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厅到广场,博罗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农村生活方式变革

南方+ 记者

在博罗县石坝镇三嘉村龙底小组,村民朱运娣家的电视已经很久没有打开了。自从这里的文化广场改建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后,广场舞、歌唱、篮球、乒乓球等活动成了休闲娱乐的新选择,村民夜间的活动场所慢慢从客厅转移到广场。

作为三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在中秋节到来以前,朱运娣还和其他队员一起走访慰问了村里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

活动地点的迁移,映射着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淡漠邻里关系,逐渐被集体活动的热闹和睦替代;长期渴盼关注的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已然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

在惠州市博罗县,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工作的深入,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正在乡间村里悄然发生。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朱运娣今年56岁了,从未想象过自己能这样深度地参与三嘉村的各项事务。

在2018年以前,她的主业是务农。从传统的水稻和蔬菜,到当地的特色农作物茨菰,除了家人的日常起居,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的时机是她最关心的事。

和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朱运娣曾经的生活节奏也和农作物的时令息息相关——农闲时做点零工,农忙时埋头田间;到了夜晚就在家看电视剧,抑或是和邻居闲谈。年复一年,日子过得平淡安稳,“但总感觉心里空落落。”

家住石坝镇冷水坑村的邓华均比朱运娣年轻10余岁,日子过起来却并无太大差异,唯一不大一样的是,夜间活动除了看电视,他偶尔还能凑上三两好友,到镇上吃一顿夜宵,在一杯接一杯的啤酒中,打发掉盛夏漫长的夜晚时光。

长期以来农村物质条件和文化活动的单一和匮乏,造就了代际之间生活方式的雷同——对文化生活的漠视形成了一种复刻效应,即便如今经济条件改善了,农民还是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传统农耕文明的旧有生活方式。

新时代文明实践正在打破这种复刻效应。从去年起,朱运娣成了三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她的日常生活范围从此扩大了许多——除了家里和田间,龙底小组的文化广场成了她最常造访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她负责日常保洁的区域,也是她和邻居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每天的晚饭过后,龙底文化广场就成了三嘉村人气最高的地方。除了散步和健身的人群,更多的是广场舞蹈队的成员。朱运娣说,每天都有上百人聚集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三嘉村现有两支志愿服务队,有着超过372名志愿者,开展理论宣讲、慰问、文明交通、文艺表演、卫生清洁大行动、邻里互助等活动。据统计,志愿服务队目前服务总时长达到3560个小时。

如今,决定朱运娣生活节奏的,不再只是时令,更有村民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需求,她的生活变得充实多了,“虽然变得更忙了,但是能帮到别人,眼界也变得开阔了,和邻里的关系更加和睦。”朱运娣说。

群众需要的,文明实践就想方设法提供

“三嘉村的好家风,伴你我走天涯。六月来,白莲开,十二月来吃芜菁菜……”走在三嘉村龙底文化广场,一段曲韵盘旋在广场的上空,循环往复。

这是三嘉村的村歌《白莲谣》,于今年6月创作而成,如今已成了三嘉村脍炙人口的歌谣。三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元赐告诉记者,该村从今年起开垦了23亩的水田作为白莲种植试验田,如今迎来了收成,单是莲子一项的亩产值就达到8000元,比种植稻谷高出7倍之多。

周元赐计划,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明年将三嘉村的白莲种植面积拓宽到近千亩,让莲子和莲藕成为三嘉村新的特色经济作物,并发展乡村旅游。

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科技服务的环节。如今,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博罗县石坝镇正按照分层分类分众的标准,积极探索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排定切实可行的文明实践活动菜单,采取群众自己“点菜”,志愿服务团队“上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不同主题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群众的全方位需求,并将群众点单率高、可复制可推广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全镇范围内常态化开展。

“430学堂”是石坝镇创新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之一。作为一个农业大镇,石坝镇的不少年轻人都在外务工,以石坝社区为例,该社区目前就有着近60名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每天下午放学后缺乏父母的监督。为此,石坝社区创立了“430学堂”,在每天下午4时30分放学到晚饭前的这一时段,为社区里的中小学生提供图书阅览室,供他们写作业和看书。

针对孩子们无人辅导功课的问题,从去年开始,该社区还特意在“430学堂”增派驻点社工,孩子们遇到不懂的习题时,可以现场向社工志愿者请教。

从创办之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每天下午放学后座无虚席,“430学堂”已然成为石坝社区群众认可的志愿服务品牌。早在9月新学期开始前,这里的20个座位已经全部被预约完毕。

目前,“430学堂”这一志愿服务项目正在石坝镇其他村(居)复制推广。“我小时候也曾经是出了学校就没人管的学生,所以很明白家长和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既然群众需要,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石坝社区党支部书记钟杰文介绍,为了把社区孩子们的课余时间“管起来”,除了“430学堂”,从2018年10月3日开始,石坝社区文明实践站还联合博罗县石坝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石坝镇教师义工团开设周末公益课堂,每逢周六,就有4名志愿者轮流为孩子们讲授消防安全和法律教育等知识。

群众要什么,文明实践就想方设法提供什么。石坝镇党委书记邓燕锋告诉记者,除了留守儿童,石坝镇还把行动不便的长者和患者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定期组织家庭医生团队及志愿者上门为他们问诊、理发和修剪指甲,得到了许多群众的好评。

盘活现有资源,强化阵地建设

打桌球、下象棋、练书法……如今,冷水坑村民邓华均的爱好越来越广泛,而这一切活动都可以在冷水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

冷水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原来村里的小礼堂改造而成,在改造以前,小礼堂主要是村民操办喜宴的场所,每年使用的次数不超过5次。

在选择实践站地址时,冷水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祝灵首先想到了小礼堂。“小礼堂离各家各户都很近,而且有比较空旷的户外空间,现有利用率不高,具备了改造成实践站的硬件条件。”得到村民的支持后,改造工程很快就开工了。

今年6月,冷水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式竣工投用,站内以水墨画屏风隔断成为4个活动区:象棋、书画、桌球、阅览室,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娱乐活动。遇上村里有喜事,撤掉屏风,把活动设施收纳好,摆上桌椅,又可以供村民宴请宾客使用。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是基础。石坝镇抓实阵地建设,不搞另起炉灶,积极对现有资源进行再整合、再开发、再提效,利用原有的闲散地块建设实践站点,把原有的活动设施建设成为固定的实践场所,配套完善活动设施,突出文明实践功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石坝镇在阵地建设上的创新举措——除了实践所和实践站以外,在人流量大、群众乐于去的镇文化广场和三嘉村龙底文化广场分别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最大程度地在地理位置上为服务群众提供便利,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人员全覆盖,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

这两个实践点,既是村民跳广场舞的“宝地”,也成了化解矛盾、增进感情、宣讲理论的好地方。利用这一特点,石坝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党员干部、族老、理事会成员等到实践点与群众聊“家常”,在闲话家常中化解村民矛盾,并以座谈、听革命故事、叙乡风文明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自觉践行新思想。

如今,这些实践场所已经成为石坝群众最愿意去的地方,也成了凝聚笑声最多的地方。

【记者】廖钰娴

【摄影】王云香 邓淑玲

编辑 糜朝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