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厚街三屯社区,人们脑海里首先出现的词应该是“工业村”。新中国成立后,三屯抓住了国家发展工业、改革开放的东风,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由农业村逐步向工业村转变。据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鼎盛时期,三屯一共有60多家企业进驻,占了厚街当时全镇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风头一时无两。
鸟瞰现代三屯
鼎盛期占全镇企业十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改革开放前,三屯只是一个贫困的小村。但对比其他村,三屯地多人少,人均1亩多地,有足够多的空间承接企业进驻。为此,社区决定以建厂房出租的形式,收取租地费,拉动社区经济发展。同时,给村民提供工作机会,增加村民收入。
时任村加工办工作人员,现任社区宣传委员的尹锦辉说,当时在招商引资初期三屯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很多企业存在顾虑,不太相信在这么穷的村能发展起来。有些企业说好在三屯设厂,突然改变计划撤销设厂的都有。三屯在招商引资中,更为注重发动外出的同乡回村投资设厂,并呼吁他们拉上朋友一起回村设厂,尽量发挥招商“集束效应”。
自建厂房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
1982年,首间香港企业企联服饰厂在三屯设厂,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全部招用本地村民进厂务工,约有70多人。企联服饰厂的进驻不但拧开了三屯集体经济的源头,还让村民从此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日子,正式洗脚上田进厂打工。随后,成美玩具厂、源发纸皮厂等香港企业陆续到三屯设厂。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三屯一共有60多家企业进驻,是全镇引进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通过大力招商引资,三屯由农业村逐步向工业村转变。据《厚街村情》记载,2015年,三屯社区有各类企业及个体户1571个,其中工业企业339个,工业产品主要为电子、鞋制品、制衣等。社区集体总资产达8.87亿元,经营纯收入1.24亿元。
伟易达送“金”更送“信心”
说起三屯企业,伟易达无疑是不能回避的。这家在S256省道有明显标识的全球“大厂”,当时能够成功进驻三屯,可是有故事的。
伟易达1986年在三屯设厂时已是一间香港上市公司,在“村村点火”的招商形势下,当时厚街三屯只是伟易达的备选地而已。据介绍,当时镇村要引进伟易达这样的“外企”,是需要经过东莞市外经委批准的。“村里一班领导干部第一时间赶到市外经委,大力推荐三屯并当面承诺全力配合伟易达,包括提供足够的土地、大力支持企业尽快落地等”, 尹锦辉说“虽然当时在竞争中三屯没有任何优势,但我们敢于承诺”,大概是精诚所至,最终伟易达决定在三屯设厂。
据介绍,当时伟易达一口气租下了1000多亩的地,三屯也一下子赚取了600多万元的租金。尹锦辉说,这“第一桶金”让领导班子看到了出租厂房的前景,于是马上又将600多万元全部用于投资建设厂房。截至今日,三屯社区的自建厂房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年收取租金达11200多万元。伟易达在三屯也发展非常迅速,规模很快扩展到一万多人,成为上个年代东莞名气较大的港资企业之一。
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随着进驻企业的增多,水电等消耗逐渐显得捉襟见肘,为确保企业“进得来,住得下”,三屯先后在1993年、2005年扩建水厂和变电站,专供企业用水、发电。此外,还较早给企业员工孩子就地读书提供学位等。如今,三屯社区出台规定,要求每个村小组干部每年不少于3次到企业走访,社区干部则不少于6次,“随时随地”为企业排忧解难。
改革开放前村民靠“海”吃饭
新中国成立前后,三屯人生活基本依靠传统耕作,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等,农闲时也编竹编、草席等。因为靠近东江支流,上世纪50年代时,三屯还可以晚上到江边抓鱼、虾、蟛蜞等食用,久而久之就有了看“海”吃饭之说。“旧时,生活困难没菜吃饭,一日三餐捞酱油吃饭是常有的事,只能耙些鱼虾蚬蟛蜞回来加菜”, 说起这段难忘的经历,今年78岁的曾启泰仍记忆犹新,说现在的调味料“咸扒”在以前可是一道菜,有得吃的家庭很少。
三屯共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在招商火热的九十年代,盖厂房、修路等成了大家共同使命,所以如今的三屯社区与其他社区不同,没有专门的工业区,而是每个村小组都建有工厂,几乎隔着一条巷子就会有工厂。一些“大胆”的村小组甚至成立了村民股份厂,鼓励村民入股分红,增加村民收入,至今村民仍能每月收到分红,股份分红最多的人均1300元/月。不少村民表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感觉村组经济发展提速,村民的福利和生活越来越好。据介绍,目前人均收入最高的村民小组为3.8万元/年。
街坊们自得其乐
依靠工业起家的三屯,很快也催生了大批商业设施的诞生,除集体投资企山头市场、东港酒店、三屯综合市场等商业设施外,各种民资商业城如大新百货、大众商场、千千百货、富怡花园商业街等陆续开办,一时间三屯商铺林立,成为厚街镇较早的“商业社区”。与此同时,三屯逐渐加快民生体育工程投入,先后建设了三屯小学、幼儿园、水厂、社区主干道中心大道以及公园、球场、老人活动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等重点项目。
当年村委会旧址已变身公园“榕树头”
“班子”问答
三屯如何破解当前发展瓶颈?
曾展容:目前三屯遇到最大的瓶颈是厂房老旧,因为发展的早,这批厂房基本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有的甚至已成危房。接下来,三屯计划每年投资600多万元进行厂房升级改造,一是“工改工”,即将原本只有2层的厂房改造成7层,目前三屯的土地几乎全部用完了,难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建设新厂房,只能通过改造重建工厂,增加社区收入;二是“工改商(住)”,如今居民对住房要求渐高,把富余残旧的工厂改为商住房,以便满足居民住房需求也是我们未来工作构想的主要考量。
东莞市十个农村先进党支部
怎样看待当下“农村绿色发展”?
曾展容:近年来,三屯社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倡导,注重乡村绿色治理。社区环境整治方面,2014年投资1000多万元对6个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公园的绿化带,建设“绿色公园”,扮靓社区城市环境。随后,又投资了300多万元按照市级统一标准改造13个公厕,还将全面升级垃圾转运站。河涌治理方面,三屯有东引运河和东江支流厚街水道两条河涌,在未治理前,水质较污浊,周边垃圾堆放较多。对此,三屯下大力气对河涌进行清淤及垃圾清理,提升河涌的水质。为巩固河涌清理成果,社区书记亲自担任两条河涌的河长,每周进行一次巡查,确保问题随时发现随时整改。
三屯公园
三屯最近有什么样的推进计划?
曾展容:为丰富居民业余生活,我们已经投资40多万元改造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通过验收。中心改造后从几十平方米扩大到200多平方米,配备音响、书籍等,便于居民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接下来任务仍然繁重,重点推进工作包括:一是通过升级改造旧厂房,优化厂房的结构,增加社区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福利;二是对旧村庄、旧道路等进行规划改造,改善社区环境卫生;三是计划投资300多万改善治安环境,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覆盖整个三屯社区。
历史留存
曾氏大宗祠
原三屯曾氏大宗祠
现曾氏大宗祠
曾氏大宗祠位于上屯村,是三屯社区面积较大和保存较好的宗祠。据《厚街村情》记载,曾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青砖墙体,红砂岩墙基。在1958年,由于多种原因,原本三进式的祠堂拆掉了二进和三进,仅剩下首进。后来又经历了2次失火,连仅剩下的首进都被烧的面目全非,于2017年重建完好。
在祠堂外,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曾宅军山界”,显示此地乃曾是军人用地,这是整栋祠堂唯一保留完整至今的文物,有600多年历史。曾氏大宗祠的始建人叫曾仕从,其父是军人。明朝初期,曾仕从到上屯落村,这就有了后来“军佬立村”之称。
经年记忆
为住上红砖房而建红砖厂
1973年,三屯第一间红砖厂在上屯村建立,这也是三屯首间工厂,位于现在上屯村灰窑附近,曾启泰时任厂长。据他介绍,当时村民住的都是泥砖房,很不稳固,一遇到恶劣天气容易发生倒塌,红砖厂是上屯村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而出资建立的。红砖厂的规模较小,面积大约20亩,聘用了60多位本地村民进厂打工。
上屯红砖厂原址
曾启泰说,当时一块红砖的价格大约4分钱。自己一间80多平方米的房子,建了2层花了5000多元。自从建了红砖厂后,上屯村不少村民逐步拆掉泥砖房建红砖房,不仅居住条件改善了,整条村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当时,能住上红砖房的家庭很罕有,上屯村是三屯最早一批建红砖房的,在全镇起步也较早。”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上屯村红砖厂早已拆除,旧厂址周围也仅剩一片鱼塘和草地,而辖区内,留存下来的红砖房也再难觅踪迹。
村 史
三屯社区位于厚街镇北部,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南宋末立村,因两广中队(俗称“南下大军”)来到东江边,看到江中上下有两个土墩,加上地上一个,共三个,就顺其意取名“三墩”,1952年改名“三屯”,寓意有水有田。1983年,属厚街区三屯乡。1987年,改称东莞市厚街镇三屯管理区。1999年,改称厚街镇三屯村委会。2011年1月,称厚街镇三屯社区。2018年,有户籍人口3012人,外来常住人口约24000多人。户籍人口主要姓氏有尹、曾、欧,其中尹姓人数最多。由企山头、沙岗厦、上屯、伦品涌4个自然村组成。
○历任书记
1962年—1963年 曾洪
1964年1—4月 曾齐和
1964年4月—1984年1月 尹灿培
1984年1—3月 由曾富容代管
1984年3月—2002年2月 欧镜溶
2002年2月—8月 由尹咸妹代管
2002年8月—2005年8月 欧顺畴
2005年9月—2010年3月 尹宇宙
2010年3月—2014年1月 曾耀东
2014年1—11月 林顺烔
2014年11月至今 曾展容
数据三屯
截止至2018年12月底,三屯社区两级集体总资产97088万元,同期对比增加2633万元;总收入13299万元,同期对比增加82万元;社区两级经营性支出4838万元,同期对比减少643万元;纯收入8461万元,同期对比增加725万元;社区两级总负债为5076万元,同期对比减少1409万元,本年度村组两级已归还借款1450万元,用于个人股分配的费用为2184万元,股东分红与去年增加431万元。
○大事纪
1993年,获“东莞市十个农村先进党支部”,为厚街镇唯一上榜社区
1997年,被评为“厚街镇农村水平收入第一名”
2000年至2010年,被东莞市委评为“村级工作实绩量化综合总分前50名”、“经济建设单项奖前50名”、“村组可支配常规性收入总额超3000万元排名第15名”、“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前20名”等。
文稿:黄艳敏
图片:谢超均
编辑:江洵
版式:林二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