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19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正式开幕。目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健康医疗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影响着深圳智能健康产业的未来。在BT大会系列分论坛上,以华为和腾讯为代表的企业都分享了最新的智能健康产品和应用场景,这些场景颠覆你对医疗的想象。
华为探索人体健康中医数字化模型
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引领健康论坛上,华为中医数字化首席架构师王金城介绍了人体健康中医数字化模型。目前华为运动健康项目的重点在运动数据监测方面,他作为华为蓝军实验室成员,希望把智能穿戴设备和中医指标结合起来。例如用户前一晚喝了啤酒,体内湿气重,第二天就能通过设备感知。
王金城认为“气“是生命体中包含的某种“无形的能量与信息”,需要通过现象进行研究。中医的望闻问切都是在研究“气”表现出来的“象”,包括颜色、情绪、形体、脉象、舌苔的象等等。人体健康数字化模型就是将“气”的运动状态数字化,可以依据脉象建立“气的数字化模型”行业标准。未来,人体健康中医数字化模型在健康监控、治疗效果评估、智能AI辅助建议治疗方案、辅助医学研究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腾讯提出智慧医院综合解决方案
腾讯优图实验室医疗AI总监郑冶枫在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技术与应用论坛,分享了腾讯在智慧医疗方面的进展。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1亿,“这就意味着中国人里面,只要你是能读书写字的,基本上就是我们的用户”。
围绕微信,腾讯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包括微信支付、小程序、公众号等等。借助庞大的用户以及完善的生态,腾讯提出了一个智慧医院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在线挂号、医疗支付、电子处方、在线问诊等等。
因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在就诊过程中,排队、挂号、开药、缴费、取药等,都会消耗大量时间。而微信挂号与支付很好地连接了医院和患者。据统计,微信为患者就医缴费平均节省了43.6分钟。
而微信在线问诊是基于医院的微信公众号,采用去中心化问诊。目前,标杆医院的在线问诊数量已经达到每天800单,占线下院内问诊量的15%。国家已经把在线问诊的费用纳入医保,郑冶枫相信未来在线问诊的数量会迎来更大增长。
关于医疗智慧下的互联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希望“可以把所有机器、设备,凡是有传感器能够有信息的,都集成在一起”,同时做到多基因组学的大数据平台。
未来,健康医疗服务可能出现新的业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采集社区群众的生理指标,将生活方式、服药情况等数据集成到医疗机构,建立全生命周期综合防控干预队列及大健康管理数据平台。
5G赋能智慧医疗
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不仅是4G的简单延伸,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计算网络。它结合了4G、WIFI、智能终端连接以及毫米波网络技术。以5G为代表的新兴信息和通信技术一旦与医疗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将会对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疗技术的创新、医疗效率的提高、患者服务体验的提升等方面带来巨大推动。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引领健康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提出目前“5G+医疗”的大部分场景仍然处在可行性验证及示范阶段,还待前沿的技术研究人员和临床专家协同创新、继续探索。许利群建议不要对“5G+医疗”应用在实际临床意义上的快速落地和普遍采纳过早期盼。“两个复杂领域的碰撞和跨界融合会带来很多双方之前均意想不到的问题。”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分析上的应用
腾讯觅影是医疗影像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产品,也是腾讯的战略级产品,目前6款产品都是基于影像的早期筛查,包括食管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以及眼科疾病。投入使用以来已经服务160万病人,发现高风险病例16万。
郑冶枫认为目前深度学习在影像诊断上面临三个挑战,一是缺乏训练数据,医学影像很难获得大量标注好的图像。二是对准确度要求高,因为病变是个渐进过程。三是计算量大。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有很大空间,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样本,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腾讯提出的Med3D,通过减少跨设备、跨医院、跨影像差异,从而减少对影像样本的需求。
【记者】向雨航
【见习记者】姚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