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壮阔流动的时间版图,中山作为名人故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其发展蜕变是版图中耀眼的一块。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和守护者,它承载着新中国的记忆,记录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山市档案馆结合馆藏档案史料、历史老照片,推出“70年·瞬间”系列栏目,为大家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
孙中山纪念堂,摄于2007年,拍摄者:夏升权
(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3年11月12日,位于石岐孙文中路的孙中山纪念堂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从此,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有了一座宏伟的纪念建筑,市民有了一座现代化的文化场所。
中山人的三个遗憾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从珠三角吹起,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新生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相继展开,社会日渐繁荣。中山由此成为了全国瞩目的地区,广大的港澳、海外同胞纷纷回家乡探望,外国游客络绎不绝,大家都以自己是中山人为骄傲。
但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作为伟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亦有三件憾事:一是没有孙中山纪念堂;二是没有孙中山铜像;三是没有民权路。
1982年,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的孙中山故居
(中山市档案馆藏)
孙中山先生逝世当年,海南海口市建起第一座孙中山纪念堂,之后全国各地纷纷设立孙中山先生纪念建筑,其中不少成为了当地的地标物,如北京中山堂、广州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纪念铜像在世界各地更有几十座之多。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当时的中山县,仅有民族路、民生路,缺少了“三民”中的民权路,这的确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我可以为家乡做件什么事
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中山籍旅港乡亲杨志云先生主动提出捐资1000万港元回家乡,为乡亲办一件好事。项目很快就得到落实,为当时的中山县人民医院兴建一幢楼高九层具现代化意义的医疗大楼(即现“杨颖滨大楼”)。这个项目是当时国内最大最早期的侨捐医疗项目。《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作了长篇的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
1982年11月28日,由香港乡亲杨志云捐资1000万兴建的中山县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落成。
(中山市档案馆藏)
同为中山人,同为香港富商,作为杨志云先生好友的郭得胜先生,看到杨志云先生的义举,非常认同,并有了为家乡父老乡亲做好事的意向。杨志云先生提出与郭得胜先生两人合捐,一起搞好这间医院。
时任中山市委统战部长的林藻同志听后十分高兴,但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统战工作经验委婉地建议杨志云先生,从多为家乡办实事和扩大社会影响的角度考虑,可以另选一些项目,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山,可谓百业待兴。郭先生和杨先生都乐意接受这个建议。
杨志云(中山市档案馆藏)
那么推荐一个什么样的项目给郭先生呢?时任市委副书记的陈振光同志提议兴建孙中山纪念堂,因为中山正缺这么一座纪念孙中山的建筑,市民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文化设施,这一建议得到了郭先生的认同。
今天,中山市拥有这一座地标性建筑,还得感谢另一位爱国爱乡的热心人士——澳门知名人士何贤先生(即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先生的父亲)。正是他热心地向郭得胜先生介绍中山的情况和有关问题,使郭先生增强了对办好此事的信心,何贤先生还亲笔为郭先生起草了捐献书。
中山人共同的纪念
当项目确定后,选址却让相关人士费了一番思量。有意见认为纪念堂应放在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整个中山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应放在城区。经过反复的讨论、评估,最后意见认为,纪念是为了发扬、应用,孙中山纪念堂的选址还是放在当时的石岐仁山广场最合适,那里是市区的中心,平日市民的文娱体育活动多聚集在此地。
1972年的仁山广场面貌(中山市档案馆藏)
2009年初,中山市人大常委会经讨论确定,中山市的中心座标原点,定位在孙文中路的孙中山纪念堂。谈到此,当时也赞成选址仁山的老同志林藻一脸欣慰,因为这充分证明当初的选址是正确的。
当谈到孙中山纪念堂的建筑设计时,林藻介绍说,当时建筑设计服务还未社会化,纪念堂的设计单位广州市设计院还是广州市的一个行政单位,之所以请他们设计是因为他们为中山温泉的设计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他们也十分乐意继续为纪念堂设计。
由广州市设计院设计的中山温泉建筑群,摄于1985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在广州市设计院拿出的设计方案中,纪念堂外观庄严宏伟、富丽堂皇,建筑寓意深远,从高空鸟瞰成一“中”字,而从地面平视又成一“山”字,整个建筑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时代特色。这个方案一展示,就得到了各方面的赞同。时至今天,这座建筑仍得到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孙中山纪念堂俯瞰,摄于1985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施工单位石岐建筑工程公司(后改名“中山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亦经过中山温泉、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项目的验证,足可令人放心。事后证明,孙中山纪念堂是优秀工程。
双方的感谢
孙中山纪念堂于1982年2月1日动土,次年4月落成。施工期间,林藻曾陪同郭得胜先生一家来视察工地。身为香港新鸿基地产董事局主席的郭德胜先生深谙建筑事务,当看到这座辉煌宏大、施工精细而高效的建筑时,他情不自禁地对家人说:“政府说多谢我们,其实我们要多谢政府!这样的建筑,又快又好,我们自己也做不到。政府把捐建这样一个重要建筑物的机会让了给我们,这是郭家的荣耀啊!”
修建中的孙中山纪念堂(中山市档案馆藏)
孙中山纪念堂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主体建筑前座是富丽堂皇的三层宫殿式建筑,高36米,32根高逾两层楼的方形大石柱排列在前沿,石柱行列上是一层横贯全楼深黄色琉璃瓦的大屋顶,石柱后面是米黄色泰山砖砌墙。屋顶上有一座八角亭楼和两座四角亭楼,用琉璃瓦盖顶,泰山砖砌墙。纪念堂内部是组合的复式结构,分前、中、后三座。前座为三层楼房,楼下大厅正中安放一座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半身像,大厅及二楼两侧为展览厅,三楼是贵宾厅及贵宾休息室,纪念堂中座是大型的现代化影剧场。
1983年11月12日,孙中山纪念堂正式开幕
(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3年11月12日,孙中山纪念堂正式开幕,其隆重程度亦是国内少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孙中山纪念堂”牌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亲临主礼开幕典礼,广东省省长刘田夫、副省长梁威林、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孙中山孙女孙穗芳等到贺。
1983年11月12日,中山县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17周年暨孙中山纪念堂开幕典礼现场嘉宾留影。
(中山市档案馆藏)
在1985年和1998年两次的“中山十景”评选中,“仁山玉宇”两次均高票入选,充分说明了市民对这座建筑的喜爱。
孙中山纪念堂公园,摄于2010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此次采访当年孙中山纪念堂捐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林藻同志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杨志云、郭得胜,香港这两大名商在中山的捐建项目,影响深远,从思想上、心态上,对港澳、海外乡亲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各界鼓舞巨大……孙中山纪念堂的建成,是中山的一个大项目,一件大喜事,对中山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大推动。”
注
本文来源于《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山纪事》中山市档案馆编著,内容稍作删减。执笔:孙幸;采访对象:林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