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澳门“三大家族”,马志达讲述别样追梦故事:接线、泊车和扫街

南方+ 记者

在澳门,提起“三大家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永远会长马万祺为代表的“马氏家族”,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代表的“何氏家族”,现任澳门特首崔世安代表的“崔氏家族”,对澳门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东西汇(横琴)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志达,就是马万祺先生之孙,名副其实的“马氏家族”第三代。

含着“金汤匙”出生,顶着名门望族的光环,却从未坐享其成。如今,在与澳门一江之隔的珠海横琴,凭借着祖辈传承的经商智慧、自身脚踏实地的闯劲,马志达和他倾力打造的东西汇文艺广场,正崭露头角,冉冉而升。

走南闯北

“爷爷是我们马家的标杆”

五年前,新华社一则“著名爱国人士,澳门工商界知名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马万祺,于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的消息,让这位澳门政商界名人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马老的一生颇为传奇,早年就积极投身爱国事业,为支持内地抗战、支持国家建设多方奔走。改革开放初期,他多次向中央建议要发动侨胞力量投资建设祖国,同时也利用自己在港澳侨界的声誉,一边不遗余力地向港澳同胞和外商宣传改革开放政策,一边身体力行率先在内地进行投资建设。

如今,斯人已远,但马老的爱国基因和经商智慧却在其子孙身上绵延传承。

“爷爷是我们马家的标杆。可以说我的创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爷爷的教育和影响。”时至今日,每每提及,马志达始终不忘对爷爷表达缅怀与敬意。

作为马氏家族第二代“掌舵人”马有礼的儿子,聪敏好学的马志达从小深得马万祺的喜爱,跟着爷爷走南闯北,目睹了爷爷在内地参与改革开放的种种事迹。

在马志达的印象中,爷爷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他记得爷爷曾说“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做事就是最大的商机。”后来,这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潜移默化中雕琢着他的人生轨迹。

“很难说我因为某一件事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但是他把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这种责任感放到了我们身上,这是比经济上的传承更为重要的。”马志达说。

尽管出身自带光环,马志达的事业起步却跟普通人一样几经波折。回过头看,他笑着把自己的创业经历形容为“接线、泊车和扫街”。

1998年,马志达从加拿大留学归来,第一份工作就是当澳门航空的接线员。虽然只是个小小接线员,马志达却干得踏实认真。夏秋季节遭遇台风,航班总是误点,有时候客人打电话过来本想投诉质问,却在他一阵好言好语解释安抚下,很快就没了脾气。马志达笑着说,这份工作不仅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是一次难得的磨练。

“泊车”又是另一种体验。当时,父亲马有礼专营了澳门所有街道路面的停车场生意。初出茅庐的马志达,每天的工作就是引导过往车辆入位泊车、协助车主缴费……单调而琐碎。但以一己之力保障车辆停放安全,他依然为自己感到些许自豪。

“我还试过扫街。”马志达继续回忆。

原来,他口中的“扫街”是2003年左右在广州开环卫清洁公司的经历,这也是马志达在内地的首次创业,但遗憾的是公司没能维系多长时间。后来他又打算做橘红生意,为此还专门到茂名当地考察橘红种植环境,但同样铩羽而归。

虽然过往波折重重,但在马志达看来,正是这些经历不断充实着他的阅历和见识。“人生应该要丰富一点,什么都要尝试。”

东西交汇

“横琴是一块创业的天地”

“爷爷很有儒风,每逢兴起便会吟诗题字。”马志达告诉记者,马万祺晚年时留给他许多字画,他都当作宝贝收藏,至今时常拿出来观看、品味。

耳濡目染之下,马志达对文化创意产业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聪明的他更是瞄准了在横琴发展文创的商机,“文创是横琴的缺口,澳门很多青年也想往这方面发展。”

其实,马志达想进军横琴的念头,早在十余年前就有了,“以前经常来横琴吃蚝,觉得这块地位置很不错。”但想法真正成为现实,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2015年,广东自贸区珠海横琴片区正式挂牌,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培育板块,这与马志达长期致力的文化艺术创意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事业不谋而合。次年,马志达的“东西汇文艺广场”项目,成为澳门特区政府推荐入驻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的首批33个重点项目之一。

这对马志达来说,是“从零开始的机会”。的确,搭建办公楼、通水供电,样样从零开始;内地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方法也与澳门大不同,适应着实不易。

所幸,横琴新区管委会为澳门投资者提供了诸多支持,还专门设置了澳门事务局,对口解决后者在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前在内地做生意,光是商事登记就要跑很多地方。而现在是“一站式”服务,企业有什么需求,这里都能获得全方位的服务。”对比之下,马志达很是欣慰。

“横琴是一块创业的天地。只要你能想到的,国家可以支持的,他们都会全力支持。”无论是澳大横琴校区的设立、单牌车政策的放宽还是澳门莲花口岸的搬迁,在来横琴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一直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对琴澳合作的支持。

“这个波浪形建筑是3D全息剧场,这是一条龙形商业步行街,这是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东西汇(横琴)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西汇”)的办公区域,马志达一边指着墙上的巨型效果图,一边对记者畅谈东西汇的未来。

“东西汇”寓意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汇合。在马志达的愿景中,这应该是个依托琴澳两地资源,集文创会展、旅游休闲、文化艺术、青创基地、高端酒店等为一体的东西方优秀文化交流融合新平台。

“我们正与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合作,打造包含澳门元素的大型音乐剧,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马志达说。眼下,项目尚在紧锣密鼓的基建施工阶段,他期待,未来亮相东西汇的这场极具澳门特色的沉浸式演出,将带给游客独一无二的体验。

事实上,落子横琴只是第一步,马志达着眼的是大湾区整盘棋。

除了在文创领域打造东西汇平台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领域,他也有所规划。“我们会利用澳门资源,参与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的投资公司还成为了广东省首家澳资QFLP私募股权投资试点企业,可以为大湾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不管在哪个领域,他始终牢记爷爷的教诲:关注民生。“从爷爷那代开始,我们家就做了很多民生工程,比如澳门的廉租房、填海造陆工程等。公司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可以帮到其他人。”马志达诚恳地说。

青年创业

“做生意就像拍拖,要把内心的想法告诉别人”

翻开马志达的名片,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北京青联副主席等,是他的另一重身份。他常带领澳门有志青年到内地参访、交流,促进两地青年的思维碰撞、创意迸发。

采访中,谈及澳门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他两次将这个过程形容为“拍拖”,言语中透着坦率与真诚。

“做生意就像拍拖一样。”这是个颇有趣的比喻。马志达接着解释,“一来,信息越公开越容易挑选适合自己的;二来,双方坦诚交流,才能长期共同发展,你得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别人,想要做什么,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

作为“过来人”,马志达对澳门青年的创业环境再熟悉不过,也有着敏锐的危机意识。在他看来,澳门起薪高,找工作容易,但要再上个台阶却很难,澳门青年若想打破自身职业的“天花板”,就别安于现状,应该跳出“舒适圈”,努力尝试一下在内地创业。

但同时,他也知道,澳门与内地存在法律体系、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客观差异,相互了解和融合无疑需要时间。正是由于对内地创业政策、社会文化的不了解,不少澳门年轻人仍抱着观望心态,对来内地工作生活心存顾虑。

“毕竟,对年轻人来说,创业试错的机会并不多。”对此,他建议澳门大学生利用暑期到内地企业实习,提前感受一下内地的创业氛围和职场环境。

一方面,马志达鼓励澳门青年积极尝试,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大湾区能建立统一的政策资讯平台,为湾区创业者提供透明而流动的信息,以便他们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粤港澳大湾区诸城各有所长,比如香港在金融、航运业发达;广州在国际贸易、高端制造领域实力雄厚;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劲头十足;澳门则在旅游休闲,以及与葡语系国家建立广泛联系上优势明显……对于澳门青年来讲,融入湾区发展的前提是了解湾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志达曾表示。

他还提到,在建设资讯平台时,应当纳入湾区诸城的特色“双创”项目及扶持政策,以及创业培训、法律援助、市场推广等密切相关的信息,甚至为湾区青年提供“一站式”在线创业服务,进一步激发青年创新创业的活力。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澳门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与内地的深度融合。”在马志达看来,利用自己在内地的创业经验,带领更多澳门青年走进大湾区,是时代和家族赋予他的使命。

【文字】记者 刘艳婷  梁涵 见习记者 刘梓欣

【图片/视频】关铭荣

【策划/统筹】梁涵

编辑 蔡如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