出大山

生活苦,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宁人的集体记忆。永宁镇位于阳春市西部山区,耕地少,林地多,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大多数永宁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上一顿饱饭,其余时间则以稀粥、番薯、木薯、芋头填肚。每到吃饭的日子,一家人早早地准备好,像过节一般隆重,一人能吃上0.5公斤的大米饭。

在林地、水田、河间,到处都能看见永宁人勤劳耕作的身影。每人三四分田分布在各个山沟地头,一年两季,除去公粮,想每天吃碗饱饭比登天还难。

走出去,是当时唯一的出路。

而历史给了永宁人走出去的好机遇。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永宁人早早地嗅到改革开放的东风,紧紧地抓住这次历史性的机遇。

时任中国农业银行珠海分行办公室副主任的邓廷铎是永宁人。他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接连写了好几封信寄给永宁乡亲和永宁政府有关部门,为他们详细地介绍珠海、中山的地理位置、田地分布、经济政策等情况,并说明那一带田地多、政策好,希望永宁人能走出大山,改变死守大山挨饿的局面。

1982年,时任永宁镇镇委副书记的余开岔带领24位大队支部书记和11位单位领导,租用一辆大巴车,前往珠海、中山开始为期一个星期的考察。余开岔主动与珠海、中山的政府部门协商洽谈,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为永宁人来珠海、中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珠海、中山的发展空间很大,而且当地政府也欢迎永宁人的到来。

“没想到这边的田这么大片,这么多。”那陈村党支部书记谢汝旺就是考察队伍中的一员。经过考察分析以及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交流,第二年,他带领十多户永宁人来到坦洲,开始了在异乡的艰苦创业之旅。

在余开岔带队考察的同一年,邓有祥等8户永宁人来到中山坦洲的申堂村,开始了艰苦的代耕农生活。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开发区永宁人聚居的祥和街

贰融入当地日夜拓荒赢得帮助

走出大山,来到的并非乐土。经过足足3天的车程,来到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坦洲,大片的蔗地和水田,看不到厂房和高楼。

异乡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初到坦洲,永宁人在当地的猪舍、老屋、粮仓、祠堂落脚,挨家挨户借当地村民的粮食度日。那时的坦洲耕地多,劳力少。耕种任务重,全靠人畜耕作,犁田、插秧、拔草、割禾、晒谷,每天忙忙碌碌,基本没有空闲时间。

邓有祥夫妻及妹妹三人耕种13亩水田,住在村里2米多高、20平方米大的猪舍里,低矮拥挤、潮湿闷热。“插田插到手脚都烂。”在永宁耕两三亩田,来到坦洲多出十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几乎都待在水田里,再加上坦洲靠海,水咸,湿气重,繁重的农活让他们的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

邓有祥在申堂耕田的时候,邓廷铎几乎每个星期天都会骑着自行车来探望邓有祥一家。邓廷铎看到他们生活条件简陋、耕种任务繁重,太过辛苦,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介绍邓有祥到珠海市香洲区界冲村耕田。

1983年,邓有祥一家搬迁到珠海界冲。耕种的田地由原来的13亩减少到9亩,有了空闲时间,邓有祥就到附近的码头以每吨2元的工价装卸肥料,船上颠簸难行,一天才挣1.8元。后来,他在当地开拖拉机,白天种田,晚上运货,通过辛勤劳动,生活才慢慢开始好转。

“1984年8月29日,大火把我们7户人家的沥青茅屋烧了个精光。”现在回想起,邓有祥还记忆犹新,“什么都没了,衣服、稻谷、锅碗瓢盆……幸好有当地政府和界冲村民的救济和帮扶,不然我们就真的流落街头了。”火灾发生后,当地政府临时安排他们住进本地人的房屋,吃饭则安排在当地的餐馆。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出资买红砖、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帮助邓有祥他们盖起砖瓦房。

“本地人对我们是真的好。”在最困难的时候,衣服、粮食、碗盆……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当地村民带给邓有祥的。本地人对他们的照顾,邓有祥还一直铭记在心。“那时候没自行车,就借自行车给我们拖运稻谷;看见我们插不完秧,就会过来帮忙;运货的拖拉机都是村民借钱给我买的……”邓有祥回忆说。

“一定不要挨饿,要吃饱饭,没谷就到我们这里拿。”当时的界冲村村长梁社应深知邓有祥耕田的艰辛,与邓有祥一碰面,就“邓仔,邓仔……”地寒暄起来。“永宁人吃得苦,做事踏实,干活比我们快多了。”通过勤劳耕作,永宁人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肯定。

2018年永宁外出党支部在中山市坦洲镇新前进村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活动

叁安居乐业与时俱进扎根异乡

永宁人告别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慢慢开始稳定下来。可是,历史又给永宁人开了一个玩笑。

在珠海、中山飞速发展的时期,征地收田,兴建厂房,大搞工业,到处都是施工建设的队伍。永宁人耕种的田地陆续被征收。回去还是留下,生活的难题又降临在永宁人身上。

抓住机遇,谋求发展,永宁人再一次主动出击。伴随珠海、中山的发展,无田可耕的永宁人纷纷转业谋生,有做水泥工的,有种菜的,有进厂打工的,有经商的。永宁人在各个行业以各种身份重新融入珠海、中山的建设之中,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开始他们新的征程。

1989年,邓有祥在界冲耕种的田地被征收后,搬迁到斗门区白蕉镇。邓有祥回忆,当时的白蕉地广人稀,一片荒芜,全部是甘蔗地。他在白蕉租地种菜、开拖拉机运货。1992年,邓有祥用征地赔偿款和多年的积蓄在白蕉镇榕一村建起两层半的楼房,一家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1994年,邓有祥开始做装修工,并经营起防盗网生意,1999年在白蕉开发区开办五金修理铺,事业越来越顺利,生活越来越红火。

“我们从代耕农变成了拓荒牛。”邓有祥一路走来可谓一波三折。这群拓荒牛在白蕉开地种菜、开拖拉机运货、建房开铺、建厂生产,把荒无人烟的甘蔗地开拓成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

谢汝旺从1983年初到坦洲,就开始了坦洲、永宁两边跑的生活,既担负着那陈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又带领着一批一批的永宁人来到坦洲谋生活。1988年,他正式辞职,全家搬迁到坦洲,并将多年的积蓄在坦洲的金斗大街买地建房。“那时候刚建好房,一点钱都没了,从永宁搬下来的时候连柴火都要带着。”经老乡的介绍,谢汝旺在坦洲派出所组建了保安队并当上队长,妻子进厂打工,孩子们在当地读书,中午谢汝旺要匆忙赶回家,煮好饭给孩子们吃,吃完后,孩子们要赶着走路去上学,他也要赶着去巡逻,“生活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熬过来的”。

现在,谢汝旺的子女们都已长大成家,女儿留在坦洲教书,儿子在坦洲的公司上班,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兴旺。

2019年春节前永宁外出党支部开展慰问活动

肆反哺家乡迁居半个世纪依然情牵故土

作为永宁人的主要聚居地,坦洲从2007年开始相继成立了阳春市永宁(中山、珠海)商会、阳春市永宁镇外出流动党支部。这成为永宁人在珠海、中山一带联谊、沟通、发展、帮助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分隔两地的永宁人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重要桥梁。

这批最早在珠海、中山建房安家的永宁人成为老乡到珠海、中山工作的中转站。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一批一批的永宁人陆续来到珠海、中山谋生活、寻发展。

谢汝旺回忆,人最多的时候,在他总共140平方米的两层房屋里一晚睡过将近40人,客厅、走廊、房间到处都是打地铺的老乡,一顿饭要煮15公斤大米。每每有老乡来珠海、中山找工作,他都会想方设法为他们到处打听,四处奔波把他们安顿下来。

虽然全家都搬迁到坦洲,但谢汝旺却常说,家乡是他永远割舍不断的根。今年66岁的谢汝旺从2007年起连续担任了十年的永宁镇外出流动党支部书记。每年他都会组织外出的党员回永宁开展慰问困难户、帮扶特困家庭、奖学助学等活动。

邓有祥的弟弟邓有福1984年从海南退伍,放弃了当时安逸的国营单位的工作,前往珠海打拼。从香洲区红泥塑胶厂的工人到斗门区永春综合五金店的老板,邓有福靠着自己的拼搏和眼光,在珠海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与此同时,他积极地带领永宁人走出大山,前往珠海、中山承包土地做代耕户、种菜、养殖。30多年来,他帮助几百户永宁人迁移到珠海,并帮助他们建房安家。

邓有祥、邓有福兄弟从2007年参加永宁商会以来,他们与商会其他成员积极参与永宁乡村道路建筑、文化建设、公共设施建筑等建设项目,几乎每年都会回到家乡开展慰问病患家庭、贫困家庭、捐助特困生等活动。

9月9日永宁外出党支部和永宁商会成员参加永宁镇2019奖教奖学活动

邓廷铎虽然离开家乡半个世纪,但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他利用节假日走访到珠海、中山工作、创业的乡亲,为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广泛收集永宁的地理环境、历史传说、重大事件等资料,花了近2年时间编写《永宁史话》。曾任珠海特区报社社长和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唐榕达读完《永宁史话》,在《读后感言》中写到:“他虽然离开永宁半个世纪,但对家乡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时刻关心家乡的变迁、发展,想方设法帮助乡亲异地创业……经常到这些乡亲家中访问,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以及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如今,珠海斗门区白蕉镇和中山坦洲镇成为永宁人的主要聚居地。据不完全统计,斗门区白蕉开发区聚居着2000余永宁人,斗门区白蕉榕一村聚居着500余永宁人,斗门区白蕉泗喜村聚居着600余永宁人,而中山坦洲新前进村聚居着上百户永宁人。从完成公粮上交任务的代耕农到开荒拓土的拓荒牛,永宁人靠着吃苦耐劳的韧劲和敢闯敢拼的精神成为这片土地的建设者,也筑起了自己的家园。

曾经的桑田变成一栋栋高楼,曾经的壮年已经步入暮年。现在的珠海、中山,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工业区机器隆隆,商业区人潮涌涌,繁华而兴盛。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是一代永宁人奋斗的历程。

中山市坦洲镇永宁人聚居的康泰路

记者手记:家国之间延续情义

永宁人从上世纪80年代离开故土来到珠海、中山,到现在已将近40个年头。永宁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方土地,更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情感。

中秋佳节,身在珠海、中山的永宁人一家团圆。他们还保留着永宁最传统的习俗,早早地杀鸡,煮好“三牲”,拜神祭祖,企盼一家安康。

每年的春分、清明、秋分,永宁的山头是最热闹的。外出的永宁人以家族为单位,一批一批地回乡祭祖,近40年来,从未间断。也许,这才是永宁人的根。

历史让永宁人成为时代的奋斗者。于国,他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于家,他们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永宁人通过勤劳与拼搏,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改革开放初“百万劳力大军下广东”的形势下,“永宁街”是我们阳江地区向珠三角劳动力输出的缩影。你和你的乡亲是否也在其中?你是否也有一个不吐不快的奋斗故事?请与我们联系,娓娓道来,我们愿意为你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作记!

策划 | 冯兆发

文字 | 杨辉南

图片 | 杨辉南 永宁镇教育促进会

编辑 | 周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