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国宝级牙雕大师守艺40年:象牙上的嫦娥奔月,比传说更美

南方+ 记者

低眉浅笑的嫦娥,活蹦乱跳的玉兔,皎洁的圆月,一幅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图,跃然于近1米高、莹润无暇的猛犸象牙之上。仔细观察,每朵云彩的纹理都不相同,甚至月桂树上的叶子也不径相同,这件历时8个月完成的《嫦娥奔月》是牙雕大师吴志伟的代表作之一。

吴志伟从23岁开始做牙雕,至今已40年。从不被师傅看好的大龄学徒,到如今享有“神雕”美誉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创作,游弋于传统技艺和天马行空的创新之中。

吴志伟称自己现在依然“比工人更工人,比学徒更学徒,需要学习和开拓的东西还有很多”,一方面他热爱牙雕,希望通过雕刻创作为万年猛犸象牙赋予更多新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忧心传统技艺的逐渐失传。

牙雕是一门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艺术,牙雕手艺人用一把刻刀,在一毫一厘中雕刻出一个崭新世界。不计得失地付出心力与时间,吴志伟不负这门手艺,岁月也必将不负这份匠心。

一把刻刀,一种人生

中国的象牙雕刻艺术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始于石器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清代中期陆续形成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一般而言,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方以广州、苏州牙雕为代表,北方则是北京。

1979年,23岁的吴志伟在一个偶然机会下接触到牙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当时工厂老板嫌我年纪太大,不肯收我,后来经不住我的恳求,让我随手画了一幅画,看完后觉得我有些天赋,才把我留了下来。”回忆起早年求艺时的艰辛,吴志伟说。

在此后的三年,吴志伟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学习雕刻,其他学徒每天工作8小时,他工作16小时。在师傅雕刻操作时,他时刻紧盯师父的手,确保不遗漏任何一处细节。三年后,吴志伟学成满师,正式自立门户,开始招收徒弟。

然而,1989年的一纸禁令却让吴志伟的牙雕事业遭受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全面禁止了全球象牙贸易,吴志伟不得不转向木雕、骨雕。

直至2000年,俄罗斯出土的猛犸象牙为吴志伟等一批牙雕手艺人带来新机遇。猛犸象牙成为现代象牙的替代品,暂时缓解了牙雕工艺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吴志伟重新开启了牙雕事业。              

荣誉等身,一代大师

低眉浅笑的嫦娥,活蹦乱跳的玉兔,皎洁的圆月,每朵云彩的纹理,月桂树上的叶子都不径相同。吴志伟用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嫦娥奔月》,嫦娥衣饰精美繁缛,表情生动,跳跃在云层之上的玉兔活泼可爱,层层云朵都栩栩如生。

一件牙雕艺术品的问世,需要经过选材、打胚、修光、开脸、雕刻等多道工序制作,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不能有丝毫差错。据吴志伟介绍,打胚是牙雕的重要阶段,“我们会根据象牙的长短、粗细、色泽设计出不同的图案。”

由于材料是万年猛犸牙,在雕刻时很容易出现裂纹,一旦出现,牙雕师傅需要根据裂纹设计图案,让裂纹在作品总存而不显,这也是最考验一个师傅功力的地方。有过广彩绘画经验的吴志伟,最擅长色彩纹饰和圆雕,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色彩斑斓的彩绘袈裟,纹路细密的彩绘,都能让人啧啧称奇。

数十年来,吴志伟获奖无数。既有本行的中国工艺美术类评比国家级特别金奖、金奖数十项,还曾问鼎文艺界的最高奖——鲁迅文学艺术奖、百花奖金奖等,成就一代国宝级工艺美术大师。

传承手艺,坚守匠心

不计较时间,不计较成本,用数年时间打磨一件作品,需要的不仅是耐力,还有勇气。在机器制造取缔手工的当下,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在不断被压缩。吴志伟认为,机器做出来的牙雕有它们的生存空间,一般的商品成本低,也比较普及,价格也能被更多人接受。

“但手工牙雕不一样,我们做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物件。”吴志伟说,在作品完成后会刻上自己的名字,手工就是手工,懂的人自然会懂。

吴志伟桃李满天下,带出的很多徒弟在牙雕界都颇有名气。但越来越少年轻人进入这一行当,也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吴志伟说,真正愿意学的人不多,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大多数人很浮躁,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也吃不了苦,但这门手艺是需要用一辈子要做的。”吴志伟叹了口气。

聊至斜阳西下,吴志伟一天的工作仍未结束。查看作品完成进度,指导学徒雕刻,似乎永不觉疲倦。无愧于心,坚守匠心,吴志伟和他的牙雕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策划/拍摄】蔡如意

【文字】文秋仪


编辑 叶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