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并举行颁奖仪式,对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进行隆重表彰。全国税务系统1人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3人获提名奖,其中,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副局长黄桂祥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提到黄桂祥很多人都忍不住为他点赞!
他不仅是“广东好人”还是“南粤新乡贤”
致力推动家乡茶叶产业发展,
带领瑶汉乡亲致富,
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祥哥”
为什么来自广东省税务局的
黄桂祥可以获此殊荣?先看看央视《新闻直播间》对他的采访
黄桂祥1980年7月参加税务工作,他出身基层,曾在乡、县税务部门任职,后选调至省地税局,历任省地税局办公室副主任、佛山市地税局副局长,省地税局科研所所长、纳税服务处处长、直属分局副局长等职,他早年牵头首创“税银库一体化系统ETS”,至今仍在全国财政、税务、银行跨部门联合推广应用;主持税务门户网站,连续9年荣获全省政府网站测评一等奖,成为广东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原型单位之一;2018年6月,机构合并后,转任省税务局第三分局“副手”的他,主动奋战征管一线,承担纳税服务、税源管理、收入规划核算、出口退税等多项工作,全力协助“一把手”打赢征管改革攻坚战。他几十年如一日,历经时间风雨的考验,依然像燃烧的一把火,成为税务系统干净、干事、成事的典型,先后被评为“广东地税十大感动人物”“全国电子政务先进个人”。
税务工作之余,在连续20年的时间里,他发挥懂政策、知乡情和吃苦耐劳的优势,利用节假日时间,以一已之力克服困难,引导自己的家乡——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利用连片的山林发展生态茶叶,从基地生产、工艺改造、品牌打造上全体系扶持茶产业。2011年,罗坑镇正式成立“广东雪花岩茶业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国茶业界百强企业,罗坑镇成为“茶叶之乡、生态名镇”。近两年,全镇茶叶生产收入已占GDP的五成多,茶农收入人均超2万元,是6年前10倍,被誉为粤北山区精准扶贫的典型模式。黄桂祥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从多年累积的工资中捐出20多万元,自行设计修建了一条宽3.5米、长30米的“沉水桥”,并帮助村里从山上引水到各家各户,有效解决了通人、通车、通水的问题。其事迹已被韶关市委宣传部拍摄为《山恩乡情》小型纪录片,其个人也先后荣获“南粤新乡贤”“广东好人”“韶关市十佳道德模范”等称号。
他的事迹
黄桂祥简介
黄桂祥,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税务局第三分局副局长。
2018年6月,被广东省文明办授予“广东好人”称号;2018年2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省委农办授予“南粤新乡贤”称号。
在近20年的时间,黄桂祥利用节假日,牺牲休息时间投身家乡产业扶贫。1999年以来,黄桂祥在自己的家乡——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林屋指导村民种植春桃、板栗和其他果树,3年后全村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
黄桂祥先后推出“雪花岩”“猴采红”“天井红”等知名品牌,荣获广东“十大茶乡”荣誉称号。近两年,罗坑镇茶叶生产收入已占全镇GDP的5成多,茶农收入人均超过2万元,是6年前的10倍。
黄桂祥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为了打通罗坑镇山前泥路,从多年积攒的工资中捐出20多万元修建桥梁,并帮助村里从山上引水到各家各户。
他的故事
茶乡硬汉“阿蛮”的传奇人生
在“南粤新乡贤”座谈会上,黄桂祥曾说“作为公务人员,没钱、没渠道,也没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想要助推一个产业的发展的确很难。”那么他是如何做到以一己之力撬动一个镇的茶叶产业发展?
贫困茶乡走出的税务干部
“我于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粤北山区,9岁之前已经换了3个收养家庭。”和其他的“新乡贤”不同,黄桂祥没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一开场就讲起了自己的童年。黄桂祥说,是儿时的磨炼,成就了今天的他。
黄桂祥虽然出身贫困山村,却幸得乡亲扶持和组织培养,从一个孤苦、懵懂的少年,逐步成长为出色的税务干部。
茶乡罗坑的乡亲们都一直亲热地叫他“阿蛮”。言其精灵,倔强之意。
“小时候,日子非常艰辛,幸得乡亲们的接济,吃‘百家饭’长大。上学时,交不起学费,村里没有收我一分钱。”
乡亲们的关爱是黄桂祥幼年时最深的记忆,不断激励他拼搏上进。
“年少时尝尽了生活的艰辛,长大后,惦念最多的就是养育过自己的贫困山乡。”
“苦力”+“智力”撬动产业发展
1999年,黄桂祥到丰顺县扶贫,那次的扶贫经历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我的家乡罗坑,自然条件并不亚于其它地方,能否找到一个突破口,帮助乡亲们找出一条永续不竭的产业发展之路呢?”想起自己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出大山,想到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热切目光,黄桂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探索一条好路子反哺乡村。
“最初几年也带动村民尝试种养山林特产,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经过反复调研比较,最终认定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茶叶产业是带领父老乡亲走出贫困的有效途径,更是罗坑精准扶贫的不二选择。”黄桂祥说。
虽然没钱、没渠道,甚至没时间,但是,黄桂祥却有两件法宝:“苦力”和“智力”。“几年间,我利用出差机会和节假日,跑遍了全国主要茶区。”
有一次,黄桂祥早上从潮州出发,一天时间经漳州、厦门、安溪、武夷四地,一天只吃了一顿饭。第二天,他马不停蹄赶回乡下指导改造工艺,三天内试制出以后影响茶界的以“杏仁香”为代表的高山红茶。
扶贫先扶智。要改变山区落后的面貌,首先要改变落后的观念。在“智力”方面,黄桂祥主要给当地加深对生态优势的认识,于2010年率先提出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品牌打造,产业兴镇,文化传承”振兴罗坑茶产业的总体思路,并一直坚守,支持当地厂家,聘请专家指导,坚持从基地、品种、营销、文化等方面系统地推进茶产业的发展。
在黄桂祥的推动下,曲江区政府成立了“罗坑茶保护与开发办公室”。黄桂祥参与指导制定了罗坑茶保护与开发实施方案,纳入当地“一乡一品”优质农产品发展规划。短短5年间,名不经传的罗坑镇被评为广东十大茶乡,拥有了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和20多家中小作坊(厂),茶叶收入占全镇GDP近六成,瑶汉茶农收入提高5倍多,并辐射到邻县多个乡镇,成为粤北山区扶贫致富典型模式。
亲清两备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生活中,黄桂祥被人问得最多的一句就是,“罗坑茶业发展起来了,每年有数千万的收入,你也应该得到很多的好处呀?”
事实是,这么多年来,他慷慨解囊、奉献乡梓,却从未收取过任何厂家一分钱好处,他觉得返乡扶持是内心驱动,乡村仍有不少困难,不可能借机与民争利。虽然工作在广州,他和妻子却至今还住着单位在上世纪分的“福利房”。
“作为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产业扶贫,不但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能力,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做到亲清两备,干净干事,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道德凝聚力量模范引领风采向榜样致敬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
编发:广东省税务局办公室
广东省税务局纳税服务中心(税收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